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區塊構建者壟斷與鏈抽象:市場集中化的挑戰與創新

新手3/26/2025, 5:51:44 AM
探討以太坊區塊構建市場的壟斷現象,深入分析構建者的盈利模式和戰略合作,並剖析鏈抽象技術如何透過簡化用戶體驗和降低技術門檻,為區塊鏈生態帶來新的發展。

以太坊區塊構建被壟斷

以太坊區塊構建市場目前呈現高度集中的格局。據2025年3月22日的數據顯示,Beaverbuild與Titan Builder兩家構建者兩週內共同產出了約86%的以太坊主網區塊,形成事實上的雙頭壟斷。


僅兩個實體便控制了超過80%的區塊構建權(來源:MEV-Boost

進一步查看MEV-Boost Dashboard 的數據,顯示前五名構建者的市場市場份額(百分比)分別為:

1.泰坦建造者:44.46%

2.Beaverbuild:42.53%

3.Rsync:9.98%

4.Builder+btcs.com:1.88%

5.BuilderNet:1.18%

如果我們將將每個市場份額以百分比形式取平方相加,就可以得到赫芬達爾指數(HHI):

HHI ≈ 44.46² + 42.53² + 9.98² + 1.88² + 1.18² ≈ 3,891.91

根據美國司法部的標準,HHI 超過 1,800 表示市場高度集中。因此,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以太坊區塊構建市場中前五名構建者的高度集中(HHI ≈ 3,892)已明顯呈現出壟斷現象。這種高度集中引發了對競爭格局和中心化風險的擔憂:少數幾個構建者掌控大部分交易打包權力,可能影響區塊鏈的公平性與去中心化原則。

不過由於以太坊採用驗證者-構建者分離(PBS)的設計,把原本「構建區塊」跟「確認區塊」的工作分給不同的人做。驗證者只要質押ETH,就能獲得選擇權,從各個構建者提交的區塊中挑選出收益最高的那個區塊來確認並寫入鏈上。而構建者專門負責打包交易成為區塊,他們為了提高收益,通常會挑選能產生更多利潤的交易(也就是最大可提取價值,MEV)。透過這種方式,驗證者不用自己去構建區塊,也無法獨自掌控交易內容,因此即使目前區塊構建高度集中,網路本身的公平性和去中心化並不一定會因此受到影響。

儘管如此,Titan與Beaverbuild(及其相關構建者)在市場中的主導地位已實質上重塑了以太坊區塊構建的競爭版圖,使其他小型構建者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建構者的盈利模式

MEV最一開始是由Flashbots 團隊開始研究的,是指區塊鏈上因為交易排序、添加或移除交易,而能夠獲得的最大利益。當你在以太坊上發送交易時,驗證者和構建者有權決定交易的排列順序,而特定交易順序可能產生額外的獲利機會(例如:套利交易搶跑交易),這些由特定交易順序或特殊交易方式創造的額外價值,就稱為MEV。

閃光機器人透過開放的MEV-Boost軟件讓驗證者從第三方構建者獲取區塊,提高驗證收益。 Flashbots本身則更專注於生態基礎設施和公平MEV分配,幾乎沒有從中牟取利潤,更多依賴與以太坊社群及客戶端團隊合作(如推動PBS)來保持影響力。

反觀目前的壟斷者泰坦則走上了高度商業化的盈利路線:通過與前端應用達成獨家交易合作來獲取超額MEV收益。例如,Titan與知名交易機器人Banana Gun簽署了獨家訂單流協議,獲得該應用打包交易的專屬權。

藉由這類戰略合作,Titan能夠取得更高收益的私有交易流量,組裝出比競爭對手更高利潤的區塊。 Titan之所以能維持市場優勢,正是靠這種“私有訂單流+MEV提取”的模式,透過與關鍵交易前端深度捆綁來壟斷高價值交易來源。

Titan與Banana Gun的獨家協議

[1]2023年4月,Titan與Banana Gun達成獨家訂單流協議,這是近期以太坊區塊構建市場集中化的重要轉折點。根據協議,Banana Gun將其用戶的交易訂單幾乎全數私下提供給Titan進行區塊打包,換取一定的收益分成或其他利益。這意味著,Banana Gun的私有訂單流被Titan獨佔,使得其他區塊構建者無法參與競價,導致公開交易池的競爭減少。

