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行情下,一个合格的 SOL 卫兵又来试图增强你的信念了。Solana 联创 Anatoly Yakovenko 在 11 月接受了 NEW ECONOMIES 的采访,包括 Solana 的起源和发展,到经历低谷和复苏,还谈及了监管和稳定币相关内容。此外,Anatoly 还勾勒出 Solana 未来的大愿景。Odaily星球日报将其编译如下(由于琐碎内容太多,将整理重点内容第一人称形式叙述):
Solana 的起源,从副业到全职
Solana 源于一次“天时地利人和”,当时我和一个朋友搞了个创业项目,更准确来说是一个副业,当时我们在做 AI 相关的东西,比如深度学习服务器,还用这些 GPU 来挖加密货币,用来支付购买这些 GPU 的费用。但我的脑海涌现了一个疑问,人们为什么要花钱来支付我们的 AI 相关产品呢?喝了两杯咖啡和一瓶啤酒后,我和伙伴聊起了挖矿、PoW、中本聪共识以及算法,还有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电力如此重要。
比如 Peter Thiel 写的《从无到有》的这类创业书籍,里面有很多非常棒的建议,而你能得到的最好的建议就是打造最小可行产品(MVP),也就是打造能够验证你想法的最小产品,但这实际上很难定义。所以你必须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场。我们花费一段时间做这件事,而且这几乎是被迫进行的,大概是在我们开发周期的第二年。
现在美国有稳定币法案,SEC 也洗心革面,使得在这里创业容易得多。但美国确实落后了,日本、法国和英国都已经出台了加密货币相关法律,让加密货币的相关开发变得更加容易。日本可能是最好的地方,发达国家的人都去搞加密货币了。正因如此,像 FTX Japan 这样的项目才能这么成功,他们其实已经遥遥领先了,只是跟美国比起来,日本市场体量确实小。
Trang này có thể chứa nội dung của bên thứ ba, được cung cấp chỉ nhằm mục đích thông tin (không phải là tuyên bố/bảo đảm) và không được coi là sự chứng thực cho quan điểm của Gate hoặc là lời khuyên về tài chính hoặc chuyên môn. Xem Tuyên bố từ chối trách nhiệm để biết chi tiết.
Anatoly kể lại câu chuyện hậu trường về 8 năm của Solana
原视频:NEW ECONOMIES 编译:CryptoLeo(@LeoAndCrypto)
垃圾行情下,一个合格的 SOL 卫兵又来试图增强你的信念了。Solana 联创 Anatoly Yakovenko 在 11 月接受了 NEW ECONOMIES 的采访,包括 Solana 的起源和发展,到经历低谷和复苏,还谈及了监管和稳定币相关内容。此外,Anatoly 还勾勒出 Solana 未来的大愿景。Odaily星球日报将其编译如下(由于琐碎内容太多,将整理重点内容第一人称形式叙述):
Solana 的起源,从副业到全职
Solana 源于一次“天时地利人和”,当时我和一个朋友搞了个创业项目,更准确来说是一个副业,当时我们在做 AI 相关的东西,比如深度学习服务器,还用这些 GPU 来挖加密货币,用来支付购买这些 GPU 的费用。但我的脑海涌现了一个疑问,人们为什么要花钱来支付我们的 AI 相关产品呢?喝了两杯咖啡和一瓶啤酒后,我和伙伴聊起了挖矿、PoW、中本聪共识以及算法,还有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电力如此重要。
那天一直熬到凌晨四点,我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把时间流逝编码成一个数据结构,我想到了蜂窝网络最初使用的协议,叫做时分多路复用(TDMA)。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非常简单:将时间切割成片段,然后使用不同的时间段传输数据,这样就不会产生干扰,也能让更多的信息通过。我之所以会想到这个,是因为比特币和 PoW 机制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如果有两个区块生产者,两个矿工同时生成区块,就会发生分叉,网络会处于混乱状态,信息无法正常传递。你不得不丢弃其中一个区块。所以,如果能够让两个区块生产者轮流生产,就可以避免冲突,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协议的带宽利用率。我粗略地计算了一下,发现它的吞吐量比当时的以太坊或比特币高出 1000 到 10000 倍。
