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ther CEO:比特幣和黃金將比任何其他貨幣存在得更久

作者:馬丁

當傳統貨幣在時間的洪流中不斷更迭,有兩種資產正展現出超越時代的生命力。

「比特幣和黃金‘壽命’將超過任何其他貨幣」。10 月 12 日,Tether 首席執行官 Paolo Ardoino 在 X 平台上的這一表態,在加密貨幣和傳統金融界引發廣泛回響,這不僅是對兩種資產價值的肯定,更是對當前貨幣體系演變的重要判斷。

作爲全球最大穩定幣 USDT 的發行商,Tether 公司自身就對比特幣和黃金進行了大規模配置,據公開數據顯示,Tether 持有超過 10 萬枚比特幣(價值超 100 億美元)以及近 80 噸黃金(價值約 80 億美元),使其成爲除銀行和國家外最大的黃金持有者之一。

巨頭的選擇

在穩定幣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的 Tether 公司,近年來將其利潤大量投向比特幣和黃金等「安全資產」,這種配置不是偶然的,而是基於對這兩種資產長期價值的深刻認識。

Paolo Ardoino 直言:「我相信黃金應該比任何國家貨幣都更安全。因此我認爲,如果人們開始擔心美國債務的潛在增加,他們可能會考慮替代方案。」 這種觀點代表了越來越多機構投資者的擔憂。

黃金無疑正在迅速鞏固其在 2025 年的「終極避險地位」,近期價格創下歷史新高。與此同時,比特幣也表現出色,在 10 月觸及 12.6 萬美金的歷史高點後,目前仍交易在 11 萬美元上方。

數字黃金與實物黃金

比特幣常常被稱作「數字黃金」,這種類比的意義遠超過它們作爲價值儲存手段的共同作用,兩者都具有獨立於中央銀行、有限供應和普遍認可的特點。

Ardoino 對此有精闢論述:「很多比特幣信徒不太願意談論黃金,仿佛黃金會削弱比特幣的光芒,但事實是,比特幣已臻完美,黃金雖不完美,但它並不是比特幣的對手,它的對手是法定貨幣。」

本質上,比特幣和黃金共同對抗的是法幣的貶值風險, 在當前全球債務激增的背景下——自 1970 年起,全球債務與 GDP 之比從 110%飆升至 360%,這種抗貶值屬性顯得尤爲珍貴。

Tether 不僅自身持有大量黃金,還推出了黃金支持的代幣 XAUT,每個代幣由一盎司黃金支持,這種將傳統資產與區塊鏈技術相結合的做法,正顯示出金融未來的融合趨勢。

機構與央行的入場

對比特幣和黃金的認可不僅僅來自 Tether 這樣的加密公司,傳統金融機構也正積極重新評估這兩種資產的價值。

德意志銀行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預言,到 2030 年,比特幣和黃金將共存於全球央行儲備體系中,該行分析師 Marion Laboure 表示:「盡管黃金長期以來是最標準的替代資產,但川普政府在今年 3 月作出的建立美國比特幣戰略儲備的裏程碑式決定,再次引發央行將比特幣作爲儲備資產持有的激烈討論。」

這種認可基於深刻的宏觀分析:「隨着美元走弱,各國央行面臨一個關鍵問題:比特幣能否作爲一種可信的儲備資產與黃金並存——甚至取代黃金?」 德意志銀行認爲,「戰略性配置比特幣可能成爲金融安全的現代基石,呼應黃金在 20 世紀的角色。」

華爾街巨頭也在積極行動,2025 年以來,機構投資者累計買入 41.7 萬枚比特幣(約佔流通量 2%),而同期散戶投資者則賣出 15 萬枚,這種「機構買、散戶賣」的現象,正拉開一場財富再分配的大幕。

內在價值基石

爲什麼比特幣和黃金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關鍵在於它們都具有內在的價值支撐。

黃金的價值來自其物理特性和稀缺性,生產等量黃金需要消耗的時間相對穩定,技術提升的影響有限,這使得單位黃金產出的時間相對恆定,成爲黃金內在價值長期穩定的根本基礎。

比特幣的價值則來自於其算法稀缺性和時間凝結,比特幣的產出由時間決定,隨着區塊獎勵減半,產出一枚比特幣的時間越來越久,這種內在價值是不斷增長且不可逆的,使比特幣成爲長期價值儲存的理想選擇。

相比之下,法定貨幣的產出成本幾乎爲零,單位幣值幾乎沒有凝結什麼時間,這就是爲什麼自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黃金已經對美元升值了一百倍,而比特幣自誕生後也一路狂飆,讓任何傳統資產都相形見絀。

黃金的價格漲已經證明了它的避險地位,多家華爾街金融機構將 2026 年金價上看 4000 美元列爲基線情景,而比特幣的崛起則展示了技術對金融體系的革命性影響。

無論傳統市場如何波動,比特幣和黃金都已經顯示出超越任何單一主權貨幣的生命力。正如 Paolo Ardoino 所言,這兩種資產很可能將比任何其他貨幣存在得更久。

BTC2.9%
XAUT1.65%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