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数字资产代币化浪潮 最近看了方三文和段永平的對話,聊到了十幾家企業的投資邏輯,挺有意思的。整理一下自己的理解。
先說幾個科技巨頭的看法。蘋果這家公司確實不一樣,軟硬件利潤各佔一半,已經有點平台屬性了。最關鍵的是產品紀律夠狠,不是什麼熱門就做什麼,像iTV、造車這種沒有足夠用戶價值的就是不碰。這種克制在2011年就開始重倉了。
英偉達和臺積電算是AI時代的基建。老黃(黃仁勳)確實厲害,跟OpenAI的合作讓生態壁壘越來越高,但說實話這個位置不敢重倉。臺積電倒是AI算力需求下的核心選擇,就是價格波動太大,得看長期能不能跟上節奏。
谷歌這種級別的公司本身沒問題,但AI對搜索業務的衝擊還真不好說。自己也沒完全想明白,暫時觀望。至於特斯拉,老馬(馬斯克)的SpaceX和星鏈確實牛,但電動車這塊差異化越來越小,競爭太激烈了。而且個人品行這事兒也影響判斷,之前賣早了算是個教訓。
國內幾家企業的邏輯比較清晰。網易早年重倉是因爲懂遊戲行業,當時股價低到現金都超過市值了,團隊又靠譜。茅臺的護城河就是那個獨特的口味加上消費者認同,這種東西不需要變革,看現金流折現就行,分紅也穩。拼多多是天使輪就進了,當時理解沒那麼深,最近又加倉了,主要是認可團隊文化,估值也便宜,就是電商變化太快,五到十年的事兒真不好說。騰訊算是核心持倉之一了,AI對廣告效率的提升已經能看見了。
有幾個反面案例值得記住。通用電氣是2008年金融危機時買的,後來發現商業模式看不懂,企業文化也不強調誠信,果斷止損了,這筆算是失敗投資。松下太官僚守舊,摩托羅拉和諾基亞都是文化問題,太看重市場份額,忽略了用戶真正要什麼,錯過轉型窗口。五糧液倒不是公司不好,純粹是自己不喝(只能喝點茅臺),不懂產品和用戶口味,這種不投。
西方石油是跟着巴菲特買的,油氣板塊指數跌完抄底,持倉佔比不高,算是作業型投資。
總結一下投資這件事的理解。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看懂一家公司太難了,所以必須集中火力在真正理解的生意上。有個"20個打孔位"的說法,意思是一輩子只有20次機會,每次出手都得想清楚。
最重要的是"不做清單"——知道什麼不碰比知道買什麼更關鍵。安全邊際不是看價格便宜不便宜,是看你對這家公司理解到什麼程度。投資這行,理性比聰明管用多了。
$BTC $ETH $S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