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EOS基金會“喫絕戶”五宗罪:燒錢、黑箱、甩鍋與信任崩塌

原文標題:Vaulta 基金會「喫絕戶」實錄:幣價暴跌、審計消失、社區信任全面崩塌

原文作者:MMK(@mmk_btc),Vaulta 社區成員

原文編輯:律動小工,律動 BlockBeats

編者按:許多人都知道 7 年前轟轟烈烈融資了 42 億美金、被視爲最早期「以太坊殺手」的古早公鏈 EOS。但許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在 BM 被排擠出 EOS,母公司 Block.one 帶走了之前融到的錢,將重心放在了打造 IPO 的交易平台 Bullish。而剩下的 EOS 由 EOS 網路基金會接手,首席執行官 Yves La Rose,因爲他留着濃密的胡子而被社區稱爲「大胡子」。之後由大胡子主導將 EOS 改名爲 Vaulta,轉向 Web3 銀行業務,而 EOS 網路基金會也改名爲了 Vaulta 基金會。但近期,大胡子的突然離職引起社區不滿,更引發了大家對其過去各種行徑的指責。

Vaulta 基金會(前 EOS 網路基金會)正經歷史無前例的信任崩塌:四年燒掉數千萬美元,幣價卻屢創新低;項目接連夭折,帳本從公開到斷更;管理層「體面」辭職,權限卻遲遲不交接… … 本文將揭露 Vaulta 的種種謎團,講述一個喫絕戶的故事。

Yves 辭職:體面離場還是幕後「垂簾聽政」?

2025 年 11 月 12 日,Vaulta 基金會(原 EOS 網路基金會,下文簡稱 VF)前首席執行官 Yves La Rose 突然在 X 平台發表辭職聲明,稱已於 10 月 29 日通知網路 21 個出塊節點(Block Producers)將主動卸任,並通過鏈上治理選舉新代表。聲明措辭體面,通篇充滿「感恩」和「願景」,但四周後社區驚訝發現——Vaulta 核心的多籤帳戶依然掌握在 Yves 手中,根本沒有交接。

Yves 個人的辭職聲明

不僅如此,Yves 在辭職後暗中力推 Greymass 創始人 Aaron Cox 接替其職務。結果 Aaron 被推到臺前的第一件事竟是發起一筆 1000 萬 $A (EOS) 的巨額提案,用於繼續支付核心開發預算。這一舉動引發社區廣泛質疑:這根本就是借人頭「續命」,轉移剩餘公款。

罪狀一:大手腳花錢,營銷支出去向成謎

自 VF 於 2021 年成立以來,生態發展並未隨時間推進而加速。

相反,社區看到的是另一條令人不安的曲線:預算逐年擴張,成果卻逐年縮減。

VF 以「生態振興」爲名,在 2022—2023 年啓動了市場擴張計劃。VF 的確招募了優秀的市場團隊,他們在品牌運營與國際活動方面也付出了努力。

但關鍵問題在於——這些豪擲千金的投入,究竟帶來了什麼?

根據已披露的九份季度報告,光是營銷相關支出(PR & Marketing)就達到:2022 年 Q4,市場推廣支出高達 1,709,800 美元;2023 年 Q1,再花 1,072,887 美元。

短短 6 個月,接近 280 萬美元的巨額預算被投入品牌推廣和公關活動。然而社區能看到的成果只有:會議出席數量、圖片和報道;Twitter 粉絲增長;2000 天無宕機;EVM 性能壓測;

這些數據不是沒有意義,但它們更像 PR 幻燈片,而非真實生態狀態。開發者增長?欠奉。每日鏈上活躍?未披露。TVL?幾乎沒有。爲什麼花得越多,社區感知度卻越低?當所有報告只談「亮點」不談「成果」,透明度便自然滑向黑箱。

罪狀二:上臺即發錢,Greymass 五百萬預算爭議不斷

2024 年 6 月,VF 劃撥 1500 萬 $A (EOS) 成立「中間件專項基金」,其中首批 500 萬 $A (EOS) 撥給 Greymass 團隊,剩餘 1000 萬目前仍在 eosio.mware 帳戶中。

鏈上數據顯示:資金由基金會 eosio.mware 帳戶打入 Greymass 同期新設立的帳戶 uxuiuxuiuxui;隨後,該錢包按月向 http://funds.gm 帳戶轉帳,並備注「Operation + USD/CAD 價格」,形似「工資發放」;再由 http://funds.gm 向 http://rewards.gm 轉帳,最終分發給若幹帳戶如 jesta、inconsistent、http://apporc.gm 等,並注有「Reward Payout+USD 數額」的轉帳記錄;多數受薪帳戶在領取後快速轉入 krakenkraken 帳戶或 Coinbase 等交易所套現。

rewards.gm 鏈上轉帳記錄(數據來源)

補充說明:Greymass 構建的「中間件」指的是簡化帳戶創建與交互流程的基礎設施工具。

盡管 Greymass 團隊在撥款初期發布過數次開發更新,但過去一年內幾乎沒有技術成果或階段性總結發布。特別是 Greymass 的中間件工具在兼容性和穩定性方面仍存在不少技術問題,尚未被主流開發者廣泛採用。

社區質疑的焦點在於:500 萬 $A (EOS) 是否存在重復薪資、身分不明帳號領取工資等不透明行爲?資金撥付是否與 Aaron 上任時間密切重合,存在「自批預算」之嫌?薪資發放結構是否缺乏第三方監管?我們不否定 Greymass 曾爲生態發展做出的貢獻,也不否認 Aaron 早期的技術聲譽。但是否在新政上被錯誤引導?是否在失去監督後偏離了開發初衷?