想法产生了,也许我应该创办一家公司,智能合约平台确实让我很感兴趣,因为它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应用开发环境,而且这些应用与你在其他任何地方构建的应用都不同,所以你不能直接在普通的 AWS 服务器上构建智能合约,你需要区块链提供的可验证性、加密保证等等,这使编写能够处理资金的代码成为可能。
当时很多人认为华尔街的数据库之类的东西控制着资金,这些都由人监控,很多产品只是在优化这些人的工作。而智能合约则完全不同,软件本身负责托管资金,并且是资金流向的唯一权威来源,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智能合约颠覆了整个数据模式。
创业初始,大胆追赶认定的东西
决定创业初始,我需要说服很多人,我的妻子是我第一个需要说服的人,她是一名工程师,她很了解我,我一直都有副业,总是在业余时间将一些想法付诸实践,我们已经有一个孩子了,她当时说:“好吧,这或许可行,但你不可能既当工作又当父亲还兼职创业。你必须二选一,要么全力以赴,要么就放弃。”
正是这句话促使我做出了创业的决定。我记得她当时在哥伦比亚,Facebook 正在扩张,她在一家初创公司工作,这家公司是 Facebook 在哥伦比亚的竞争对手,当时 Facebook 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她在那里学到的经验是,市场会经历大约六个月的火爆期,每个人都知道会有一个正开发的产品将占据 80% 的市场份额,它会具备某些爆火特性,如果你错过了那个窗口期,就永远无法赶上了。所以在 2017 年末,我感觉当时是一个最佳窗口期,可以构建一个具有特定属性的 L1 区块链,使其能够扩展到覆盖全球,真正处理所有全球金融系统。
对我来说创建 Solana 最大的动力其实是:一是必须全力以赴,二是市场火爆时你不想错过。我觉得任何看到这段话的人,如果还在犹豫要不要投身 AI 等领域,还是再等六个月或一年,你真的会错过良机,现在马上行动,如果已经开始那最好不过了。
不同于 BTC、ETH,追求交易效率的 Solana
Solana 是一个高性能的区块链,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关键用例是交易,如果你把比特币看作一种价值储存手段/数字黄金,那么构建一个价值储存手段并不是一个工程难题。实际上,要保证结算和全球可用性,确实需要一些工程技术。中本聪的 PoW 算法和比特币白皮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是你不可能开发出一个比特币 Plus 版,你不可能通过添加功能或提高吞吐量来在这个市场中与比特币竞争。以太坊的目标是将结算作为应用场景,其理念是,在最终检查点完成执行和清算之后,你可以使用以太坊账本作为可靠的真理来源。
Solana 最独特之处或许在于它的愿景:无需独立的区块链或层级结构,你可以将所有功能整合到一个巨大的状态机中,并以最快的速度协同完成所有操作。给大家一个数据,Solana 在最初一个月内完成的交易量就相当于当时以太坊在其生命周期内的总交易量。
创业难题,融资和招聘
创业初期遇见的难题很多,对任何创始人来说,在第一次重要的审批环节取得进展可能是最大的障碍,绝大多数公司都在这个阶段失败了。记得当时我开了上千次会议,大概在 2017 年底开始,我就列出了硅谷所有可能投资加密货币的风投公司,幸运的是,我当时就在硅谷,我想这可能就是硅谷至今仍是创业中心的原因: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见到上千人,并尝试推销你的创业想法。
对于创始人来说,能够很好地推销产品愿景和理念是关键,否则,你永远无法招到人,永远无法销售产品,永远无法引导用户,无论你是做 to B 还是 to C。
推销 Solana 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体验,也是一个可以学习和不断进步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在硅谷你可以建立一个庞大的名单,强迫自己重复上千次努力,确保最终能接触到最有价值的投资者。你越熟悉这个过程,你的推销就越好。
