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分层学:我们需要自己的共识

robot
摘要生成中

探讨区块链从 L1 到 L2 的共识机制演进,以及如何为专有应用链设计适合的共识机制,实现去中心化与效能的平衡。 (前情提要:超越人类万年共识与心智:为什么比特币是更好的「黄金」) (背景补充:黄金打破4200美元历史新高!白银也破纪录,避险资产无止境暴冲?) 在区块链的世界里,共识机制如同心脏般泵送着整个系统的活力。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协议,更是构建信任的基石。随着区块链从单一的 Layer 1(L1)向多层架构演进,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一刀切的共识设计已无法满足分层生态的多样需求。L1 的铁律或许适用于根基,但 L2 乃至专有应用链,却需要量身定制的「共识哲学」。 本文将从区块链共识的基本概念入手,逐步探讨 L1 与 L2 的共识特征,并延伸至专有应用链的设计思路,旨在为开发者提供一个更务实的框架:我们需要自己的共识。 什么是区块链共识 区块链共识的核心在于如何让分散式网路中的节点就帐本状态达成一致,从而实现去中心化的状态转变和资料储存。它不是简单的投票机制,而是通过一系列步骤,确保网路的安全、活性和一致性。传统上,共识过程可以拆解为四个关键阶段:准入共识、出块共识、最终共识,以及退出共识。 准入共识:决定了谁有资格参与网路。通常,这通过经济门槛(如抵押资产)或计算证明(如工作量)来筛选节点,防止恶意参与者轻易进入。 出块共识:则聚焦于生成新区块:节点竞争或协作打包交易,形成候选区块,并通过机制如工作量证明(PoW)或权益证明(PoS)选出获胜者。 最终共识:是整个过程的收官,它确认区块的不可逆转性,常借助拜占庭容错(BFT)变体来处理分歧,确保大多数节点认可的链成为「正链」。 最后,退出共识处理节点的离场:它可能涉及罚没抵押品或优雅退出的规则,以维护网路的长期健康。 这些步骤看似线性,却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闭环。理解它们,不仅是为 L1 奠基,更是为分层架构铺路。因为在 L1 之外的世界,共识的「纯度」可以有所妥协,但其本质——去中心化的保障——永不过时。 L1 的共识特征 Layer 1 区块链,如比特币或以太坊,代表了区块链技术的巅峰追求:几乎最顶级的 trustless(无信任成本)。是超越国家主权、超越任何主体级别的绝对独立。它要求系统在形式逻辑的牢笼中运行,除了数学定理和博弈论模型外,不得引入任何非形式化逻辑的外部依赖。试想,一个 L1 共识如果依赖于某个中心化实体,那它就退化成了「披着羊皮的狼」,随时可能被监管或故障颠覆。 因此,L1 的共识设计极端严苛。PoW 通过算力博弈确保随机性和安全性,PoS 则用经济激励维持诚实(注:笔者完全不认可 POS 共识,尽管它看起来是目前的主流做法)。这些机制不信任人类意图,只信概率和惩罚。结果是高昂的成本——能源消耗或资本锁定——但换来的是主权级别的鲁棒性。L1 不是为效能而生,而是为永恒而战。它是区块链的「宪法」,不容玷污。 然而,当我们转向 Layer 2 时,共识的哲学开始松动。L1 的绝对主义虽伟大,却不宜生搬硬套。L2 的生态更贴近应用,需要在安全与效率间寻求平衡。这就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L2 究竟需要怎样的共识? L2 的共识:为什么需要,以及它不同于 L1 L2 的共识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去中心化的脊梁。许多人误以为,零知识证明(ZK)技术如 zkVM 或 zkEVM 已足够保障 L2 的安全——它们确实强大,能高效验证交易的有效性。但有效性证明仅解决「交易执行结果是否正确」的问题,却忽略了更棘手的抗审查性。审查不是计算错误,而是权力干预:一个中心化排序器能随意延迟或拒绝交易,zk 证明再严谨也无力回天。 更何况,纯中心化 L2 隐患重重。它容易陷入 CFT(Crash Fault Tolerance)陷阱——单点故障导致全网当机。为此,许多 Rollup 专案配备「逃生舱」或强制提现功能:使用者可在检测到异常时单方面提取资产。这不过是中心化下的无奈补丁,并非长久之计。如果 L2 彻底中心化,它与中心化交易所何异?使用者资金安全系于少数节点之手,审查风险如影随形。 当然,L2 的去中心化不必攀比 L1 的绝对高度。L1 需对抗全球主权,L2 则可藉力其上,追求「相对 trustless」。这不意味着 L2 可以一步到位地拥抱中心化——那将牺牲区块链的核心价值。相反,我们应设计一种适度的共识:足够去中心化以抗审查,却不失效能优势。 该如何设计 L2 的共识 设计 L2 共识时,首先要直面现实:L1 在安全、去中心化、扩展性和抽象性上均优于 L2。L2 的安全性天然弱于 L1,它更面向具体场景,能容忍更高的客制化和效能追求。但这不是劣势,而是机遇。L2 多了一个独特资产:L1 作为理论上的可信源。我们可以借用 L1 的资料或状态,作为 L2 共识的输入锚点,从而以 L1 的铁律保障 L2 的安全。这是一种「分层借力」的方法论,远胜于从零重造轮子。 在此,笔者抛砖引玉一下,举个例子: 在准入共识阶段,我们可将 L1 上的链数据或数位资产(如 BTC、ETH、USDT)设为门槛。 节点需燃烧 / 转帐 / 抵押 L1 资产或证明其在 L1 上的活跃度,这不仅过滤低质参与者,还将 L1 的经济安全注入 L2。 出块共识则可巧妙融合 L1 元素,确保随机性和公平性。 例如,通过 L1 上的特定操作——如燃烧代币或转帐 + L2 上的一些协议算法 生成随机种子,计算由哪个节点来出块。这使得 L1 的随机性成为 L2 随机性的护盾。 至于最终共识,许多 PoS 公链在此采用类 BFT 机制:工程量庞大且机制复杂,且安全性仍逊于 L1。我们不必效仿。 取而代之的是,将出块后的区块按自定义的可验证的 fork choice 规则上传至 L1,定期 finalized。一旦 L2 区块在 L1 上被确认,它便不可回滚——L1 的最终性即 L2 的最终性。这简化了设计,避开了 BFT 的复杂度陷阱,却借 L1 之力铸就铁板一块。 这种 L2 共…

BTC-1.54%
ETH-0.77%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