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中國內地特色RWA:實踐特徵、風險剖析與優化路徑

本文作者:邵嘉碘、劉紅林

如果你去年還在感慨RWA只是海外金融機構玩的高端遊戲,那今年你很可能已經在文交所、農場,甚至白酒廠裏聽到“RWA”這三個字了。

中國內地的RWA項目早已不再追逐傳統的美國國債或商業地產,而是另闢蹊徑,走起了**“本地生活”路線。**想想看:馬陸葡萄、機場貴賓廳、白酒提貨權……聽上去不再冰冷,而是帶着幾分探索者的浪漫和接地氣的實用。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聊聊這羣“輕而美”的內地RWA,到底是如何在區塊鏈與實體經濟之間跳起這一支新舞步,又藏着哪些看不見的風險?

中國內地RWA的現狀與創新實踐

1. 資產類型:消費權益與產業融合的“輕量化”嘗試

在內地,RWA不再拘泥於高頻交易的傳統金融資產,而是瞄準那些更貼近生活的消費場景。你可能會看到機場貴賓廳服務被制成通證,用戶手裏的不再是抽象的數字貨幣,而是真正能兌換出一杯咖啡、一個候機位的實際權益。舉個例子,馬陸葡萄RWA項目其實挺有意思——它把葡萄提貨權做成通證,投資人買的不是債券或股權,而是對“今年農戶能不能種出好葡萄”的期待。這種模式既把傳統農業和區塊鏈技術緊密結合,也暴露出一個問題:如果當年天氣不好、產量下滑,通證背後的價值到底怎麼算?這就給人一種“創新背後難免有模糊地帶”的感覺。

2. 技術路徑:半封閉生態下的聯盟鏈試探

內地的RWA項目大都選擇用私有鏈或聯盟鏈,而且交易平台往往局限在文交所或者數交所內打轉。這樣做有個好處:數據掌握在自己手中,監管部門也更容易介入;但另一方面,失去了全球公鏈的那種自由互聯和流通性。拿“酒域靈境”來說,它依托邊界智能的聯盟鏈發行了“酒證”,交易嚴格限定在特定平台進行。這就好比是一家精致的小酒館,雖然味道不錯,卻難以與星級酒店的國際品牌競爭。

3. 合規框架:監管的“灰色地帶”與技術套利

目前內地對RWA還沒有出臺專門的法規或監管政策,很多項目只能打“權益憑證”的漂亮旗號,試圖躲避被認定爲證券的風險。可是,大家都知道,“監管不是傻子”,就算你表面說“不承諾收益”,只要用戶心裏想着“會漲”,那就可能走到“擦邊球”甚至“變相吸存”的邊緣。很多項目方也曾自信地說“我們這不是證券,用戶只能在平台內操作,沒辦法交易”,但現實情況是,用戶總會在場外偷偷找人對沖風險,這樣一來,監管部門拿到的線索可就絕不會輕易放過了。

中國內地特色RWA合規風險全解析

內地的RWA項目正如一盤熱炒,味道不錯但火候控制不好就容易出事。

1. 資產確權——“灰色地帶”的隱憂

拿藝術品RWA來說,有的項目方會拿“數字化鑑定證書”來標榜自己的權屬證明,但問題來了:證書背後的數據如果造假或鑑定失誤,區塊鏈可是無法回滾的。這就像你去超市買了瓶“真·山寨”可樂,標籤上寫得再漂亮也掩蓋不了實際口味的劣質。

2. 證券屬性——玩“擦邊球”真能安全?

很多項目的操作手法就是: “我們這只是權益憑證,絕不算證券!”但你只要給用戶“會漲”的預期,即便明明說不讓交易,用戶也會在場外自娛自樂。監管部門怎麼看?直接拿“變相吸存”來套。正如我常說,表面規避不代表沒風險,監管眼睛是雪亮的!