对于创始人来说,你是在努力用最简洁的方式传达信息,在短短的 10 分钟对话中,你必须弄清楚对方对加密货币已经了解多少,因为你不想重复他们已知的内容。你还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解释产品正在解决的具体问题及其影响,并让他们看到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基于加密货币的理念。
是我当时用的策略是(我不知道这个策略是否适用于所有创始人),先向公司推销,再向那位合伙人推销,即使这家公司最终放弃了,我也能说服合伙人,求一个承诺,他们就更有可能帮我联系其他他们认识的、投资这个领域的风险投资公司。最终,这让我得以参加上千场会议,找到那些专注于加密领域,并且更愿意在早期阶段承担风险的公司,因为投资的风险投资人既是公司的雇员,他们为公司投资,也会进行私人投资。
实际上,我们当时已经完成了一轮融资,几乎就要结束了。当时是 2018 年第一季度,加密货币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安全可靠的投资模版可以快速地提供给投资者。我们花 6 周时间请律师起草了相关文件。但期间以太坊开始下跌,约 10%,很多基金也因此倒闭了,这是初期遇到的第一个挑战。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愿意参与,他们并非完全是加密基金,也不是 100%投资加密货币,他们的资产负债表更多地持有美元,但把这项投资看作是一个机会。最后我们完成了这轮融资,但当时情况相当不稳定。
当时我和另一位联创 Raj 坐在 500 Startups(现更名为 500 Global)办公室里(因为一位投资人来自 500 Startups)。他当时说:“我觉得我得努力,得拼命”。当时我认为产品一旦有了投资承诺,就很有可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变成实际的支票,但我的建议是,继续筹款,直到你的银行账户里真的有钱为止。
我认为第二个挑战是招聘。不过我很幸运,高通任职期间共事的很多前同事都渴望去做点新东西,这些人都有超过十年的底层操作系统或协议方面的经验。比如,参与 Solana 协议开发的其中一位,就曾参与过 LTE 规范的制定。这些对网络、操作系统、GPU、CPU 以及底层芯片等都有着非常深入理解的人,能够理解我跟他们说的那番话,“反正你们也要换工作了,可以把建设 Solana 这当成一次休假。”
我聘请了一些我非常了解的、各自领域的专家,大家都迅速进入状态,开始建立我认为是当时最先进的网络。事实证明,在推出之初,Solana 就领先所有竞争对手几条街。
从创始人的契合到 Solana 有了 PMF
说到工作伙伴,最能形容我和 Raj 的关系就是谈恋爱,需要全身心投入。Raj 是我一个共友介绍认识的,当时我对他没什么印象,就是个普通人,介绍的共友特意说:“你是个很棒的工程师,但除此之外你没有其他经验,你需要一个能和你互补的人,Raj 之前创办过公司,并且做得很好,但他完全没有工程方面的经验,你们很合适”。我们很合得来,我妻子基本上称我们为“工作联姻”。
我们的决策过程确实很累人,但在那种高压快节奏的环境下,我们会反复争论一些观点,直到排除所有明显糟糕的选项,最终只剩下我所谓的帕累托最优选项集(Pareto efficient 意为讨论到没有再改进的余地了),我们可以选择 A、B、C,所有的权衡取舍看起来都差不多,我们几乎把所有可能的方向都讨论遍了,到这一步几乎只能看你的运气了。
这很累人,需要很强的耐力。同时也需要彼此信任,相信彼此的判断。我认为 CEO 和最初的员工或联创都需要这种性格,在彼此信任基础上也可以激烈地争论,但仍然感觉每个人都互相尊重。这挺难的,我就是喜欢争论,而且我不介意输。CEO 的很多缺点或性格最终都会影响公司文化,在公司成立初期,任何因素都会引发争论。
努力打造产品,尽快完成开发,但你不可能预料到所有可能的失败。你是应该假设自己会成功,然后投入资金去开发一些辅助功能来巩固成功并更好地推出产品?还是应该先好好开发产品,证明自己能够做到,然后再去做其他锦上添花的东西?在早期阶段,尤其是在开发复杂产品时,你必须做出很多这样的决定。
比如 Peter Thiel 写的《从无到有》的这类创业书籍,里面有很多非常棒的建议,而你能得到的最好的建议就是打造最小可行产品(MVP),也就是打造能够验证你想法的最小产品,但这实际上很难定义。所以你必须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场。我们花费一段时间做这件事,而且这几乎是被迫进行的,大概是在我们开发周期的第二年。