這些問題尚無結論。

可以確認是,「Greymass 五百萬項目」的沉默與低產讓其難以回應外界的信任危機,也進一步加劇了社區對基金會資金使用合理性的質疑。

罪狀三:幣價暴跌,基金會「靜默」,責任成了盲區

如果說技術成果可以爭議、營銷效果可以量化,那麼代幣價格則是最誠實的指標。

今年 $A (EOS) 一路暴跌,最低觸及 0.21 美元——這是足以讓任何生態進入紅色警報的危險信號。然而在社區不斷追問之際,基金會給出的回應卻始終如:「幣價不在基金會的職責範圍內」。

這句話本身無法反駁。

技術組織無義務操盤市場。但矛盾在於——當所有生態指標下滑、社區信心崩盤時,基金會卻沒有任何「穩定預期」或「護盤機制」的討論。

隨之而來的是更令人不安的動作:基金會宣布「解散」,沒有路線圖,也沒有交接方案。

社區的質疑不是基金會是否應對幣價負責,而是:在生態陷入信任危機的關鍵時刻,爲什麼選擇抽身:是無力、無心,還是有些問題不便面對?責任在這場暴跌中消失不見。

罪狀四:從周更到斷更,透明消失得悄無聲息

VF 剛成立時,透明度一度是它的最大賣點。

2021 年:每週更新(Everything EOS Weekly Report),實時向社區回報進展;

2022 年:月報(Monthly Yield Report),稍有懈怠幾個月,但還能接受;

2023 年:季度報告(ENF Quarterly report)

2024:沉默… …

2025:沉默… …

從已公布的報告數據看,VF 在 2022 年第四季度支出最高,達 7,885,340 美元;此後各季度支出逐漸下降。

然而,這些報告往往只公布總額,缺乏詳盡分類和明細,外界難以判斷資金去向,社區對巨額支出和信息不透明早有疑慮。

報告中多次提到 Grant Framework 和 Pomelo 等計劃,但在 2023 年階段性「停擺」;與此同時,白皮書中承諾專用於特定項目的資金管理也未見詳細執行或公開清算,撥入交易所後的去向更是成謎。

這種透明度的斷裂與連年鋪張最終導致社區信心跌至谷底。

從密集披露到逐漸稀疏,再到如今完全斷更,透明度的消失幾乎與生態熱度曲線完全同步。

更值得注意的是:自 2024 年 Q1 之後,再無任何財務報告發布。沒有財務審計、沒有預算分布、沒有項目清單、沒有未結算撥款。

社區被迫接受一個事實:基金會的運營從「高頻透明」變成了「完全黑箱」。

與此同時,VF 曾高調宣傳的多個在談合作項目也多半止步於「溝通階段」,缺乏實際落地。曾經承諾的:「透明化運營」,最終淪爲無聲斷崖。

罪狀五:撥款隨意,Grants 成了「黑洞」,沒人知道錢花去哪了

回顧基金會早期,VF 的確曾通過各種資助計劃試圖重建 Vaulta(EOS)生態,包括 Grant Framework、Recognition Grants 以及與 Pomelo 搭配使用的公共資助池。

在那個階段,資金發放速度快、規模大,意圖「迅速止血」。

我們不能否認其在初期確實起到過提振士氣的作用。

這裏補充說明下 Grants:VF 撥款分爲公開招募的「Grant Framework」(裏程碑制撥款),面向個人、團隊或公司,多爲技術項目;Recognition Grants(給予項目的獎勵)和通過 Pomelo 等公共資助渠道對生態項目進行分發。即撥款既可用於盈利性項目,也可用於公共物資/公益項目。

例如——在 2021 年 Q4 的首份報告 中,VF 一次性撥出了:

350 萬美元的 Recognition Grants(平均每個項目 10 萬美元);

130 萬美元資助五個技術工作組撰寫藍皮書;

126.5 萬美元支持社區自治組織 EdenOnEOS;

50 萬美元作爲首季 Pomelo 的資助池;

然而問題在於——這也是 VF 在未來四年的所有撥款中,唯一一次完整披露撥款對象的季度。

從 2021 年 Q4 到 2023 年 Q4,盡管 Grants 一直是季度支出中佔比最大的項目(部分季度甚至佔到總支出的 40%~60%)。但報告卻:不再公布具體撥款對象;不公布各項目實際領取金額;不披露項目驗收情況;不提及資金使用明細;不說明項目是否按裏程碑兌現成果;

換句話說,數字還在,但信息消失了。

僅首季報告披露了各項目資金流向。之後的八份報告中,Grants 的撥款支出依舊是「最大頭」,卻不再逐項說明受益項目或成果。

錢花了多少看得見,錢花到哪裏卻永遠沒人知道。

撥款究竟是否真正推動生態?資金是否被有效使用?項目是否完成交付?爲什麼基金會從不披露更多信息?

不禁讓人產生質疑:基金會是否從一開始就打着「生態資助」旗號大量撒錢?對外是買通社區、收買人心,對內卻坐擁通脹資金與儲備,缺乏成果和監督。

VF 匹配池資金總額超過千萬美元,但多數項目更新極其稀少,甚至在領取資金後銷聲匿跡。

又一個時代的落幕

Vaulta 基金會曾以「透明、社區驅動」的姿態承諾治理改革,卻在過去四年中逐步走向封閉與腐敗

從 Yves 體面辭職卻不交權、到 500 萬 $A (EOS) 中間件撥款無處問責,從每季度數百萬營銷費用效果全無、到生態撥款之後音訊全無——這不是「去中心化治理」的失敗,而是「中心化掠奪」的勝利。

這份長文,是一份罪狀清單,更是一份警示文檔。

Vaulta 的崩塌不只是 EOS 的悲劇,也是 Web3 理想被踐踏的縮影。

A1.63%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