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看懂稀土:卡住美國脖子的“中國王牌”

中美貿易摩擦又升級的事,大家應該都看到了。然而,如果你仔細翻看那些新聞和演講,會發現這一次和4月那次,似乎關注點有些不一樣。

4月那一波,核心要點是“貿易逆差”。而這一次,反復被提起的是這樣一個詞:稀土。

就連川普一連發了兩條推文:“難以置信”、“聞所未聞”。

你不用細看這麼多推特內容,只需要感受到一件事:“稀土”這張牌,真的讓川普很難受。

爲什麼是稀土?不就是一種礦產嗎?又爲什麼會有人說這次是“稀土戰爭”?

實際上,這不僅是一場資源禁運,更是一場歷時超過70年的產業戰爭。

想看明白,先從那個最基礎的問題開始。

爲什麼是稀土?

這稀土真就這麼重要嗎?

非常重要。如今的高科技產業和軍工產業,完全離不開稀土 。

舉一個具象的例子,如果中國斷供稀土,美國最快6個月,F-35戰鬥機停產。最快1年半,機庫裏10架飛機歇菜7架。

從化學角度看,稀土其實是一個總稱,包含17種化學元素,每種元素都有獨一無二的功能。

這麼說可能有點抽象,我舉幾個例子。

比如釹、鏑、鋱,能在極小的體積內產生極大的磁場。這才有了手機揚聲器、電腦硬盤、電動汽車的電機。

比如銪、鋱、釔、釹,能把電能精準轉變爲光、聲和振動。這才有了手機屏幕上的各種顏色、揚聲器能播放音樂、手機馬達的震動反饋。

比如釹、釤、鋱、銪、鏑,能讓武器看得遠、打得準、飛得快。這才有了F-35的發動機、導彈的精準制導和雷達系統。

簡單來說,小到手機芯片,大到導彈航母,背後的關鍵,都是稀土。

那,這是不是說,稀土的用量非常大呢?

恰恰相反,稀土的用量其實非常少。比如,約400kg的機載AESA雷達天線,用到的稀土只有幾百克,不到0.1%。比如,約5噸重的艦載相控陣天線,核心磁體部件用的稀土只有幾十千克。

說白了,稀土就像是鹽。用的不多,只要一點。但要是少了那麼一點,就開不了火、炒不了菜。對美國這個大廚來說,他要的鹽,必須從中國那裏買。

因爲,在稀土制造這個領域,目前的中國有着統治級的優勢。

看一組數據,目前,中國大約佔據了全球稀土69%的冶煉分離產能和90%以上的精加工產能。在很多關鍵領域,都是“9成以上產量在中國”。就拿生產軍用武器必須的稀土永磁材料來說吧。全球產量31.02萬噸,中國產量28.42萬噸,佔比91.62%。

換句話說,離開中國的供應體系,美國在稀土供應這個領域,根本找不到替代品。

現在,大廚買不到鹽了,會發生什麼?

飛機不會馬上掉下來,但在用完幾個月的稀土儲備後,就能看到變化。美國國會的報告做過測算。如果中國完全中斷稀土供應,最快6個月,F-35的生產線就要停工。最快1年半,10架飛機裏可能只有3架正常飛。而且,像制導系統、控制芯片等重要零部件,也會得不到補充。這就意味着修也修不好。

修不了舊的,造不了新的。稀土斷供,直接卡住了美國軍工的更新換代。

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美國高科技產業上。相較之下,那些科技產品帶給大衆的感知會更強。手機可能更貴,電動車性能可能變差,電腦產能可能迅速下降。

想想看,美國這位大廚,看到這樣的帳單,還能睡得着嗎?根本睡不着啊。

所以,“稀土”這張牌,真的是一張“王牌”。它竟然讓中國卡住了美國的“脖子”。

怎麼就輪到美國被中國“卡脖子”了?

可能你會好奇,過去我們聽到的,是美國總在芯片、系統上“卡”我們的脖子。這次怎麼風水輪流轉,輪到我們“卡”它們了?

這裏,正是整個故事裏最精彩的地方。

因爲中國花了70多年,把美國過去看不上的東西,變成我們現在的優勢。

怎麼做到的?我們一步步來看。

首先,你要打破一個認知誤區。雖然“稀土”帶“稀”,但其實一點也不“稀”。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24年的數據,中國的稀土儲量雖然世界第一,在全世界的佔比約爲34%。巴西、印度、澳大利亞、俄羅斯、越南和美國等國家,都有一定的稀土礦。

事實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是稀土生產的大哥。不光產量大,佔到全球稀土產量的70%到90%,還掌握最先進的分離提純技術。

這就說明,這場“戰爭”的關鍵,從來不是比誰家的礦大。

那就奇怪了,爲什麼這個老大哥,沒一直當下去呢?難道是他自己不想當嗎?