由於由於獨家訂單流的加持,Titan能夠構建出含有更高MEV收益的區塊,並在MEV競價中頻頻勝出,使其市場佔有率從不到1%急速攀升至40%以上。這種現象正是典型的馬太效應:擁有私有流量的構建者愈發強大,而缺乏流量來源者則難以與之競爭,進一步加劇市場集中度。

此外,從利潤率角度看,[3]Titan在獨家協議下的利潤率高達17.75%,遠高於Beaverbuild的9%,而Flashbots則幾乎沒有從中牟取利潤。此外,Banana Gun用戶的小費中有超過2271 ETH最終成為了Titan的淨利潤,這進一步凸顯了獨家訂單流協議對Titan利潤的顯著提升。


2023年4月後Titan的市場佔有率(橘色)急速攀升(來源:MEV-Boost

這樣的協議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交易被打包的成功率和速度,但也潛藏著風險:如果協議各方只顧自身利益,可能會出現交易被插隊、MEV收益被不公平攤分等情況,最終損害用戶利益。同時,這種獨家合作也引發了市場壟斷和潛在利益衝突的廣泛關注。

鏈抽象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面對這種市場集中化和潛在利益衝突的問題,以太坊生態近期也出現了一種新技術概念:鏈抽象(Chain Abstraction)。這種技術能將底層多鏈的複雜性對用戶和開發者進行隱藏,提供一致且簡化的區塊鏈使用體驗。透過鏈抽象,最終用戶無需關心交易究竟在哪條鏈上執行、使用哪種Gas費幣種等技術細節,彷彿整個多鏈生態就是一個統一的平臺,帶來多方面的好處:

簡化用戶體驗

過去使用區塊鏈時,常常需要自己手動切換不同的網路,例如從以太坊換到其他鏈上,每次還要透過繁瑣的步驟去轉移資產。現在有了鏈抽象技術,這些麻煩的步驟都被簡化了。

舉個例子來說,Omni Network推出了一個讓開發者使用的工具包(SDK),讓他們可以直接在自己的應用裡整合跨鏈功能。也就是說,使用者只要留在同一個DApp應用裡,就可以輕鬆地把資產從A鏈轉到B鏈,不用再手動切換錢包網路或頻繁使用跨鏈橋來轉移資產。

這種無縫體驗讓新手用戶可以像使用傳統互聯網服務那樣使用區塊鏈應用。更便利的體驗有望轉化為更高的用戶採用率和留存率。

降低技術門檻

鏈抽象不只讓使用者更方便,對開發者來說也省下了不少麻煩。過去,開發者為了支援不同的區塊鏈,可能要針對每一條鏈各寫一套程式碼,重複又耗時。現在有了鏈抽象技術,開發者只需要透過一個統一的平臺介面,就能一次搞定所有鏈。

舉例來說,透過提供單一的DeFi環境,他們只要設計好一個DApp(去中心化應用),就能直接在不同的區塊鏈上同時使用,完全不必重複修改或額外維護。這樣的好處除了大幅降低開發成本之外,也讓開發團隊能專注在真正的創新和優化功能上,而不是被跨鏈的技術細節拖累。

促進更廣泛的參與與創新

當區塊鏈變得更容易使用後,就能吸引更多不懂技術的人加入,這樣各種新型應用就會陸續出現,區塊鏈的使用場景也會更加豐富。

鏈抽象除了方便用戶,也讓不同區塊鏈之間能夠輕鬆地互相溝通與合作。過去資產通常只能停留在單一區塊鏈上,但現在透過鏈抽象,用戶的資產和資金能夠在多個區塊鏈之間自由移動並更有效地被運用。

舉例來說,原本去中心化金融(去中心化金融)的資金流動性可能只集中在一個鏈上,現在卻能跨多個鏈合併使用;NFT或GameFi遊戲也能透過跨鏈技術,共享不同區塊鏈的用戶群與資源,創造更多新玩法與商業機會。