当时只剩下大约 12 个月的资金储备(一共有维持 24 个月的资金储备),产品仍然无法正常运行。我们只能砍掉除现有功能以外的所有其他功能,尽快发布产品,并尽可能减少需要做的改动。这样做让我们能够抢占市场先机,推出一款与市面上所有其他产品都截然不同的产品。
但正因为这些决策,我们早期承担了这些风险,才拥有了一系列差异化的功能,这些功能或多或少都有效,它们并不完美,但我们确实扩展了容量并降低了延迟,而且与任何其他平台相比,基于 Salana 进行开发体验截然不同。
当时以太坊采用的是 PoW 机制,一个区块的生成时间大约是 12 秒,但你至少需要等待两个区块才能确认交易的最终性。所以,用户需要等待 30 秒才能确认交易,用户体验肯定太差了,而且每秒 7 笔或 11 笔交易的处理能力对于任何规模的应用来说都太低了。
我们当时实现了数千笔交易的最终确认只需 400 毫秒,如果算上服务器端的所有往返时间,也就一到两秒。所以看到 Solana 性能的用户或开发者来说都惊了,因为 Solana 太不一样了,尽管当时的产品本身都还很不完善。但它可以运行,但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就会崩溃。
之后就是让它稳定上市的时间安排,也是最让人压力山大的事。需要你砍掉一些东西,比如我们支持 EVM,或者支持某种编程语言,或者需要一个高级浏览器,或者推出自己的钱包栈等。剥离掉这些,然后尽快把最基本的版本推向市场。但我认为定义一个能够达到产品市场契合度(PMF)的最小可行产品,也就是超高容量、低延迟,并且去除所有其他功能,这部分很难,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应该牺牲多少,也不知道开发者真正关心的是什么。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基本上是凭着之前开发操作系统和开发者平台的经验,对我们做出大部分正确的选择以及最终的结果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但我觉得最难的部分还是产品的持久性,加密货币可能会带来很多具有欺骗性的病毒式效应。你的代币价格可能会暴涨,但实际上却没有用户,你和用户脱节了。我们当时就没有什么用户基础,但 SOL 代币价格上涨,我们需要利用这个机会尽可能多地积累实际用户案例。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就很难挽回了。
我们在第一届黑客松上运气不错,很多人提交了作品,但他们做的应用全是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到了第二届黑客马拉松,我才觉得“哇,我们好像找到方向了”,因为第一届黑客松上的作品经过三个月的持续改进,最终呈现出来的产品非常完善,功能齐全,而且真正契合了我们对金融、交易以及 DeFi 的整体愿景。
第二次黑客松期间,在评审参赛作品时,我发现作品在质量、可用性、商业模式以及实际的创业能力(比如能否筹集资金并生存下去)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看到这些公司在黑客马拉松期间获得融资,我当时的感觉是,我们现在有了产品市场契合度,而且属于核心业务,有盈利的途径。
所以我觉得这就是当时 Solana 推出以来最大的变化。我的意思是,考虑到所有因素,产品发布一年内就能达到这个阶段,简直太幸运了。大多数公司都要花好几年时间摸索才能找到最佳的产品市场契合点,我觉得真正打造一家公司需要十年时间。
意气风发到突遭重创,危机中求生的 Solana
再之后就是我们经历的业内最糟糕的低谷之一——FTX 事件了。众所周知,FTX 是我们最大的投资方和合作伙伴之一。当时正处于我们举办第三届 Breakpoint 大会期间,规模特大,这次大会吸引了大约 1600 名开发者参加。我们的入场票都卖光了,结果在回程的航班上,FTX 崩盘了。
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在飞机上,我觉得一切都顺风顺水时,FTX 崩盘加密暴跌,市场一片萧条,这简直就是一场可能摧毁整个生态系统的大规模崩盘。Solana 是在 2018 年熊市初期创立的,当时以太坊每周下跌 10%。所以我们非常谨慎,所以我们从不过度招聘,公司内部拥有充足的资金和资金来开发和改进产品。
我当时很害怕,很多在 FTX 上融资的 Solana 生态项目实际上都把资金留在了 FTX 上,因为如果他们资金链断裂,那就完了,根本没有办法补充资金,所有资金都会彻底枯竭。
