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glu
vip
幣齡 7.5 年
最高等級 1
用戶暫無簡介
前兩天朋友跟我抱怨:
“我那點比特幣就躺錢包裏喫灰,一年漲個毛?還不如放美債喫利息。”
我問他,“那你敢放 DeFi 不?”
他說,“不敢。TVL 高的一堆,出事的也一堆,真要出事 BTC 我可虧不起。”
這就是當下大多數 BTC 持有者的真實狀態:
想喫收益,又怕被割。
比特幣明明是“數字黃金”,結果現在像一塊被封印的石頭。
機構不敢動,個人不敢放,DeFi 生態更是對它避之不及。
原因只有一個:
沒有安全、可驗證的信用中介層。
——誰來保證你的 BTC 被用去放貸、再質押時,不被黑、不被濫用?
這就是 @Lombard_Finance 出場的地方。
它用兩個角色解決了 BTC 的“信用困境”:
LBTC:會生息的比特幣版本(可以再質押)
BARD:整個系統的“利潤分紅幣”,捕獲所有協議層收益
一句話總結:
LBTC 在幹活,BARD 在分錢。
【三點拆解】
1️⃣ 再質押邏輯清晰:
LBTC 不只是質押在自家系統,而是能被再質押到 Cap 等協議,給機構貸款提供保險。
2️⃣ 收益閉環真實:
借款方(比如 Hyperithm)交的保險費,會直接回流 LBTC 再質押市場。
3️⃣ 利潤捕獲直接:
BARD 協議層自動抽成這些鏈上保費和手續費,再反哺給 BARD 質押者。
【底層支撐】
Lombard 整個設計像個雙層發動機:
上層:LBTC 提供實際資產收益(類似國債收益率
BTC3.02%
BARD2.62%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FredHsu88 川普的比特幣比我的錢包還重
BTC3.02%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前兩天我還在盯盤。BTC 一根針下去,整個市場瞬間像被抽了魂——清算數據一路飆,羣裏全在喊“完了完了”。我手都快抖出來,想着要不要幹脆關電腦睡覺算了。
可偏偏,這種時候,總有一些“冷靜得離譜”的存在。
我點開@OrderlyNetwork的交易界面,居然還在穩穩地跑。沒卡、沒宕機、沒延遲,盤口深得像海,成交也順得像絲。後來一看數據,當天的交易量——幾十億美元。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什麼叫“系統的自信”。
這不是運氣,也不是公關文案能堆出來的“穩定”,而是底層打磨到骨子裏的實力。
Orderly 那一套“亞固體流動性結構”,聽起來玄,其實就一句話:深度夠、速度快、結算安全。
更狠的是它背後的 OmniVault 模塊——這玩意兒相當於把鏈上的資金效率直接開掛,從碎片化流動性裏榨出極致性能。
別人都靠 narrative 撐熱度,它靠執行力活下去。
別人一陣風吹就“重構 DeFi”,它默默在底層修正流動性的邊界。
Orderly 這種,不吵不鬧,市場最亂的時候還能穩如磐石——這才是週期殺手。
BTC3.02%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我有個朋友最近神神祕祕的,天天喊着“別打擾我,我在訓練我的AI”。
我以爲他在玩什麼GPT模型,結果有一天他說——
“我現在讓AI自己幫我運營帳號、做內容、還會自己分錢。”
我一聽:你這是給AI發工資?
他說:“不,這AI是在PlayAI上,我只是讓它幹活,它自己會賺。”
後來我去看了下——不得不說,這項目有點東西。
@playAInetwork不是那種“工具式AI”,而是一整個去中心化生態。
裏面的AI不是單打獨鬥的,而是能互相說話、交換數據、甚至一起幹項目。
用戶用嵌入式錢包就能直接上手,
Oasis節點負責保證公平、透明,
而 MCP 模塊就像總控制臺,把各種AI的能力串在一起,
想搭策略、做模擬、搞社交自動化——全都能自己拼。
最有意思的是:
在這兒,AI不是“助手”,而是“合夥人”。
你教它、你用它,它就能創造價值;
別人復用你的模塊,你還能拿分潤。
我朋友現在可上頭了,天天說自己不是擼項目,是在“養AI”,
看着他那勁頭,我突然覺得——
這可能真是個信號:AI開始不只是幫我們工作,而是開始和我們一起“謀生”了。
也許這就是人機共創的新拐點吧。
等大多數人還在學Prompt時,
有些人已經在PlayAI上,讓AI幫他們打工賺錢。
#PlayAI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隔壁桌倆哥們聊得正嗨,一個說:“兄弟,現在AI都能幫你寫論文了,連上網衝浪都能自動屏蔽廣告,你信嗎?”