因此,鏈抽象技術不僅提升了區塊鏈的可擴展性,也讓更多人願意嘗試使用區塊鏈服務,為整個區塊鏈生態帶來新的成長機會。

Omni Network的EVM與互操作模型

Omni Network 是一個實現「鏈抽象」概念的新型區塊鏈平臺。作為新興的L1區塊鏈,它的主要目標就是解決以太坊各個二層區塊鏈(Rollup)之間溝通不順暢的問題。 Omni Network 提供了兩個重要工具來做到這件事:

通用的 EVM 環境

Omni試圖把多個Rollup整合成一個統一的平臺。其評估值環境允許開發者以熟悉的以太坊智能合約編程方式,直接構建能橫跨多個Rollup運行的應用,無需為每條Rollup重寫合約或升級合約版本。

EVM 環境(Ethereum Virtual Machine,中文稱「以太坊虛擬機」)可以想像成區塊鏈上的一臺「虛擬電腦」。所有在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約(也就是去中心化應用裡的小程式),都會在這臺虛擬電腦上執行。

開發者只要用以太坊的程式語言(例如 Solidity)寫好合約,就可以放到 EVM 裡面運行。因為每個以太坊節點都內建了一個 EVM,因此無論節點在哪裡,只要收到相同的智能合約,就會得到完全一致的結果。

簡單來說,EVM 環境就是讓智能合約在任何地方都能運行,且結果永遠都一致的區塊鏈專用「運行空間」。 Omni Network 就是利用這樣的環境,讓開發者可以更簡單地跨鏈開發應用。


Omni讓開發者能跨鏈用熟悉的方式快速建置應用(來源:Omni Network

跨鏈互操作協議(Interop)

Omni Network 的跨鏈互操作協議(Interop),就是讓不同的區塊鏈可以輕鬆且安全地互相傳送資產和資訊,不再被單一區塊鏈限制住。

具體來說,當使用者想把資產從一個區塊鏈(源鏈)轉到另一個區塊鏈(目標鏈)時,Omni 會透過「解決者(Solver)」這個角色,在目標鏈上先幫使用者準備好資產,使用者就可以馬上使用這筆資產,不用等源鏈的資產慢慢轉移過去。

同時,Omni 使用安全的「託管合約」和「跨鏈訊息證明」機制,確保使用者在源鏈上的資產被鎖定後,才能在目標鏈上拿到資產。這種「目標鏈先拿到資產,之後再由源鏈結算」的方式,讓使用者感覺起來就像資產瞬間移動一樣,快速又順暢。


Solver運作流程(來源:Omni Developers

綜合而言,鏈抽象提供了一種技術手段,可以在多鏈環境下整合分散的資源和流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單一鏈上集中化的影響。

市場集中化對去中心化理念的挑戰

以太坊區塊構建市場的集中化現象,無疑對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核心理念帶來挑戰。區塊鏈之所以具有可信賴性,很大程度上源於其權力與控制的分散。然而當大部份的區塊由少數構建者生成時,潛在風險不容忽視:這些構建者若出於自身利益,可能對交易排序和內容產生不當影響(例如優先處理自家訂單、進行順序重組等),背離區塊鏈公平中立的原則。

極端情況下,壟斷者甚至可能協同行使審查,拒絕特定用戶的交易上鍊,損害以太坊的抗審查性。雖然目前PBS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構建者的直接控制範圍,但隨著私有訂單流等垂直整合方式興起,壟斷帶來的新問題仍在顯現。

面對這些挑戰,目前已知的應對方案如下:

深化PBS機制與開放競價

[2]以太坊未來可能透過共識層升級,正式引入PBS機制,確保構建者角色透明且可替換,減少壟斷者操縱空間。

同時,鼓勵更多錢包和DApp採用公開的訂單流拍賣而非獨家售賣,讓所有區塊構建者都能看到這些訂單,然後通過競價來決定誰有資格將這些交易打包進區塊,讓更多構建者能公平競爭區塊提案權。