尽管 Backpack 损失了很大一部分资金,他们还是加倍努力地工作,真正专注于产品。我认为他们通过推出 Mad Labs NFT 系列并建立交易所的方式扭转了局面。我认为 Armani 对 FTX 的愤怒以及想要建立一个更好的交易所的愿望促成了这次转变。就像是一个被愤怒驱使的创始人身上自带的那种能量,我觉得他们推出 Mad Labs 时吸引了 NFT 市场乃至整个行业的注意力,持续了整整两周,这感觉像是一个彻底的转折点,你会看到很多公司加倍投入,重新振作起来。
就像牛市回归一样。我从中得到的最大教训之一是,在牛市期间建立一家公司实际上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加密货币领域,因为信号失真非常严重。你不知道谁是你的核心用户,也不知道哪些功能对你的产品和增长真正重要。
但在市场低迷时期,如果你有 10 到 20 个忠实用户,他们经常使用你的产品,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如果你非常了解你的产品能为他们带来什么价值,并不断优化它,每周都让它变得更好,那么在牛市期间,你就会看到巨大的增长,因为第一,这些用户将成为你最大的宣传大使,第二,你的产品将针对特定用途进行高度优化。
产品已经有了产品市场契合度,且金融业非常具有周期性,在牛市期间,时间风险会产生非常巨大的交易量和收入,所以你需要让你的产品已经高度优化,并准备好扩展规模,无论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所以看到我在 FTX 崩盘后采访的那些公司真的很有意思,他们基本上都在说:“我们会继续优化产品。我们还有足够的资金。看看明年会发生什么”。所有这些公司都成功了,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最严重的还是当时 SOL 的价格从峰值下跌了 97%,大多数人都认为 SOL 已经死了。
现在我觉得能有一个热爱危机的联创真是太好了,有些人天生就更适合在危机中运作,因为你的决策会受到限制,你必须迅速行动。我们做的最多的就是和那些继续发展公司的创始人沟通,尽力帮助他们成长,实现产品市场契合度,并尽可能地帮他们扫清障碍。但我们当时无法提供资金支持,因为那时资金完全枯竭了。
FTX 事件,我对 Sam 感到很意外,就像你在采访里看到的那样,他是那种超级书呆子、麻省理工的量化分析师、极客。他们竟然完全破产了。但我觉得想想那场混乱可能造成的损失有多大,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监管更完善的背景下,加密未来还会发生更多混乱吗?
我认为在工程方面黑客攻击的频率已经大幅下降,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智能合约方面的创新减少了,区块链的许多用途已经被探索出来。智能合约开始走向商品化,一旦部署完成,你只需要一定数量的 CPMM 自动做市商即可,无需再冒着巨大的工程风险去构建另一个。
类似的还有 Bonding Curve、借贷协议等等,你会看到黑客攻击面有所缩小。任何时候智能合约领域出现大量创新,都会伴随着很多风险。除此之外,我认为现在有了更好的工具、形式化验证、更好的测试以及对相关攻击向量更深入的理解,人们在部署这些方面也做得更好了。风险已经大幅下降,随着新型金融系统的上线,它们的风险更低,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更多地依赖于链上技术。
而监管问题正式很多交易所或机构面临的重大问题,如果监管过于严格,就会耗时过长、成本过高。比如,获得许可证就可能需要两年时间,但不可能等两年才能获得市场份额。项目会选择将业务转移到监管较少的海外,并利用那些监管不如美国完善的银行基础设施来建立业务,结果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认为上一轮经济周期中的很多失败基本上都源于此。
现在美国有稳定币法案,SEC 也洗心革面,使得在这里创业容易得多。但美国确实落后了,日本、法国和英国都已经出台了加密货币相关法律,让加密货币的相关开发变得更加容易。日本可能是最好的地方,发达国家的人都去搞加密货币了。正因如此,像 FTX Japan 这样的项目才能这么成功,他们其实已经遥遥领先了,只是跟美国比起来,日本市场体量确实小。
未来展望,Solana 的愿景是吞噬金融服务
没有任何工程或技术上的原因阻止 Solana 的发展,Solana 的宏伟愿景是它可以处理支付、交易、合约、IPO 以及其他所有业务,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同一个执行引擎中通过一条链完成。加快美元的流通速度,可以参与 IPO 市场,可以完成全球范围内任何一笔交易,这是一项需要付出大量心血和汗水的工程工作,优化并使其臻于完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但从工程角度来看,没有理由阻止它存在。