嘿,你猜對了,真就是“美國自己不想當大哥”。

轉折點,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美國人發現,開採稀土好像有點“髒”。生產稀土的過程,會造成大量的污染,裏面有酸、重金屬,甚至有毒肥料等等。而且能耗還非常大。再加上當時美國的環保法越來越嚴格。這就讓整個稀土生產的成本,變得越來越高。

最後,美國人自己算了一筆帳:本土生產要遵守環保法,工人工資還高,還要被居民投訴,成本實在太高了。這個“大哥”也當得太憋屈了。

怎麼辦?外包出去!給誰?中國。有過研究,當時把稀土生產從美國轉到中國,單位成本下降估計在“30%到70%”。

而當時的中國,有巨大的成本優勢。稀土資源足,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而且政策相對寬松許多。

於是,歷史的齒輪開始轉動。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量的中小型稀土企業,像雨後春筍般湧現。對應的,1985年還推出了針對稀土出口的退稅政策。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退稅率在13%至17%之間。

那時候,可以概括爲“無序開採,野蠻生長”。你挖一個山頭,我就挖兩個甚至三個。你賣10塊,我就敢賣5塊甚至3塊。各種廝殺下來,稀土甚至賣出了白菜價。當然,也有代價,當時不少地方就出了過度開採和環境污染的問題。

“野蠻生長”的最終結果,是中國在80年代中後期成爲了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

在當時的西方國家眼裏,這簡直是天大的好事。自己不用幹那些又髒又累還貴的活,坐在家裏就能享受來自中國的,極其便宜的稀土產品。

於是,美國又算一筆帳。既然進口比自產自銷還要劃算,那我爲什麼還要自產自銷呢?就這樣,美國最大的稀土礦Mountain Pass關門大吉。

同時,全世界的稀土產業迎來一波重構,不少日本、歐洲的稀土企業,要麼退出市場,要麼縮減業務。

就這樣,中國憑藉巨大的產能和極低的成本優勢,把全世界的競爭對手都“熬死”了。

到這裏,還只是故事的上半場。

你看,這時候還遠遠談不上對整個行業的壟斷。還只是產量大,但核心技術和定價權,還不在自己手裏。

另外,有些人可能想說,這不就是用污染換發展嗎?有什麼了不起的?

我要說的是,如今的中國稀土行業,早已擺脫了“小作坊式”的高污染發展。成爲一項正規化、集團化的國運級產業。

轉折點,出現在2010年前後。“國家隊”進場了。

第一步,是“整合”。

把全國上百家小礦小廠,最終整合成“六大稀土集團”。結束了價格戰,實現從開採、生產到出口的全流程管控。更結束了野蠻發展,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第二步,是“管制”。

制定了更嚴格的法規政策。比如,2006 年開始實施稀土生產配額。比如,2007年推出稀土出口稅。比如,2023年禁止出口某些稀土加工技術。

第三步,是“技術升級”。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在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被稱爲“中國稀土之父”的徐光憲院士。他提出的“稀土串級萃取理論”,能用更低的成本,生產出純度99.99%的單一稀土元素。

在我看到徐光憲院士的各種經歷時,內心大爲觸動。這背後的歷史,實在是太傳奇了。

那是1972年,剛從幹校回來的徐光憲接到了一個緊急任務:分離稀土元素中最難分離的一對“孿生兄弟”——鐠和釹。

在52歲的徐光憲看來,這不光是一個化學難題,更是關係到國家的經濟主權和國防安全。看着中國明明有世界上最多的稀土,卻沒有定價權。徐光憲感到非常心痛。他說:

“我們心裏十分不舒服,所以,再難也要上。”

於是,一場屬於徐光憲的“戰爭”開始了。

分離鐠和釹,是稀土分離技術中很重要的一步。當時國際主流辦法,是“離子交換法”。這個方法就像是拿着小鑷子,一顆一顆地從沙子裏找鹽。方法可行,但是很慢也很貴。而且不適合大規模工業生產。

徐光憲一上來,就遇到了死胡同。怎麼辦?

出乎大家意料地,他選擇了在當時看來,風險非常高的“溶劑萃取法”。

這個方法的原理,就像是鋪上幾十上百個小濾網,讓稀土一層層“萃取”,越到後面越純。不過,當時全世界還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成功過。

那爲什麼徐光憲敢上?