推動去中心化的構建網絡

Flashbots等機構已著手研發如BuilderNet的新方案,試圖從根本上打破壟斷。 BuilderNet允許多個獨立參與者共同運行一個區塊構建器,並按對區塊貢獻的市場價值比例分享收益 。這意味著任何應用都可無許可地私下提交交易訂單流並按貢獻獲得報酬,消除了獨家合作的必要。透過在受信計算環境中保護隱私,BuilderNet為各參與方創造了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有望遏制當前構建者為攫取MEV而進行的私下利益輸送和整合行為。

發展多鏈生態與鏈抽象

由於鏈抽象的興起本身就是對單鏈市場壟斷的一種削弱。隨著Omni等跨鏈基礎設施的成熟,用戶和應用將能在多個鏈上靈活運行。如果以太坊主網的構建者壟斷問題持續嚴重,開發者和用戶可能更願意遷移到L2或其他鏈,再透過鏈抽象技術保持體驗的一致。這在客觀上為壟斷者提供了制衡:壟斷者若讓主網環境變得不友好,生態可能自行將流量分散到其他鏈上。因此,多鏈佈局和跨鏈互操作性也是維護整體去中心化、生態健康度的一種策略。

社群監督與政策引導

去中心化社群可以加強對壟斷現象的監督,例如透過數據看板監控構建者市場佔比和行為透明度,呼籲抵制過度壟斷的做法。同時,相關協議的治理機制也可探討引入反壟斷措施,例如對參與MEV-Boost的構建者制定行為準則或激勵更多新構建者加入。極端而言,若壟斷導致明顯的生態傷害,不排除日後出現行業自律或監管建議來限制此類協議的不當影響。

SUAVE 技術的引入

此外,SUAVE(Single Unifying Auctions for Value Expression)技術也值得一提。 [4]SUAVE 被視為未來 MEV 提取機制的一種新方向,目的是統一各個拍賣流程,降低因多重競爭帶來的市場波動和不公平現象。

在傳統的MEV-Boost拍賣中,各建造者單獨提交訂單,容易出現利用私有訂單流和獨家協議獲取不公平優勢的情況,而SUAVE將這些訂單流整合到一個單一平臺上,確保所有參與者在同一規則下競爭,更準確地反映訂單流的真實價值。 這種統一的機制不僅提高了拍賣效率,減少了因資訊不對稱而帶來的延遲和誤差,同時也增強了市場透明度,使得監管機構和社區更容易追蹤和評估整個生態系統的競爭狀況。

雖然SUAVE目前仍在探索階段,面臨如何高效整合各方訂單、保障低延遲及系統安全等技術挑戰,但一旦成熟,它有望顯著改善區塊構建市場的集中化問題,促進以太坊及其他區塊鏈生態的真正去中心化發展。

結論

以太坊目前區塊構建市場高度集中,少數幾個建構者掌握了大部分交易排序權力,這提醒我們:即使有技術設計(如驗證者‑構建者分離)在運作,光靠架構並不能完全解決集中化的問題。要真正實現去中心化,需要把技術、經濟激勵和治理機制三方面一起考慮,而不是隻靠單一手段。

另一方面,新興的「鏈抽象」技術和更透明的競價機制已經展現出改變現狀的潛力。像 Omni Network 這類工具,讓用戶和開發者不用再煩惱在不同區塊鏈間切換,提供了更簡單、一致的使用體驗;而 BuilderNet、SUAVE 等機制則透過公開、公平的拍賣方式,降低了大玩家壟斷的空間,讓更多人能公平參與區塊構建。未來應持續以 HHI 等指標監測市場集中度,為協議設計者與政策制定者提供可量化、可操作的參考,幫助區塊鏈生態朝真正去中心化、開放競爭的方向發展。

作者: John
譯者: Eric Ko
審校: Piccolo、Pow、Elisa
譯文審校: Ashley、Joyce
* 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文不作為 Gate.io 提供的投資理財建議或其他任何類型的建議。
* 在未提及 Gate.io 的情況下,複製、傳播或抄襲本文將違反《版權法》,Gate.io 有權追究其法律責任。