Solana 生态系统有很多优势,因为它是一个发展时间更长、增长更快、并且还在持续增长的市场。但我认为实现这个愿景竞争会非常激烈。我不确定是否会出现像谷歌那样规模庞大的区块链,能够处理 99%的重要交易。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拥有独特的监管体系和防火墙的国家可能会有自己的区块链;二是每个人都想分一杯羹。
就连谷歌也推出了自己的链。金融科技公司和相关企业未来又会怎样呢,比如负责将散户引导到哪个平台等等,这些整合将如何进行,目前还不太确定,但我认为 Solana 就是那个平台,所以我们拭目以待。
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情况下,未来我真正想看到的事是美国和硅谷想要上市的公司可以通过一种我称之为“从零开始的 Linux IPO”的简单方法,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完成 IPO。像我这样的创始人如果想这样做,可以使用链上不可篡改的智能合约,可以写入提交给美 SEC 的 S1 文件中,并说明你正在使用这份合约在这条公开的商业化区块链上进行直接上市,这些都具有拍卖属性,我可以直接在链上列出我的股权,这将成为股权结构表的真实来源,并允许公众在公司成立的任何阶段访问这些信息,而无需向任何投资银行支付任何费用,没有任何间接成本,所有激励措施以及你通常支付给银行的任何费用都可以用来激励 AMM 提供流动性。
这将是我理想的运作方式,因为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将极大地改变公司获得资本的方式,以及公众接触早期公司的方式。
我认为美国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自由市场。你知道,我 1982 年从苏联来到美国,当时互联网正在兴起,像微软、亚马逊这样的公司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它们就像是在构建未来,而如今这些公司都已成为市值数万亿美元的巨头。我认为,在 90 年代,人们就能买到亚马逊的股票,这无疑是美国的一份巨大礼物,或者说是美国巨大的价值主张。而现在美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可能是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最少的,或者说是 IPO 数量最少的时期。所以,如果我们能为创始人提供工具,让他们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法律费用完成 IPO,我认为这将极大地改变整个行业格局。
这是非常酷的科幻未来的一部分,未来全球所有人都能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金融服务,而且速度堪比光速。我觉得这是我能参与的最酷的项目之一。
番外:加密未来,稳定币的天下
我看到加密货币正在被华尔街和一些全球机构有效地采用,稳定币是推动这机构采用趋势的主要因素。国会通过的《Genius 法案》为发行稳定币并开始实现产品市场契合度创建了一个框架,这比任何传统银行所能提供的资金接口都要好得多,即便在传统银行基础上构建所有金融科技产品,也远不及使用稳定币来得好。所以这将是一个主要的推动因素,人们预计未来 5 到 10 年内将发行价值 10 万亿美元的稳定币。目前稳定币的发行量约为 2500 亿美元(注:实际上已经超 3000 亿美元),相当于增长几十倍,而这些流动性资金将会流入你能想到的所有金融相关的行业。
如果你是一位创始人,且对金融科技充满热情,或者你想打造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我可能会建议你围绕稳定币来构建你的业务,可以选择与现有稳定币对接并管理各种不同的稳定币,或者为特定用途构建你自己的稳定币。
译者感悟
从概念到行动,Solana 近 8 年经历高峰、低谷和重生,Solana 联创是我见过比较热爱行业的创始人之一,他们有先进的技术,懂得运营和规避风险,遭遇过危机且安然度过,对未来愿景充满了信心和执行力,这是真正的加密 Builder。此刻一个 SOL 卫兵的心又渐渐升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