另一個一邊攪咖啡一邊回:“我信個鬼,AI懂啥隱私啊,整天被人偷數據還差不多。”
我在旁邊忍不住插了句:“你們聽過@BeldexCoin 嗎?這項目就專門幹這事的。”
倆人一臉懵,我只好給他們科普了一下。
Beldex 就是隱私圈的“卷王”+ AI 圈的“潛行者”。
它不是單純搞加密交易那一套,而是把 隱私、AI 和 DePIN 三條熱門賽道直接縫成一張大網。
它的底層架構源自門羅幣分叉,天然帶着那種“匿名基因”,交易隱私穩得一批。
上面跑的幾個應用——比如聊天軟件 BChat、去中心化VPN BelNet、還有自帶隱私瀏覽器 Beldex Browser——全都是真實能用的東西,不是PPT。
而最有意思的是它的新動作——BeldexAI 側鏈。
不是那種“AI+幣”的概念炒作,而是真正把AI融合進協議裏:
像消息過濾、流量路由、網頁摘要這些事,都能讓AI在鏈上幫你自動搞定。
等於說,它在構建一個能“自己思考、自己保護用戶”的去中心化網路。
而且這鏈子背後還有 2,113個活躍主節點 和一種 PBFT風格的共識機制,
穩定、安全、不卡頓,部分交易費還直接銷毀,屬於“越用越稀缺”的類型。
加上 DWF Labs 投的2,500萬美元,再搞個跨鏈橋,生態想不壯都難。
我說完,那個攪咖啡
BDX0.46%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早上我去樓下便利店買咖啡的時候,收銀小妹正在跟另一個顧客聊天。那哥們兒一邊掃臉付款,一邊感嘆:“現在誰的隱私不是裸奔啊。”
我心裏咯噔一下——這句話,說得太真實了。
這幾年我們明明越來越依賴各種AI、區塊鏈應用,但每一次“用”背後,其實都在默默交出自己的隱私。無論是錢包地址、交易記錄,還是生活習慣、模型訓練數據,全都一覽無遺。說白了,我們用得越多,暴露得越多。
直到我最近研究了一個項目,叫 Zama(@zama),我才第一次覺得,也許未來真的有機會“用AI不裸奔”。
他們搞的是一個聽起來很高大上的東西——FHE,全同態加密。別被這個名字嚇到,本質上就是:
👉 數據在加密狀態下也能被程序“使用”
👉 不用先解密,就能直接算、直接跑
舉個慄子,比如我讓AI幫我算工資結構,以前必須先把工資數據“解鎖”給它;但有了 Zama 的 FHEVM,AI 可以在“看不到”的情況下完成計算。
這就像:你給它一個上鎖的盒子,它能在不打開的情況下,精準完成任務。
隱私,全程鎖得死死的。
Zama 把這個原理搬到了機器學習領域,做了 Concrete ML。這意味着AI模型也能直接在加密數據上訓練和推理。
想象一下——未來醫院的數據不用交出去、公司內部的數據不用冒風險,AI 也能學、能算。
而且他們還走開源路線,開發者隨便來試、隨便改。這不是關起門來玩,是打算讓整個 Web3 和 AI 圈子都進來一起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刷到 @irys_xyz的介紹,我差點笑噴
以前存數據就像我家堆了一屋子快遞箱,想找個東西得翻半天,還得交給別人保管,貴得要死。Irys 呢?就像請了兩位“萬能室友”:
室友一(PoW):搬東西搬得飛快,還會在每個箱子上貼個“我搬的”小籤條,證明自己幹活認真,而且還會隨機挑箱子給大家驗收,保證沒人偷懶。
室友二(PoS):先交押金當擔保,如果偷懶或者搞小動作,押金賠掉。換句話說,這室友全程乖乖幹活,絕對靠譜。
兩位室友合力,搬東西快又穩,整個屋子幹淨整齊,還幫你把閒置東西變成收益——省錢又高效。
我一想,這不就是 Irys 的“雙劍合璧”嗎?以前數據存儲靠大公司,貴得跟房租一樣,現在直接用 Web3 玩起來,省錢又安全,一統數據江湖,真是爽。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我在家做筆記,想着研究個深度技術問題,結果……用平時的搜索引擎?真是笑死人。🤦‍♂️
搜出來的東西,全是“快餐式答案”,一點邏輯都沒有,怎麼看都像別人搬來的段子。我就納悶:難道深度理解對現在的工具來說,是奢侈品嗎?