以太坊區塊構建者壟斷與鏈抽象:市場集中化的挑戰與創新

新手3/26/2025, 5:51:44 AM
探討以太坊區塊構建市場的壟斷現象,深入分析構建者的盈利模式和戰略合作,並剖析鏈抽象技術如何透過簡化用戶體驗和降低技術門檻,為區塊鏈生態帶來新的發展。

以太坊區塊構建被壟斷

以太坊區塊構建市場目前呈現高度集中的格局。據2025年3月22日的數據顯示,Beaverbuild與Titan Builder兩家構建者兩週內共同產出了約86%的以太坊主網區塊,形成事實上的雙頭壟斷。


僅兩個實體便控制了超過80%的區塊構建權(來源:MEV-Boost

進一步查看MEV-Boost Dashboard 的數據,顯示前五名構建者的市場市場份額(百分比)分別為:

1.泰坦建造者:44.46%

2.Beaverbuild:42.53%

3.Rsync:9.98%

4.Builder+btcs.com:1.88%

5.BuilderNet:1.18%

如果我們將將每個市場份額以百分比形式取平方相加,就可以得到赫芬達爾指數(HHI):

HHI ≈ 44.46² + 42.53² + 9.98² + 1.88² + 1.18² ≈ 3,891.91

根據美國司法部的標準,HHI 超過 1,800 表示市場高度集中。因此,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以太坊區塊構建市場中前五名構建者的高度集中(HHI ≈ 3,892)已明顯呈現出壟斷現象。這種高度集中引發了對競爭格局和中心化風險的擔憂:少數幾個構建者掌控大部分交易打包權力,可能影響區塊鏈的公平性與去中心化原則。

不過由於以太坊採用驗證者-構建者分離(PBS)的設計,把原本「構建區塊」跟「確認區塊」的工作分給不同的人做。驗證者只要質押ETH,就能獲得選擇權,從各個構建者提交的區塊中挑選出收益最高的那個區塊來確認並寫入鏈上。而構建者專門負責打包交易成為區塊,他們為了提高收益,通常會挑選能產生更多利潤的交易(也就是最大可提取價值,MEV)。透過這種方式,驗證者不用自己去構建區塊,也無法獨自掌控交易內容,因此即使目前區塊構建高度集中,網路本身的公平性和去中心化並不一定會因此受到影響。

儘管如此,Titan與Beaverbuild(及其相關構建者)在市場中的主導地位已實質上重塑了以太坊區塊構建的競爭版圖,使其他小型構建者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建構者的盈利模式

MEV最一開始是由Flashbots 團隊開始研究的,是指區塊鏈上因為交易排序、添加或移除交易,而能夠獲得的最大利益。當你在以太坊上發送交易時,驗證者和構建者有權決定交易的排列順序,而特定交易順序可能產生額外的獲利機會(例如:套利交易搶跑交易),這些由特定交易順序或特殊交易方式創造的額外價值,就稱為MEV。

閃光機器人透過開放的MEV-Boost軟件讓驗證者從第三方構建者獲取區塊,提高驗證收益。 Flashbots本身則更專注於生態基礎設施和公平MEV分配,幾乎沒有從中牟取利潤,更多依賴與以太坊社群及客戶端團隊合作(如推動PBS)來保持影響力。

反觀目前的壟斷者泰坦則走上了高度商業化的盈利路線:通過與前端應用達成獨家交易合作來獲取超額MEV收益。例如,Titan與知名交易機器人Banana Gun簽署了獨家訂單流協議,獲得該應用打包交易的專屬權。

藉由這類戰略合作,Titan能夠取得更高收益的私有交易流量,組裝出比競爭對手更高利潤的區塊。 Titan之所以能維持市場優勢,正是靠這種“私有訂單流+MEV提取”的模式,透過與關鍵交易前端深度捆綁來壟斷高價值交易來源。

Titan與Banana Gun的獨家協議

[1]2023年4月,Titan與Banana Gun達成獨家訂單流協議,這是近期以太坊區塊構建市場集中化的重要轉折點。根據協議,Banana Gun將其用戶的交易訂單幾乎全數私下提供給Titan進行區塊打包,換取一定的收益分成或其他利益。這意味著,Banana Gun的私有訂單流被Titan獨佔,使得其他區塊構建者無法參與競價,導致公開交易池的競爭減少。

