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悄然亮出两把利器,剑指美元霸权地位

「人类正在进行一场新货币革命,中国需要参与,不能掉队。」在全球数位货币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正悄然部署两把利器——数位人民币和人民币稳定币,以应对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这一战略不仅关乎金融科技创新和人民币国际化,更涉及国家金融安全与全球金融话语权的争夺。

两把武器:数位人民币与人民币稳定币的差异与互补

上周刚结束的外滩大会,堪称一场关于数位资产未来的「思想核爆」。对一般人来说,会议内容或许晦涩难懂,但两个专有名词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

数位人民币:国家级底座,稳与管

数位人民币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发行,自 2019 年启动试点以来,已逐渐渗透到地铁公车、商超零售、政府补贴发放等日常场景中。知名数位经济学者刘兴亮指出,数位人民币具有以下特点:

· 由央行主导、双层投放、定位 M0 现金的数位形态

· 具有法偿性、可控制匿名、可编程特性

· 政策工具属性强,体系稳健性最高

· 在小额高频、民生惠补、政务缴费等零售支付与精准投放更有优势

人民币稳定币:市场化前端,活与快

与此同时,「人民币稳定币」这一新概念正在业内热议。所谓「法币稳定币」,就是锚定某种法定货币、价值稳定的加密货币。例如,USDT(泰达币)发行方承诺「1:1 锚定美元」,即每发行 1 枚稳定币,发行方的银行帐户里就有 1 美元的资金作为保障。

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律师廖望解释:「人民币稳定币,应该是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是区块链上的『人民币』,会由市场机构推动,服务中小企业跨境汇款、电商平台结算与链上贸易融资等场景。」

人民币稳定币的特点包括:

· 由持牌机构发行、要求 1:1 高品质储备

· 穿透监管与托管安排,更贴近商业化创新与 Web3 生态

· 在链上场景、24×7 跨平台清结算、DeFi/链游/资产代币化等「原生链上」生态较为灵活

为何中国需要双管齐下?数位货币战略意义

全球数位货币竞争加剧

4 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 STABLE 法案,旨在为支付型稳定币建立联邦监管框架;5 月,美国参议院通过了《指导和确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关键程序性投票;英国也发布了关于稳定币发行、加密资产托管及加密资产公司财务稳健性的监管提案。

廖望指出:「区块链的本质是分散式帐本,这与传统复式帐本完全不同。美国证监会已经明确提出,未来将把资本市场迁移到区块链的分散式帐本之上,而目前链上的美元资产已占到 90%。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这新的帐本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战略意义深远

刘兴亮强调,发展数位人民币及人民币稳定币对中国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1. 支付—清算—定价整合能力增强:e-CNY 与 CIPS/mBridge 的协同,提升跨国直联效率与主权清算能力

  2. 参与并塑造国际标准:透过 BIS 专案与 HKMA 等同业协作,增强规则话语权

  3. 资本市场与数位资产生态:为 RWA、跨境 ETF 申赎、数位债券等提供 T+0 或近即时结算基础

  4. 人民币国际化的「可选路径」:在传统通道与新型通道之间提供组合拳,提升使用便利性与网路外溢

香港先行:离岸人民币稳定币的试验田

长期作为「金融桥头堡」的香港,正在加快「法币稳定币」的探索。8 月,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实施,明确要求在香港发行法币稳定币或发行锚定港元价值的稳定币主体必须申领牌照。

智本社社长薛清和认为:「未来,更可能在香港推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境内大概率不会推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运作机制可能类似现在的港元稳定币条例。」

刘兴亮也表示看好「双轨制」发展:

· 轨一:数位人民币持续扩大零售应用,并在官方主导的跨国试点中与批发 CBDC 平台对接

· 轨二:人民币稳定币先在香港与跨境链上业务试水,围绕 RWA、链上贸易融资、港交所数位资产生态逐步拓展

随着全球数位货币竞争加剧,中国的「双管齐下」战略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新路径。数位人民币专注于国内零售支付和官方跨境结算通道,而人民币稳定币则着眼于离岸市场和区块链生态,两者互补并行,共同应对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国在全球数位金融新格局中争取更大话语权。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评论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