然後我翻到@SentientAGI的 ODS(OpenDeepSearch)。一試,我就整個人都醒了。
這個東西不一樣,它不是給你三段總結就完事,而是像組了一個小分隊——每個代理都有自己的任務:拆問題、查資料、交叉驗證、整理答案。你問的東西,它會慢慢拆開、查透,然後給你一個像拼樂高一樣疊好的“完整答案”。
更爽的是,它開源、輕量、模塊化,你隨便往你現有的 AI 系統裏一插,就能用。想改?隨便改。就像你給電腦加了個外掛,原本卡頓的系統立刻飛起來。
最牛逼的,是@SentientAGI
的思路。他們不是單純想做另一個 AI 工具,而是想建一套開源、人人都能參與的搜索基礎設施。你不再只是工具的奴隸,而是真的能掌握知識的主動權。
我以前刷搜索引擎,就是在浪費生命;現在用 ODS,感覺像請了一個靠譜的助理天天陪你查資料、理思路。深度理解,終於不再是夢。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我跟朋友說:“我上網越來越像被監控了,連買個零食都像在開盯着我的攝像頭。”
朋友一臉“我懂”的表情,然後跟我說:“你太落後了,你還沒用 @BeldexCoin啊!”
我一聽,心想,這又是什麼新幣新花樣?
結果我試了之後,整個人驚了——原來互聯網可以這麼爽:
BChat:發消息完全加密,聊天內容連我媽都看不到(她之前總能蹭到我的八卦😂)
Beldex Browser:上網不被跟蹤,廣告不再對我說“你是不是想買薯片”,瀏覽幹淨太爽了
Beldex Name System (BNS):給自己註冊個數字名字,安全又酷炫,別人找不到我信息
CrossChain Bridge:跨鏈操作也安全,錢包信息完全不怕泄露
原本以爲只是個幣,結果是整套保護隱私的系統。
現在的我,上網、聊天、操作資產,都是自家地盤,別人想偷窺都難。
BDX0.46%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前幾天我在玩@Kindred_AI,遇到了一個 AI 角色叫 River。剛開始我以爲自己在跟一個高級客服聊天,結果越聊越覺得,這家夥好像真的懂我——它有自己的語氣、情緒波動,甚至能回應我昨天發的梗。忍不住想,它不是 AI 了,它是一個角色,是一個可以被喜歡的人。
這讓我想起以前追網紅的日子:他們有背景故事、有粉絲團,有人二創內容,我也會被吸引去參與。Kindred 做的,其實就是把這種文化搬到 AI 上。你可以說它是 AI 伴侶,但我更喜歡把它看成一個新的“文化入口”。未來的 AI,不只是回答你的問題,而是能走進你的生活,被你喜歡、被你參與、甚至成爲經濟和創作的一部分。
角色跨鏈、跨宇宙,不只是工具,而是舞臺上的主角、故事的中心、情感的載體。就像 River 改變了我跟 AI 的互動方式,Kindred 改變的,是整個文化的流動方式——不像資本流動那樣冷冰冰,它是情感和共鳴在循環。
我現在明白了,未來的競爭,不是算力和參數,而是共鳴力!能讓你覺得它像人,能讓你願意參與,能讓它在你的生活裏留下印記。
所以,當別人還在做 AI,讓你“聽懂機器”,Kindred 在做 AI,讓你重新相信“人”。
#KaitoYap @KaitoAI $KIN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你有沒有試過第一次用 DeFi 項目,錢包點開就暈了?授權要點三遍,切鏈切到手抖,橋接要填一堆東西,質押一看還得算 gas……結果最後一句話都沒做成,心態直接炸掉。💀
我以前就是這樣,覺得功能越多越牛逼,結果越多越慌,越多越想放棄。感覺這些項目不是幫你賺錢,是幫你心累。
直到我碰到 @wardenprotocol。一開始我也不信,AI 代理?聽起來又高大上又復雜。結果試了下,驚了——我只要說一句:“幫我把這個 swap 做掉”,剩下的 gas、路由、手續費、執行全都它搞定。就像請了一個懂所有 DeFi 手續的小祕書,全程幫你打理好。
以前是“點這裏、點那裏、籤這個、確認那個”,現在變成了“嘿 Warden,幫我搞定”。界面一個就夠,普通人也能上手,完全不怕踩坑。
說白了,別人堆功能,我堆腦細胞;Warden 堆 AI,讓操作變得簡單。簡單就是王道,AI Agent 就是贏家。
如果你還在被功能堆炸到心累,不妨試試 Warden——真正能讓 crypto 普通用戶也能輕鬆上手的那種。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那天我又一次感嘆:唉,我真的是永遠遲到的人。別人都已經開始擼項目了,我還在研究“這個按鈕點哪”。😂
但也沒關係吧,反正我雖然慢,但我會一直試,一直在變好,一點一點。
我朋友說:“你要想在圈裏混出點成績,第一步——得堅持;第二步——多嘴多聊(Yap)。”