由於由於獨家訂單流的加持,Titan能夠構建出含有更高MEV收益的區塊,並在MEV競價中頻頻勝出,使其市場佔有率從不到1%急速攀升至40%以上。這種現象正是典型的馬太效應:擁有私有流量的構建者愈發強大,而缺乏流量來源者則難以與之競爭,進一步加劇市場集中度。

此外,從利潤率角度看,[3]Titan在獨家協議下的利潤率高達17.75%,遠高於Beaverbuild的9%,而Flashbots則幾乎沒有從中牟取利潤。此外,Banana Gun用戶的小費中有超過2271 ETH最終成為了Titan的淨利潤,這進一步凸顯了獨家訂單流協議對Titan利潤的顯著提升。


2023年4月後Titan的市場佔有率(橘色)急速攀升(來源:MEV-Boost

這樣的協議雖然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交易被打包的成功率和速度,但也潛藏著風險:如果協議各方只顧自身利益,可能會出現交易被插隊、MEV收益被不公平攤分等情況,最終損害用戶利益。同時,這種獨家合作也引發了市場壟斷和潛在利益衝突的廣泛關注。

鏈抽象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面對這種市場集中化和潛在利益衝突的問題,以太坊生態近期也出現了一種新技術概念:鏈抽象(Chain Abstraction)。這種技術能將底層多鏈的複雜性對用戶和開發者進行隱藏,提供一致且簡化的區塊鏈使用體驗。透過鏈抽象,最終用戶無需關心交易究竟在哪條鏈上執行、使用哪種Gas費幣種等技術細節,彷彿整個多鏈生態就是一個統一的平臺,帶來多方面的好處:

簡化用戶體驗

過去使用區塊鏈時,常常需要自己手動切換不同的網路,例如從以太坊換到其他鏈上,每次還要透過繁瑣的步驟去轉移資產。現在有了鏈抽象技術,這些麻煩的步驟都被簡化了。

舉個例子來說,Omni Network推出了一個讓開發者使用的工具包(SDK),讓他們可以直接在自己的應用裡整合跨鏈功能。也就是說,使用者只要留在同一個DApp應用裡,就可以輕鬆地把資產從A鏈轉到B鏈,不用再手動切換錢包網路或頻繁使用跨鏈橋來轉移資產。

這種無縫體驗讓新手用戶可以像使用傳統互聯網服務那樣使用區塊鏈應用。更便利的體驗有望轉化為更高的用戶採用率和留存率。

降低技術門檻

鏈抽象不只讓使用者更方便,對開發者來說也省下了不少麻煩。過去,開發者為了支援不同的區塊鏈,可能要針對每一條鏈各寫一套程式碼,重複又耗時。現在有了鏈抽象技術,開發者只需要透過一個統一的平臺介面,就能一次搞定所有鏈。

舉例來說,透過提供單一的DeFi環境,他們只要設計好一個DApp(去中心化應用),就能直接在不同的區塊鏈上同時使用,完全不必重複修改或額外維護。這樣的好處除了大幅降低開發成本之外,也讓開發團隊能專注在真正的創新和優化功能上,而不是被跨鏈的技術細節拖累。

促進更廣泛的參與與創新

當區塊鏈變得更容易使用後,就能吸引更多不懂技術的人加入,這樣各種新型應用就會陸續出現,區塊鏈的使用場景也會更加豐富。

鏈抽象除了方便用戶,也讓不同區塊鏈之間能夠輕鬆地互相溝通與合作。過去資產通常只能停留在單一區塊鏈上,但現在透過鏈抽象,用戶的資產和資金能夠在多個區塊鏈之間自由移動並更有效地被運用。

舉例來說,原本去中心化金融(去中心化金融)的資金流動性可能只集中在一個鏈上,現在卻能跨多個鏈合併使用;NFT或GameFi遊戲也能透過跨鏈技術,共享不同區塊鏈的用戶群與資源,創造更多新玩法與商業機會。

