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玩家(OG)很累,新手很疲憊,但遊戲還沒有結束。適者生存
這不僅僅是另一個加密週期——這就像你最喜歡的地下潛水酒吧被買斷並變成了一個豪華的雞尾酒廊。曾經掌管這個地方的德根人和散戶賭徒正在療傷,而對衝基金、主權財富基金和傳統金融巨頭們則身著量身定製的西裝,帶著算法策略登場,準備大殺四方。
那些老牌加密 OG 呢?他們經歷過的風風雨雨,比真人秀重聚節目還要戲劇化——從 Mt. Gox 崩盤、ICO 賭局、DeFi 夏日狂歡,再到最終變成“車庫甩賣”的 NFT 黃金潮。如今,他們寄望於比特幣能儘快回到 12 萬到 15 萬美元,思考著這是否是該像退役牌手那樣套現離場,還是再賭最後一把。
但有一點很明確——加密貨幣並沒有消亡,它只是迎來了一場企業化改造。瓶裝服務的精英玩家正在入場,遊戲規則也隨之改變。問題是:你在適應,還是還在問 Dogecoin 能不能漲到 10 美元?
加密貨幣市場就像一個曾經無法無天的邊境小鎮,現在迎來了星巴克和城市規劃委員會——昔日的混亂正在消退,機構資金正在湧入。那種靠一張迷因圖和一個夢想就能讓你的資產翻 100 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新遊戲的關鍵詞是:西裝革履、監管合規、宏觀經濟博弈。
如果你仍然認為比特幣的價格只由四年一個週期決定,那你就像個守著撥號上網等待連接的“老古董”——早已脫離現實。如今,比特幣是一個宏觀資產,它的價格不再僅僅受減半影響,而是隨著利率、全球流動性和經濟風險情緒波動,就像華爾街老手交易國債前還要先看看美債收益率,再決定是否買牛油果吐司。如果你不懂宏觀經濟,那你就是在下棋局裡拿著指尖陀螺當武器。
還記得當年你的 Uber 司機和理髮師一邊推薦山寨幣,一邊爭論以太坊 Gas 費的日子嗎?那些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市場由黑石(BlackRock)、主權財富基金和傳統金融巨頭主導。ETF 已向市場注入了數十億美元,但也讓比特幣變成了一種企業資產——它不再是那匹桀驁不馴的野馬,而更像一隻充滿戲劇性的特斯拉股票。
機構資金正湧入 BTC、ETH 和少數藍籌山寨幣, 如同香檳在億萬富翁遊艇派對上流淌那樣。而其他幣種呢?流動性正在枯竭,就像你的新年健身計劃一樣,撐不過幾周。許多小市值代幣已經變成了“鬼鏈”——被曾經的牛市美夢困住,持有者死死捂盤,不願面對現實。
特朗普最近的親加密態度給市場注入了一股新活力,關於“美國戰略比特幣儲備”和加快穩定幣監管的討論甚囂塵上。但真正的爆點是他的迷因幣賭場($TRUMP,$MELANIA)——它成了市場的“流動性黑洞”,吸走了大量投機資金,導致更廣泛的市場失去活力。這就像一個狂歡節,所有人都在花最後一塊錢去贏一個巨型泰迪熊,最後才發現自己已經買不起回家的車票了。
Web3 本該顛覆世界,結果卻更像一場拉斯維加斯的自助餐——炒作滿天飛,偶爾有幾道不錯的菜品,但大多數都是垃圾食品。DeFi 號稱要取代銀行,NFT 說要重塑所有權,元宇宙曾被吹成下一個互聯網,但在這些動輒上十億美元的承諾中,唯一真正被廣泛使用的,只有穩定幣。
別再談什麼 DeFi 革命和 NFT 帝國了,加密貨幣目前唯一真正落地的,就是創造出了一種更少中間商、體驗稍微好點的數字美元。如果 Web3 是一部科幻電影,那穩定幣就是唯一真正能用的外星科技,而其他的一切只是概念設計和粉絲的狂想。
整個加密行業依舊像一個高風險的龐氏賭場,靠 meme 幣、KOL 帶貨、“次世代”公鏈(比如 TIA、SEI、MONAD、BERACHAIN)炒作,項目上線就是 50 億美元+ 估值,但根本沒人用。就像開了一家五星級餐廳,砸重金做營銷,結果連廚師都沒僱。
多年來,加密圈一直鼓吹胖協議理論(Fat Protocol Thesis),認為公鏈基礎設施的價值應該高於構建在其上的應用。事實證明,這種邏輯就像投資公路,卻指望它比連接的城市更值錢。現實世界的企業市銷率(P/S)在 5-15 倍之間,而一些增長停滯的 L1 和 L2 仍然死撐著 150 -1000 倍 的估值,卻幾乎沒多少實際應用。這些公鏈就像一個沒任何遊樂設施的主題公園,門票貴得離譜,承諾卻全是空話。
許多“創新”項目的存在,歸根結底只是為了讓早期投資者順利套現,就像 2017 年的 ICO 熱潮。如果某個項目一上來就解鎖大量代幣,完全稀釋估值比 Coinbase 還高,那麼恭喜,你不是在投資,你就是風投的退出流動性。這感覺就像你買了一棟房子,結果前房主把土地、牆壁,甚至屋裡的空氣都單獨賣給了你。
加密行業的頂級開發者正在逃離,湧向 AI 賽道,速度之快堪比 Web3 KOL 們刪掉“去中心化永存”的推文,然後搖身一變成 AI 領域的思想領袖。
因為 AI 是新風口,而加密更像一個過氣的搖滾明星,還在靠 2017 年那首老歌勉強賣票。
當年那些信誓旦旦說要去中心化世界的“遠見者”,如今正在幫企業訓練 AI 模型,寫自動化郵件,甚至生成高度逼真的 AI 偽造視頻。
按照這個趨勢,未來還留在加密行業的開發者,不是真正的信仰者,就是懶得更新 LinkedIn 資料的人。
那些經歷過 Mt. Gox 崩盤、ICO 瘋狂、DeFi 騙局,以及“手滑把整個資產轉錯地址”時代的加密老兵們,終於開始兌現收益。他們早已摸透市場,當 BlackRock 開始買比特幣,意味著指數級增長的時代基本告一段落。
OG 們離場,並不意味著加密市場已死。相反,大型機構正在進場,像華爾街精英錯過了 DeFi 夏天兩年後才反應過來。
加密市場已不再是投機客的遊樂場,而正在進化。賭場依然開門迎客,只不過現在老虎機的老闆變成了高盛。
所以問題來了:你是準備迎接下一篇章,還是隻想 FOMO 下一個 Memecoin?