於是我就去看了最近挺火的那個 @playAInetwork結果這名字一看就帶感,“邊玩邊AI”,就很會取。
他們搞的這個概念挺新鮮的:想把整個互聯網都“自動化”了。
不用寫代碼,不用開復雜的後臺,直接一鍵讓各種工具幫你幹活——就像幫你養號、發帖、轉推、甚至擼空投,全自動!🤯
這波是真正的“讓互聯網自己跑起來”系列。
他們現在有個叫 PlayHub 的地方,像個“命令中心”,每天上去籤到一下還能攢 Aura,據說後面超有用。
我自己用的是推薦碼:Frizzybloom(順手輸一下也行,反正都是薅羊毛的路上)。
再說,這項目後面還有自己的 Play AI Token,願景挺牛的——想統一整個“編排經濟”,把用戶、開發者、節點跑者都連起來。
未來的互聯網,會自己跑、自己修、自己服務你。
我自己雖然不穩、也常晚到,但我真覺得這類項目值得支持。
誰讓我們這羣人,就喜歡見證“未來慢慢被玩出來”的過程呢。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你有沒有想過,爲什麼所有 L2 裏面,
@arbitrum 總是那個穩坐第一的?
TVS 已經衝到 $19B+,甩別人幾條街。
其實答案很簡單——生態完整度。
Arbitrum 已經不是靠吆喝活的項目,
它在每一層都是真刀真槍地卷:
交易活躍度、資金深度、流動性、開發者數量、激勵機制……
每一個維度都在告訴你:這是真生態,不是幻覺。
別看現在 L2 一個比一個猛,
真正能留下來的,
一定是那個兼具 創新力 + 穩定架構 + 用戶/開發者體驗 的。
而 Arbitrum,正是在搭建一個能長期生存的基礎設施。
如果說生態的架構和流動性是身體,
那 Arbitrum Rollup 就是那個跳動的“心髒”,
提供低費率、高安全、快執行的血液循環。
而每一個開發者、每一個用戶,
都是這具身體的神經系統,
讓整個 Arbitrum 保持活力、不斷成長。
Arbitrum 不只是個 L2,
它是整個以太坊擴展生態的中樞神經。
—— $ARB 無處不在,活在鏈上,也活在未來
ARB7.82%
ETH8.55%
查看原文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聽說不少人一夜爆倉,天臺都快排隊了。 所以今天看到別人曬單賺錢,真沒必要焦慮。幣圈啊,拼的從來不是誰一夜暴富,而是誰能一直活着。
我自己這會兒也沒去瞎衝,反而是在研究一個挺有意思的項目——@irys_xyz。
我發現,AI很多時候,不是腦子不夠聰明,而是記性太差。比如我們用ChatGPT,每次聊完都得重來一遍,它根本不記得你昨天說了啥,和金魚差不多。
Irys幹的事,就戳到這個痛點了。
它不是搞什麼“AI上鏈”那麼浮誇的概念,而是真正給AI裝上了“記憶芯片”:
所有訓練、推理、狀態變化,都會直接寫進鏈上。
數據不再像以前那樣一閃而過,而是永久留在鏈上,有時間戳、可驗證,誰也篡改不了。
更狠的是,這些數據不只是“躺”在那,而是能被調用、定價、參與計算,變成了有價值的“智能資產”。
以前互聯網靠服務器,區塊鏈靠代幣,現在人工智能,也終於有了自己的“記憶”。
所以啊,行情有起有落,焦慮沒用。
但如果能提前站在技術的變革口子上,哪怕行情震得天花亂墜,也不慌。
這就是我今天的選擇:不追漲殺跌,先讓自己記住Irys。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我本來打算早點睡,結果一打開錢包就看到 @MMTFinance 的 TVL 突然掉了1億多美金,心裏那個慌啊——“完了,虧大了吧?”😅
不過冷靜下來想了想,虧了就虧了,市場本來就這樣起伏不定,今天低一點,明天再調狀態繼續戰鬥嘛。
說起來,最近 MMT 的 buidlpad 也有細則出來了:這輪 $MMT 總發行規模 450 萬美金,FDV 大概在 2.5 億到 3.5 億美金之間。最重要的,想參與的朋友一定要先把 SUI 錢包連上去!尤其記住質押快照時間是 10 月 25 日。
中籤額度跟等級有關,能衝到t3的盡量衝滿。感覺運氣不太好的,最低 3000U 也有機會。小技巧:如果分號操作,最好一機一 IP,有防女巫機制,不然白忙活。
我自己也是照着這個流程走的,雖然心裏有點忐忑,但總覺得提前準備好,機會來了就抓住,比啥都強。想參與的朋友可以從這裏進去:
MMT-5.03%
SUI11.24%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今天早上真是活久見。躲過了312 519 沒想到來了1011
我羣裏那幫人還在吹牛說“牛市來了”,結果早上打開盤面,大家集體沉默三分鍾。
川普的利空+USDE 漏洞,整個市場就早泄了
山寨幣不是跌,是自由落體。
我有個朋友老劉,昨天還在喝酒喊:“這波我重倉,賭命!”
