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失、遺忘或死亡 比特幣比想象的更“稀缺”?

robot
摘要生成中

作者:龍玥,華爾街見聞

比特幣的供應上限是2100萬枚,但真正可供流通的數量可能遠低於此。

近日,根據數據機構“Sound Money Report”追蹤,多份鏈上分析報告的估算顯示,因私鑰遺忘、硬盤損壞或所有者意外死亡等原因,可能已有230萬至780萬枚比特幣永久退出流通。這意味着,當前約1990萬枚的流通供應量,有效數量可能低至1210至1760萬枚。

比特幣的創造者中本聰在2010年4月曾於BitcoinTalk論壇上預言:“丟失的比特幣只會讓其他人的幣更值錢一點。把它看作是對每個人的捐贈。”如今,這句十多年前的評論,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演變爲現實。

無法挽回的數字財富

與股票或債券等傳統資產不同,比特幣的世界裏沒有“掛失補辦”。“不是你的密鑰,就不是你的幣”(Not your keys, not your coins)這句加密世界的名言,在現實中往往演變成更殘酷的“沒有密鑰,就沒有幣”(No keys, no coins)。

一旦私鑰——那串獨一無二的256位密碼——丟失,對應的比特幣便會成爲區塊鏈上可見但永遠無法觸及的“幽靈資產”。而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比如:

  • 據報道,威爾士IT工程師James Howells在2013年誤將存有8000枚比特幣私鑰的硬盤丟棄,這筆資產如今價值近9億美元。
  • 前Ripple首席技術官Stefan Thomas則忘記了包含7002枚比特幣的加密硬盤密碼,在10次嘗試機會僅剩2次時,陷入了無盡的絕望。
  • 更有因意外離世而帶走巨額財富的案例。加拿大加密貨幣交易所QuadrigaCX的首席執行官Gerald Cotten據稱於2018年去世,導致價值1.9億美元的客戶資金(包括大量比特幣)無人可以訪問。

據Sound Money Report整合的多方數據顯示,對這些永久丟失比特幣的估算範圍在230萬至780萬枚之間。

  • 萊傑公司(Ledger)在2025年5月的一份報告中援引分析師的估算稱,丟失數量在230萬至370萬枚之間,約佔總量11%-18%。
  • 凱恩島數字分析師Timothy Peterson在2025年6月的報告中估計,有超過600萬枚BTC已無法挽回。
  • 區塊鏈分析平台Glassnode與ARK Invest在2023年的一項研究則估算出約780萬枚BTC處於“被囤積或丟失”狀態,盡管該數據可能因包含長期不動的“囤幣”地址而偏高,約佔總供應量39%(截至2025年9月8日,已挖掘比特幣約1990萬枚)。

盡管各方在統計口徑上存在差異,但這些數據共同指向一個事實:存在一個規模龐大且不斷增長的永久損失的比特幣池。

隱形“供應衝擊”:被低估的稀缺性

這股由丟失比特幣形成的“隱形供應衝擊”,其規模遠比市場熱議的機構採用更爲龐大。

截至2025年8月的數據顯示,所有現貨比特幣ETF合計持有約103.6萬枚比特幣,而根據Bitcoin Treasuries網站統計,全球前100家上市公司的比特幣持倉總量約爲98.8萬枚,還有一些知名公司持有部分比特幣。將ETF和企業持有的比特幣加起來,大約是220萬。

這意味着,即便以最保守的230萬枚丟失量計算,永久退出流通的比特幣數量也已經超過了華爾街和全球企業巨頭們持有的總和。

當市場焦點還停留在貝萊德的IBIT基金流入了多少資金,或MicroStrategy又增持了多少比特幣時,一個規模更宏大、影響更深遠的供應緊縮正在悄然發生。

比特幣的真實市值或被高估約5000億美元

以當前已挖出的1990萬枚比特幣爲基數,減去一個中位數估算的500萬枚丟失比特幣,再減去機構持有的220萬枚,並假設個人長期投資者“囤積”了約380萬枚,最終得出市場上真正可供交易的比特幣自由流通量可能僅爲890萬枚,約佔已挖出總量的45%。 相比之下,標普500指數成分股的自由流通比例通常在70%-90%之間。

因此,當前媒體報道的超過2.1萬億美元的比特幣總市值,實際上也包含了一個“幻象”。如果剔除500萬枚“幽靈比特幣”,其真實市值應約爲1.6萬億美元,憑空蒸發了約5000億美元。

總而言之,比特幣的稀缺性遠超其2100萬枚的紙面設定。這場由丟失、遺忘和死亡構成的“沉默通縮”,在持續不斷地減少着比特幣的實際供應,其影響力和規模都遠超當前主流金融媒體的關注範疇。

市場逐漸意識到這“比想象中更稀缺”。

BTC0.76%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留言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