因爲他曾經爲國家從事過核燃料的萃取研究。都是萃取,管他是核還是稀土。

就這樣,徐光憲他們的遠徵開始了。白天,泡在實驗室,用最原始的方法——“搖漏鬥”,來模擬工業萃取。你想,一套流程有幾十上百層,一層出錯,前功盡棄。那時候,每人每週工作超過80個小時。晚上,徐光憲又扎進白天的數據裏,進行各種計算和推演。

終於,他發現了“恆定混合萃取比規律”,從而建立了“串級萃取理論”。

更厲害的還在後面。在這個基礎上,徐光憲和他的團隊提取出一個有100多個公式的數學模型。這個模型有多厲害呢?工廠的技術人員,只要把礦石數據輸入模型裏,就能自動算出最好的生產參數。說白了,就是把原本復雜的稀土生產工藝給“傻瓜化”。

你看,他不光發明了新技術,更發明了一套新系統。

如果說,技術上的突破,證明了徐光憲的技術。那麼他之後的做法,展現了他讓人敬佩的精神魅力。

1978年,他創辦“全國串級萃取講習班”。他把全套理論、公式、設計方法,毫無保留地,免費教給全國各地的技術人員。很快,這個被國外看作頂級機密的技術,成了中國鄉鎮企業都掌握的“普通工藝”。這也爲後來稀土產業在中國“遍地開花”,打下了基礎。

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大量出口單一高純度稀土,徹底改寫世界稀土產業的格局。

可以說,是他,讓我們的稀土,從“按噸賣”變成“按克賣”。

直到今天,我國稀土工業的基礎,依然是徐光憲那場“戰爭”的成果。

這一切變化,帶來最直觀的成果,就是稀土的價格被“打下來”了。

舉個例子,戰鬥機裏有個東西叫“相控陣雷達”,制作這個東西會用到一個叫“釹鐵硼永磁體”的東西。釹鐵硼永磁體,就用到了稀土。在90年代,這一套相控陣雷達的成本,一般要幾百萬美元。

但現在呢,相控陣雷達被用在氣象站,用作汽車雷達,放在5G基站裏。不要幾百萬美元,只要幾千美元就能買到。

從復雜的軍事科技,變成“爛大街”的民用技術,這背後,其實就是稀土產業的足夠成熟。

你看,中國花了70多年,從過去那個只會端菜洗碗的“學徒”,變成了手握“獨門絕技”的大廚。全球約90%的精煉,約93%的永磁體制造,99%的重稀土元素加工,都要在中國完成。

有意思的來了。過去幾十年裏,中國全球稀土市場份額的大幅漲,一直沒被西方國家重視。

我也忍不住好奇,都這樣了,難道你們就沒人看見嗎?我看到網上有人分析,主要原因還是中國的稀土原料太便宜,供應量還大。看重環保問題的西方國家,也就不會去考慮要不要自己再發展稀土產業。

說白了,就是既然夠用管飽,就完全不去擔心喫不飽。

這樣的好日子,一直到2010年。

日本被斷供稀土近兩個月。稀土價格飆升,甚至有十倍以上的增長。

這時候,好像大家突然意識到,事情好像有點不太對。

沒多久,美國重啓境內唯一的稀土礦山Mountain Pass。同時找日本、澳大利亞尋找替代商。

但,美國本土並沒有稀土精煉的技術。所以,就算是自己挖出來的稀土,還是必須運到中國精煉。

地下的儲量不是壟斷,而是真正握在手裏的產能和技術。

這也是爲什麼,前後不過70年,就風水輪流轉。

看到這,可能你會有另一個問題:既然大家都知道稀土很重要,現在也都反應過來了,那他們怎麼不趕緊追一追呢?

既然稀土這麼重要,其他國家怎麼不搞?

實際上,大家都可以搞。但問題是,起碼要花10年才能搞起來。

稀土技術並不算高精尖的科技,最早的時候美國也會。但難點在於,想建立自己的稀土產業,需要完整的一套元素:錢,人才,技術,和環保。

我們一個個來看。

第一,資本壁壘。

如果只建一個稀土分離廠,要花多少錢?

舉個例子,澳大利亞的Lynas,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的最大稀土生產商。它在馬來西亞投資建了一個分離廠,已經累計超過10億美元。這還只是一個工廠。如果要建一整條完整的供應鏈,從礦山,到冶煉廠,到加工廠,需要百億甚至上千億美元,至少要花上5到10年。

對資本來說,這筆投資風險太高、回報太慢。誰會願意等呢?