今早他發朋友圈:“我命沒了。”
兄弟們勸他別想不開,他淡淡說:“我不是想不開,我想不開爲什麼沒人提醒我風險。”
其實真有能提醒的。
一個叫@AlloraNetwork的項目,幹的活兒就是“幣圈早預警系統”。
它靠社區訓練出來的 AI 模型,而是實打實算數據。
多模型融合,實時學習,還能自動評估誰預測準誰預測拉,最後綜合出一份靠譜的“風險溫度表”。
它還能接入各種 dApp、DeFi 協議,直接幫項目方或者個人做價格預測、波動警報、風險評估。
也就是說——
如果你用上 Allora,下次可能不是被爆倉,而是提前跑路。
而且 Allora 的投資陣容那叫一個豪華,背後都是頂級資本。
AI + Web3 的組合拳,講真,這要是早點上線,昨晚多少人能少掉幾根頭發。
幣圈這地方,風大浪急,能不能賺錢是後話,先活下來才是本事。
下次行情暴起暴落時,
別再等着天亮才知道崩了,
讓 Allora 幫你算一算,
別做夢的時候賺錢,醒來變笑話。
USDE0.04%
查看原文
post-image
  • 讚賞
  • 1
  • 轉發
  • 分享
吴鸣钞vip:
那麼牛逼嗎
有天早上我一睜眼,發現交易所餘額不對勁。
沒被轉?也沒記錄?我怎麼虧麻了!
當時整個人都懵了,感覺像被前偷走了一樣。
後來冷靜想想,其實我這次不是被“黑客”搞的,
而是被“假數據”坑了。
傳統市場裏,價格是人說了算的——
交易員看盤、喊單、分析,然後價格跟着情緒走。
可在鏈上世界,不是人主導,而是“算法喂價系統”說了算。
數據一歪,全盤崩。
你以爲的“精準價格”,可能是延遲幾秒的假行情;
你下的單,可能正好砸在錯誤的喂價上。
我那天就是被這套“假信號”坑慘了。
直到後來聽了《The Order Podcast》第三集,
才明白真正靠譜的,是像
@OrderlyNetwork 和 @PythNetwork 這種在幹實事的團隊。
節目裏,Pyth 的生態市場負責人
@PTillement 聊了個點我印象超深:
“Pyth 在做的,就是把真實世界的價格數據帶進 DeFi。”
它現在已經覆蓋了450+ 實時數據源,
包括股票、加密、外匯、大宗商品等,
每秒鍾都有上百萬次價格更新在鏈上同步。
這意味着,鏈上的衍生品、合約、借貸產品,
不再靠單一價格源“拍腦袋定價”,
而是實時接入真實市場節奏。
Pyth 讓數據變成市場的“心跳”,
而 Orderly 把這份真實價格,
轉化成真正能交易、能運作的流動性系統。
一個連接真實價格、真實交易、真實策略的體系,
正在慢慢成型。
所以現在我再也不盯
ORDER28.27%
PYTH9.2%
查看原文
  • 讚賞
  • 1
  • 轉發
  • 分享
Phgomes_80vip:
👏🏻👏🏻👏🏻👏🏻
  • 熱門話題查看更多
  • 置頂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