3. 數據跨境與隱私保護——“雙重夾擊”的現實難題

部分RWA項目涉及境外投資者,個人信息和交易記錄跨境傳輸需嚴格按《個人信息保護法》執行。可現實中,不少項目缺少合規的數據通道,甚至有不少聯盟鏈因節點權限不當,導致用戶數據走漏。想象一下,在你以爲數據都安全存放的時候,背後卻暗藏着隱私泄露的隱患,這可真是雙重打擊。

與境外成熟項目對比:創新與差距並存

1. 資產選擇邏輯:金融化深度與創新並存

境外RWA項目多以"硬資產"爲主,如國債、房地產、供應鏈應收帳款等,其價值錨定清晰、現金流穩定。例如,美國的Ondo Finance通過國債代幣化實現穩定收益,香港的充電樁RWA則依托實體設備數據提升透明度。相比之下,內地項目偏向消費權益和農產品等"軟資產",金融化深度不足,但其在小額融資、普惠金融(如支持農戶融資)中的社會價值值得肯定。

2. 技術標準化與數據可信性

香港金管局通過Ensemble項目沙盒推動數字資產合規發展,強調數據可信性和透明度,底層數據多通過IoT設備實時上鏈。而內地的很多數據還主要靠人工錄入,難免讓人擔心數據被篡改的風險。

3. 市場成熟度與監管協作

香港已形成"監管沙盒-行業標準-司法協作"三位一體的合規框架。例如,螞蟻數科與朗新科技合作的充電樁RWA項目,通過香港SPV結構實現內地資產與境外資金的合規對接。而內地項目受限於外匯管制和監管溝通不暢,市場成熟度仍需提升。

優化路徑:如何走出一條“合規自律”的RWA之路?

要讓內地的RWA項目真正跑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就必須在監管、技術和市場生態上打通關節。

1. 建立“分類監管”框架

對於那種只是兌換服務、類似會員制的RWA項目,比如機場貴賓廳或者葡萄提貨權,完全可以走“消費品監管”這條路——把服務範圍和責任界限寫清楚。反之,對於收益權明顯的RWA,就要參照證券標準,走“證券化沙盒”,確保信息披露、KYC和AML全到位。這樣一來,你不怕監管,監管也不會無端找茬。

2. 推動技術標準與司法存證結合

強制要求實體資產上鏈項目採用“IoT+區塊鏈”的雙通道驗證,讓數據先經過司法鑑定機構存證再上鏈,確保每一筆數據都有據可查。同時,支持地方法院探索“鏈上證據”採信規則,降低用戶維權門檻。

3. 探索“境內資產-離岸融資”的合規路徑

借鑑香港朗新科技的模式,通過香港SPV發行RWA通證,利用監管沙盒引入外資,與外匯管理局合作試點“RWA跨境融資白名單”,簡化資金匯回審批流程。如此既能拓寬融資渠道,又能確保流程合規,不至於重蹈P2P的覆轍。

曼昆律師總結

內地RWA這條路怎麼走,現在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從目前看到的項目來看,“不金融、不證券、只服務”並非萬靈藥。如果你只是爲了合規而“裝傻”,終究難逃監管的重拳;真正想跑出來的項目,最終還得清楚一點:你是爲了長遠發展而自律,還是爲了短期融資而博弈?今天可能是葡萄和白酒,但明天如果變成“RWA版P2P”,整個行業又得從頭來過。

綜上所述,內地RWA項目在“輕資產化”和“本土化”探索中有着獨特的優勢和實踐價值,但在資產確權、技術標準、監管協作等方面仍有不少短板。只有通過**“技術標準化+監管沙盒+跨境協作”的三重突破,**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真正實現用區塊鏈賦能實體經濟的理想。

查看原文
本頁面內容僅供參考,非招攬或要約,也不提供投資、稅務或法律諮詢。詳見聲明了解更多風險披露。
  • 讚賞
  • 留言
  • 分享
留言
0/400
暫無留言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ไทย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