因此,鏈抽象技術不僅提升了區塊鏈的可擴展性,也讓更多人願意嘗試使用區塊鏈服務,為整個區塊鏈生態帶來新的成長機會。

Omni Network的EVM與互操作模型

Omni Network 是一個實現「鏈抽象」概念的新型區塊鏈平臺。作為新興的L1區塊鏈,它的主要目標就是解決以太坊各個二層區塊鏈(Rollup)之間溝通不順暢的問題。 Omni Network 提供了兩個重要工具來做到這件事:

通用的 EVM 環境

Omni試圖把多個Rollup整合成一個統一的平臺。其評估值環境允許開發者以熟悉的以太坊智能合約編程方式,直接構建能橫跨多個Rollup運行的應用,無需為每條Rollup重寫合約或升級合約版本。

EVM 環境(Ethereum Virtual Machine,中文稱「以太坊虛擬機」)可以想像成區塊鏈上的一臺「虛擬電腦」。所有在以太坊上的智能合約(也就是去中心化應用裡的小程式),都會在這臺虛擬電腦上執行。

開發者只要用以太坊的程式語言(例如 Solidity)寫好合約,就可以放到 EVM 裡面運行。因為每個以太坊節點都內建了一個 EVM,因此無論節點在哪裡,只要收到相同的智能合約,就會得到完全一致的結果。

簡單來說,EVM 環境就是讓智能合約在任何地方都能運行,且結果永遠都一致的區塊鏈專用「運行空間」。 Omni Network 就是利用這樣的環境,讓開發者可以更簡單地跨鏈開發應用。


Omni讓開發者能跨鏈用熟悉的方式快速建置應用(來源:Omni Network

跨鏈互操作協議(Interop)

Omni Network 的跨鏈互操作協議(Interop),就是讓不同的區塊鏈可以輕鬆且安全地互相傳送資產和資訊,不再被單一區塊鏈限制住。

具體來說,當使用者想把資產從一個區塊鏈(源鏈)轉到另一個區塊鏈(目標鏈)時,Omni 會透過「解決者(Solver)」這個角色,在目標鏈上先幫使用者準備好資產,使用者就可以馬上使用這筆資產,不用等源鏈的資產慢慢轉移過去。

同時,Omni 使用安全的「託管合約」和「跨鏈訊息證明」機制,確保使用者在源鏈上的資產被鎖定後,才能在目標鏈上拿到資產。這種「目標鏈先拿到資產,之後再由源鏈結算」的方式,讓使用者感覺起來就像資產瞬間移動一樣,快速又順暢。


Solver運作流程(來源:Omni Developers

綜合而言,鏈抽象提供了一種技術手段,可以在多鏈環境下整合分散的資源和流動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單一鏈上集中化的影響。

市場集中化對去中心化理念的挑戰

以太坊區塊構建市場的集中化現象,無疑對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核心理念帶來挑戰。區塊鏈之所以具有可信賴性,很大程度上源於其權力與控制的分散。然而當大部份的區塊由少數構建者生成時,潛在風險不容忽視:這些構建者若出於自身利益,可能對交易排序和內容產生不當影響(例如優先處理自家訂單、進行順序重組等),背離區塊鏈公平中立的原則。

極端情況下,壟斷者甚至可能協同行使審查,拒絕特定用戶的交易上鍊,損害以太坊的抗審查性。雖然目前PBS機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構建者的直接控制範圍,但隨著私有訂單流等垂直整合方式興起,壟斷帶來的新問題仍在顯現。

面對這些挑戰,目前已知的應對方案如下:

深化PBS機制與開放競價

[2]以太坊未來可能透過共識層升級,正式引入PBS機制,確保構建者角色透明且可替換,減少壟斷者操縱空間。

同時,鼓勵更多錢包和DApp採用公開的訂單流拍賣而非獨家售賣,讓所有區塊構建者都能看到這些訂單,然後通過競價來決定誰有資格將這些交易打包進區塊,讓更多構建者能公平競爭區塊提案權。

