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下載 Gate App
qrCode
更多下載方式
今天不再提醒

JST vs UNI:通縮對決背後,誰才是DeFi價值敘事的真龍頭?



當巨額代幣銷毀成爲DeFi價值重構的核心引擎,JST(JustLend DAO)與UNI(Uniswap)的通縮大戰,早已超越單純的代幣機制比拼——這是“落地實踐派”與“提案願景派”的正面較量,更是DeFi從“功能協議”向“價值經濟體”轉型的關鍵試金石。在我看來,這場對決的核心勝負手,從來不是短期漲幅,而是通縮模型的可持續性、資金透明度與生態支撐力。

1. 核心差異:一個“落地即巔峯”,一個“提案引熱潮”

• UNI:提案先行,市場買單
憑藉“UNIfication”提案引爆市場——計劃激活協議費用開關、建立持續燃燒機制,更直接銷毀金庫1億枚UNI(佔流通量16%),模擬多年費用燃燒效應。消息一出UNI 24小時暴漲超50%,市值破60億美元,不得不說,這種“大動作+強預期”的打法,精準擊中了市場對“價值捕獲”的渴求。

• JST:默默落地,用結果說話
沒有花哨提案,直接完成首輪大規模銷毀:動用JustLend DAO存量收益30%(約1772萬美元),回購銷毀5.59億枚JST,佔總供應量5.66%;剩餘70%存量收益將分4個季度分批銷毀,更有USDD生態增量收益作爲長期補給。這種“先做後說”的務實風格,在DeFi充滿概念炒作的當下,反而更顯稀缺。

2. 資金模型:誰的通縮“燃料”更靠譜?

通縮機制的核心,從來不是“銷毀多少”,而是“錢從哪來”——這直接決定了模型能否長久。

• UNI的隱憂:流動性與費用的平衡難題
其費用機制雖測算年化通縮率約5%(年燃燒4.6億美元),但本質是從流動性提供者(LP)的手續費中分帳。這就存在一個核心矛盾:LP是協議的生命線,分走手續費可能削弱流動性吸引力,長期來看通縮持續性存疑,有點“拆東牆補西牆”的風險。

• JST的底氣:生態盈利閉環做支撐
回購資金來源堪稱“無懈可擊”:一是JustLend DAO的現有存量收益+未來持續淨收入(Q3單季捕獲費用近200萬美元,日均收益超2萬且穩步增長);二是USDD多鏈生態盈利破1000萬美元後的增量收益。兩大核心均來自生態真實盈利,沒有外部依賴,更不會損害生態參與者利益,這種“自給自足”的資金模型,才是通縮可持續的關鍵。

3. 策略邏輯:短期爆發力vs長期確定性

兩種通縮策略,折射出截然不同的價值邏輯:

• UNI:追求“即時衝擊”
“一次性大額銷毀+持續費用燃燒”的組合,能快速引爆市場情緒,短期拉漲效應明顯。但1億枚的一次性銷毀是“不可復制的紅利”,後續僅靠協議費用支撐,若流動性受影響,通縮力度可能不及預期。

• JST:錨定“長期複利”
“存量打底+增量續能”的設計,看似首輪銷毀比例不及UNI的一次性動作,但勝在“細水長流”。隨着存量資金分批釋放、增量資金持續注入,銷毀佔比會逐步提升,形成清晰的通縮閉環。更重要的是,JST的通縮不是“孤例”,而是JUST生態價值的延伸——JustLend DAO 76.2億美元TVL、47.7萬用戶規模,穩居波場DeFi首位、全球借貸賽道前四,這種實打實的生態體量,爲通縮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燃料”。

4. 我的判斷:落地性+生態力,JST更具長期勝算

不可否認,UNI的提案引發了市場對通縮敘事的重估,短期熱度拉滿。但DeFi的價值終要回歸“真實支撐”:

• UNI勝在“先發優勢+市場情緒”,但通縮機制仍停留在提案階段,資金模型存在潛在矛盾,長期可持續性需要時間驗證;

• JST勝在“落地確定性+生態閉環”:通縮機制已實際執行,資金來源透明且有盈利支撐,更有JustLend DAO的海量用戶、高額TVL和穩定收益做背書——這種“通縮+生態”雙輪驅動的模式,遠比單一依賴銷毀的邏輯更堅固。

這場通縮對決,本質是“概念炒作”與“價值兌現”的較量。UNI用提案點燃了市場熱情,而JST用落地實踐證明了通縮模型的可行性。在我看來,DeFi的下一波價值敘事,終將屬於“有實際落地、有生態支撐、有可持續盈利”的項目——JST已然佔據了先機,其引領的“生態盈利→代幣銷毀→價值提升”的閉環,或許才是DeFi價值新敘事的核心答案!

@justinsuntron @DeFi_JUST #TRONEcoStar #JustLendDAO @trondao @trondaoCN
UNI4.37%
查看原文
post-image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