第二,技術壁壘。

難點不是理論知識,而是難復制的“工藝訣竅”。

怎麼理解呢?舉個例子,稀土分離裏有一個“溶劑萃取法”。這一步,其實非常磨人。你要把稀土溶液,通過幾百個甚至一千個萃取槽。每個槽,你都要精準控制溶液的pH值,零點幾的偏差都不能有。

想想看,如果你在第131個出了錯,但你不知道。直到走完後面的800步,才發現是錯的。崩潰嗎?

想要確保成功,只有不斷實驗積累數據這一條路。

說白了,這就像是一個廚師,他說“鹽少許、一勺醋、小火慢煮”。但是,“少許”到底是幾毫克,那個“勺”又是多大,“小火”又到底是幾百度幾分鍾。你問廚子,廚子只會說,這些都是長年累月的“肌肉記憶”和“獨家手感”。你看,都是實話,沒騙你咯。

像越南、巴西這些同樣有豐富稀土礦的國家,要麼缺技術,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要麼得從中國進口設備。它們的處境,也是很多國家同樣面臨的困境:即便拿到了“菜譜”,但是看不懂,還沒“廚具”。

截至2023年,在 incopat檢索的469758條稀土專利中,中國佔有 222754條,約佔全量的47.4%,保持世界領先地位。有專家估計,中國的分離技術,至少領先國外5到10年。

第三,人才壁壘。

比技術更難復制的,是人。而西方國家在稀土領域,出現了近兩代人的人才斷層。

如果想從零培養,要多久呢?

一位稀土領域的專家,從本科到博士,再到進企業實踐,沒有10年、15年,根本下不來。而要支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需要上百位這樣的人才組成的團隊。

還有個更現實的問題,沒老師,也沒學生。當年最懂的那批專家,大概率已經退休了,知識和經驗也出現斷層。至於學生,因爲歐美國家稀土產業消失三十年,能有多少學生願意學這門“冷門”專業呢?

第四,政策壁壘。

就算搞定了人才、技術、資金等等問題,但還是避不開公衆最關心的環保問題。

以前,周圍的居民會因爲噪音、污染而投訴。今天,大衆的反應很可能會更加強烈。

這個難題,很可能是西方國家最難攻克的一個。

所以,讓我們回到那個問題:爲什麼別的國家不自己搞稀土呢?

它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就算開始學,也至少要花10年、20年,才能走完中國走了70年的路。

再看美國,盡管重啓了境內唯一稀土礦Mountain Pass,但還是缺少專業工人,缺少政策支持,而且精煉產能還提不上去。Mountain Pass預計到2025年底,能生產1000噸釹鐵硼磁體。這還不到中國2018年13.8萬噸產能的1%。

有專家預測,按現在的進展,可能要到2040年,美國才能實現稀土自主供應。

但,那也是15年後。而眼下這場“稀土戰爭”,已經開始了。

最後的話

呼,說完了。講到這,你應該已經明白稀土到底是怎麼回事,也應該理解爲什麼這次能用稀土“卡”美國脖子。

“風水輪流轉”五個字,說起來輕鬆,但背後卻是幾代人,長達七十年的負重前行。

我們今天之所以能打出稀土這張“王牌”,更不能忘記,這張牌,是無數先輩付出怎樣的代價爲我們這些後輩鑄成的。

當美國出於商業邏輯,把這個苦髒累的產業棄之如敝履。正是徐光憲那樣的科學家們,俯身,彎下腰,撿起了這份在今天看來,無比珍貴的“遺產”。

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他們將畢生心血投入到簡陋的實驗室,傾注於那些外人看來枯燥的瓶瓶罐罐。正是這份堅守、信心,和決心,才讓“泥土”有了“成金”的可能。

它也銘刻着無數產業工人的巨大犧牲。是他們,用雙手在漫天粉塵裏挖掘,在刺鼻的溶液旁堅守,用汗水和犧牲,一點一點打造了這個產業的絕對優勢。

所以,這個故事裏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更沒有無緣無故的強大。我們今天之所以有底氣、有資本,跟美國“掰手腕”,正是因爲有這樣一羣人,在過去替我們喫了最大的苦,扛下最重的擔。把一手爛牌,打成了王炸。

他們,才是“稀土”這張“王牌”背後,真正的王牌。而他們,也是今天的我們最該感謝的人。

因爲今天我們見證的歷史,恰恰是歷史的回響。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