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首次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在1968年描述,是科學界中的一種有趣現象。這個術語指的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的聲譽和認可有向上積累和增強的趨勢。



這個效果的名稱起源於聖經文本,特別是《馬太福音》。在這本書的第13章中,我們找到了奠定這個概念基礎的句子。類似的思想也出現在《馬太福音》第25章(第29)節和《路加福音》第19章(第11-26)節中。

馬太效應的本質體現在以下說法中:

"因爲擁有的,必將得到更多;而沒有的,連他所擁有的也會被奪走。"

有趣的是,這些相似的思想也可以在古代中國的《道德經》中找到。書中提到:"天之道 - 從有餘者那裏取走,再給予無有者。人之道 - 恰恰相反:從無有者那裏取走,再給予有餘者。"

在現代背景下,馬太效應常被描述爲“贏家通喫”原則。這一現象不僅在學術界觀察到,而且在其他人類活動領域中也存在,其中聲譽和成功發揮着關鍵作用。

因此,馬太效應強調了在學術職業中最初成功和認可的重要性,顯示出微小的優勢如何隨着時間的推移轉變爲科學家在地位和影響力上的顯著差異。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