
去中心化聽起來或許有些抽象,但它早已影響現實中的產品與服務。加密產業幾乎所有重要創新都以消除中介、直接賦能用戶為核心理念。其中最活躍的領域之一就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DeFi 指建構於區塊鏈網路上的金融應用,能在不依賴傳統銀行或經紀人的情況下運作。這當中包括去中心化交易所(DEXes)、借貸平台、儲蓄與收益服務、保險協議等——所有服務均以公開可查閱、可使用的程式碼(智能合約)作為基礎運行。在 DeFi 生態中,你通常將資產保存在自己的加密錢包,直接於區塊鏈與金融協議互動,無須事先將資金匯入銀行或券商帳戶。這種點對點運作模式讓更多人能參與,同時通常費用更低,因為省去了傳統中介機構的抽成或設限。
從 2018-2019 年的實驗性專案起步,到了 2025 年,DeFi 已發展成為一套強大的替代金融體系。舉例來說,2025 年中期時,DeFi 協議鎖定的加密資產總價值達 1,236 億美元(年增 41%)。當時超過 1,420 萬個獨特錢包曾與 DeFi 應用互動,顯示全球已有數百萬人透過去中心化平台借貸、交易及獲取加密收益。以太坊依然是 DeFi 的主導區塊鏈——截至 2025 年,約 63% 的 DeFi 協議及交易量都在其上運作,但 Arbitrum 和 Optimism 等以太坊 Layer-2 解決方案,因可帶來更低手續費與更快交易速度,日漸受到 DeFi 用戶青睞。總結來說,DeFi 已成為全球性、用戶驅動的金融生態體系,任何擁有網路連線與加密錢包的人都能參與。
DeFi 的經典代表是去中心化交易所(DEXs)。這類平台以智能合約運作,允許用戶直接彼此交易代幣,無需資金託管於中心化交易所。規模最大的 DEX 為 Uniswap,運作於以太坊上。Uniswap(UNI)既是去中心化交易所協議,也是治理代幣的名稱。Uniswap 於 2020 年推出,首創自動化做市商(AMM)模式:不採用傳統公司管理的訂單簿,而是將用戶供給的流動性集中於流動性池,並透過公式依據流動性池內供需自動決定代幣價格。任何人都可直接從錢包在 Uniswap 上兌換 ERC-20 代幣,或將代幣提供至流動性池賺取手續費。Uniswap 的發展極為驚人——由小型開發專案成長為平台,截至 2025 年,累計交易量已突破 3 兆美元,成為首個達成此里程碑的 DEX。其成功也推升 UNI 代幣價值,UNI 用於協議社群治理。2025 年中期時,Uniswap 的 UNI 是市值約 123 億美元的最大 DeFi 代幣。(資訊參考:UNI 現已在 Gate.com 的 UNI/USDT 市場上市。)其他主要 DeFi 協議包括 Aave(AAVE),去中心化借貸市場(AAVE 市值約 75 億美元);Lido(LDO),去中心化質押服務(市值約 91 億美元);以及 MakerDAO 的 MKR 代幣,負責管理 DAI 穩定幣發行的 Maker 協議(MKR 市值約 46 億美元)。這些案例顯示,交易所、借貸、收益服務、資產管理等複雜金融服務皆可在區塊鏈上以去中心化方式運作。
即使去除中心化中介,DeFi 協議仍以安全、透明為設計重點。所有交易與智能合約程式碼皆記錄於公開區塊鏈,人人都能審核協議運作與資金流向。如此開放能讓用戶自行驗證相關聲明(如檢查借貸池是否足額抵押,或查閱平台產生的總手續費)。然而,使用 DeFi 也意味著用戶需承擔更多責任。你不再有受監管銀行為後盾——必須自己管理密鑰與資產,若出現錯誤(例如遺失私鑰或將資產轉錯地址),便無法透過客服撤回。此外,部分 DeFi 平台過去也曾發生智能合約安全漏洞或駭客事件,因此社群非常重視第三方審計、安全測試,甚至發展去中心化保險機制來保護用戶。多年來,許多 DeFi 協議已在實務中反覆修正與強化安全性。DeFi 從近乎零成長到短短數年內鎖定超過 1,000 億美元,顯示大眾對去中心化金融自由與創新的強烈需求。全天候運作、向所有人開放、由用戶主導的金融服務,正逐漸受到市場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