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是否在暗中拉爆流动性?分析师发出警告

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和全球宏观经济脆弱的背景下,分析师们发出警告,称美联储正在悄悄地向金融系统拉爆流动性。 在联邦储备局(Fed)尚未公布转向举措之际,流动性却显示出相反的情况。后果在各类资产上扩散,从国债收益率到比特币的5000亿美元减值。 财政部的混乱与价值6.5千亿美元的定时炸弹 关于新贸易战的故事正处于风暴的中心。上周,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健声明,北京将"斗争到底",反对唐纳德·特朗普提出的关税,目前已对中国的一些商品达到了104%。 这些言辞非常激烈,反映了中国典型的“狼战士”立场。然而,在这背后,压力正在增加。 “中国人民不会制造麻烦,但我们并不害怕这一点,”林先生对记者说。 随着出口放缓和对资本外流的担忧加剧,北京的观点可能很快会转向关注经济生存,而不是意识形态立场。 在表面之下,一场高风险的金融风险游戏正在发生。资深分析师Peter Duan认为,特朗普的关税压力最终旨在降低10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因为美国在未来几个月将面临高达6.5万亿美元的债务。 “特朗普推动关税战以降低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国抛售美国国债以推高收益率,”Duan写道。 在中国抛售国债时,已经加剧了经济紧张局势,并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后果。这包括收益率飙升,并在美国最需要再融资时降低了债券市场的需求。 逆向收购协议的崩溃,联邦储备悄然拉爆流动性? 联邦储备局似乎在通货膨胀和金融紧张的影响下,采取了更加隐秘的反应,而不是轰动性地报道。 美联储的逆回购基础设施(RRP)是一个静悄悄的流动性洪水的最明确证据。在2022年达到超过2.5千亿美元的峰值后,RRP余额已降至仅1480亿美元,相应减少了94%。 “这不是虚幻的希望。这是正在释放的实际流动性。在所有人都在喊叫关税、通货膨胀和SVB的幽灵伤害时……自202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秘密宽松已经发生,”The Markets Unplugged的创始人Oz写道。

这种暗示是震荡,因为RRP余额的减少意味着资金正在回流到系统中。这推动了风险资产的价格上涨,因为这被转化为QE而不称为QE。 然而,RRP 已接近耗尽,迫使分析师发出警告。 “降低建议零售价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RRP账户中所剩无几,这意味着它不能提供太多的流动性。今年将有短期反弹,但没有新的ATH,“一位期权交易员指出。

然而,Oz 反驳说,尽管 RRP 接近枯竭意味着被动动能的结束,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上涨周期的结束。 美联储的进退两难:是放水还是破坏? X (Twitter) 的知名分析师 Conscious Trader 概述了这些风险。他表示,如果美联储让流动性进一步枯竭,大规模去杠杆化可能会引发全面危机。 “无论哪种方式,撤退即将到来。如果市场首先崩溃,抛售将为量化宽松奠定基础。如果量化宽松首先开始,聪明的钱将在流动性推高风险资产之前抹去低点,“他指出。 这意味着,如果美联储正式恢复量化宽松,他们可能会加剧通胀或制造泡沫。 自4月2日起,比特币的市值已经减少了超过5000亿美金,降至75000美金以下,之后略有回升。山寨币的情况更糟,受到流动性下降和宏观恐慌的双重影响。 BeInCrypto报道称,2025年QE正式回归的可能性正在上升,这可能标志着数字资产的转折点。 从历史上看,流动性周期决定了加密货币的繁荣和低迷。2020 年,量化宽松推动了“万物反弹”,比特币和山寨币创下历史新高。如果检测到秘密 QE,可能会发生重复执行。 “您不需要降低利率。您已经有一个流动性增加的过程在进行中……流动性说:'戴上您的头盔。您即将追逐那些在历史最高点的绿色蜡烛'”,Oz补充道。

这与海耶斯最近的预测一致,即如果美联储转向量化宽松政策,比特币可能达到 250,000 美元。然而,如果美联储犹豫不决或全球流动性崩溃,加密货币市场可能会面临另一个冬天。 美联储可能不会说,但沉默并不意味着不采取行动。由于逆回购几乎枯竭、贸易紧张加剧以及国债市场波动,暗中拉爆流动性似乎是更大游戏中的第一步。 分析师普遍认为,这是否将以另一轮上涨结束,或者会发生更糟糕的事情,取决于美联储能保持沉默多久。 ⚠️重要!如果您喜欢这个主题,请不要忘记: • 关注我 @blogtienso 以获取更多有趣的内容! • 喜欢、分享和留言 💖并且不要忘记 DYOR! #Write2Earn #Write&Earn $BTC {现货}(BTCUSDT)

查看原文
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非招揽或要约,也不提供投资、税务或法律咨询。详见声明了解更多风险披露。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ไทย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