推動去中心化的構建網絡

Flashbots等機構已著手研發如BuilderNet的新方案,試圖從根本上打破壟斷。 BuilderNet允許多個獨立參與者共同運行一個區塊構建器,並按對區塊貢獻的市場價值比例分享收益 。這意味著任何應用都可無許可地私下提交交易訂單流並按貢獻獲得報酬,消除了獨家合作的必要。透過在受信計算環境中保護隱私,BuilderNet為各參與方創造了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有望遏制當前構建者為攫取MEV而進行的私下利益輸送和整合行為。

發展多鏈生態與鏈抽象

由於鏈抽象的興起本身就是對單鏈市場壟斷的一種削弱。隨著Omni等跨鏈基礎設施的成熟,用戶和應用將能在多個鏈上靈活運行。如果以太坊主網的構建者壟斷問題持續嚴重,開發者和用戶可能更願意遷移到L2或其他鏈,再透過鏈抽象技術保持體驗的一致。這在客觀上為壟斷者提供了制衡:壟斷者若讓主網環境變得不友好,生態可能自行將流量分散到其他鏈上。因此,多鏈佈局和跨鏈互操作性也是維護整體去中心化、生態健康度的一種策略。

社群監督與政策引導

去中心化社群可以加強對壟斷現象的監督,例如透過數據看板監控構建者市場佔比和行為透明度,呼籲抵制過度壟斷的做法。同時,相關協議的治理機制也可探討引入反壟斷措施,例如對參與MEV-Boost的構建者制定行為準則或激勵更多新構建者加入。極端而言,若壟斷導致明顯的生態傷害,不排除日後出現行業自律或監管建議來限制此類協議的不當影響。

SUAVE 技術的引入

此外,SUAVE(Single Unifying Auctions for Value Expression)技術也值得一提。 [4]SUAVE 被視為未來 MEV 提取機制的一種新方向,目的是統一各個拍賣流程,降低因多重競爭帶來的市場波動和不公平現象。

在傳統的MEV-Boost拍賣中,各建造者單獨提交訂單,容易出現利用私有訂單流和獨家協議獲取不公平優勢的情況,而SUAVE將這些訂單流整合到一個單一平臺上,確保所有參與者在同一規則下競爭,更準確地反映訂單流的真實價值。 這種統一的機制不僅提高了拍賣效率,減少了因資訊不對稱而帶來的延遲和誤差,同時也增強了市場透明度,使得監管機構和社區更容易追蹤和評估整個生態系統的競爭狀況。

雖然SUAVE目前仍在探索階段,面臨如何高效整合各方訂單、保障低延遲及系統安全等技術挑戰,但一旦成熟,它有望顯著改善區塊構建市場的集中化問題,促進以太坊及其他區塊鏈生態的真正去中心化發展。

結論

以太坊目前區塊構建市場高度集中,少數幾個建構者掌握了大部分交易排序權力,這提醒我們:即使有技術設計(如驗證者‑構建者分離)在運作,光靠架構並不能完全解決集中化的問題。要真正實現去中心化,需要把技術、經濟激勵和治理機制三方面一起考慮,而不是隻靠單一手段。

另一方面,新興的「鏈抽象」技術和更透明的競價機制已經展現出改變現狀的潛力。像 Omni Network 這類工具,讓用戶和開發者不用再煩惱在不同區塊鏈間切換,提供了更簡單、一致的使用體驗;而 BuilderNet、SUAVE 等機制則透過公開、公平的拍賣方式,降低了大玩家壟斷的空間,讓更多人能公平參與區塊構建。未來應持續以 HHI 等指標監測市場集中度,為協議設計者與政策制定者提供可量化、可操作的參考,幫助區塊鏈生態朝真正去中心化、開放競爭的方向發展。

作者: John
譯者: Eric Ko
審校: Piccolo、Pow、Elisa
譯文審校: Ashley、Joyce
* 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文不作為 Gate.io 提供的投資理財建議或其他任何類型的建議。
* 在未提及 Gate.io 的情況下,複製、傳播或抄襲本文將違反《版權法》,Gate.io 有權追究其法律責任。
即刻開始交易
註冊並交易即可獲得
$100
和價值
$5500
理財體驗金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