加密市場的下一波繁榮,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瘋狂。就像那個曾經派對到天亮的朋友,現在開始穿西裝吃早午餐,並且點沙拉而不是龍舌蘭。市場的狂野時代正在過去,加密行業正從叛逆少年成長為投資級“成熟”市場——大概吧。
加密行業正在“整容”,從曾經的搗蛋鬼變成了學生會主席。它依然帶點叛逆氣質,但現在穿上了正裝,別上了“我們要遵守規則”的徽章。
大型機構正在進軍加密市場,就像金融界的“酷小孩”終於願意讓你坐在他們的午餐桌旁。
現在,加密市場正以“正裝”形象進入公開市場。Kraken、Gemini、BitGo 等公司即將 IPO,讓這個曾經像黑市地下撲克局的行業,變得更加透明和正規。
各國政府曾經把加密貨幣當成那個在家庭聚會上喝醉鬧事的“瘋癲表親”,但現在卻開始主動搭順風車一起去酒吧了。加密貨幣終於開始獲得它一直渴望的尊重。
是的,市場變了。是的,OG 們厭倦了,每天在 Boca Raton 度假。是的,騙子依然像 Instagram 上的“神奇減肥藥”推銷員一樣活躍。但每個週期都會帶來新的贏家——就像一檔從不明確規則的真人秀。
老玩家(OG)很累,新手很疲憊,但遊戲還沒有結束。適者生存
這不僅僅是另一個加密週期——這就像你最喜歡的地下潛水酒吧被買斷並變成了一個豪華的雞尾酒廊。曾經掌管這個地方的德根人和散戶賭徒正在療傷,而對衝基金、主權財富基金和傳統金融巨頭們則身著量身定製的西裝,帶著算法策略登場,準備大殺四方。
那些老牌加密 OG 呢?他們經歷過的風風雨雨,比真人秀重聚節目還要戲劇化——從 Mt. Gox 崩盤、ICO 賭局、DeFi 夏日狂歡,再到最終變成“車庫甩賣”的 NFT 黃金潮。如今,他們寄望於比特幣能儘快回到 12 萬到 15 萬美元,思考著這是否是該像退役牌手那樣套現離場,還是再賭最後一把。
但有一點很明確——加密貨幣並沒有消亡,它只是迎來了一場企業化改造。瓶裝服務的精英玩家正在入場,遊戲規則也隨之改變。問題是:你在適應,還是還在問 Dogecoin 能不能漲到 10 美元?
加密貨幣市場就像一個曾經無法無天的邊境小鎮,現在迎來了星巴克和城市規劃委員會——昔日的混亂正在消退,機構資金正在湧入。那種靠一張迷因圖和一個夢想就能讓你的資產翻 100 倍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新遊戲的關鍵詞是:西裝革履、監管合規、宏觀經濟博弈。
如果你仍然認為比特幣的價格只由四年一個週期決定,那你就像個守著撥號上網等待連接的“老古董”——早已脫離現實。如今,比特幣是一個宏觀資產,它的價格不再僅僅受減半影響,而是隨著利率、全球流動性和經濟風險情緒波動,就像華爾街老手交易國債前還要先看看美債收益率,再決定是否買牛油果吐司。如果你不懂宏觀經濟,那你就是在下棋局裡拿著指尖陀螺當武器。
還記得當年你的 Uber 司機和理髮師一邊推薦山寨幣,一邊爭論以太坊 Gas 費的日子嗎?那些時光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市場由黑石(BlackRock)、主權財富基金和傳統金融巨頭主導。ETF 已向市場注入了數十億美元,但也讓比特幣變成了一種企業資產——它不再是那匹桀驁不馴的野馬,而更像一隻充滿戲劇性的特斯拉股票。
機構資金正湧入 BTC、ETH 和少數藍籌山寨幣, 如同香檳在億萬富翁遊艇派對上流淌那樣。而其他幣種呢?流動性正在枯竭,就像你的新年健身計劃一樣,撐不過幾周。許多小市值代幣已經變成了“鬼鏈”——被曾經的牛市美夢困住,持有者死死捂盤,不願面對現實。
特朗普最近的親加密態度給市場注入了一股新活力,關於“美國戰略比特幣儲備”和加快穩定幣監管的討論甚囂塵上。但真正的爆點是他的迷因幣賭場($TRUMP,$MELANIA)——它成了市場的“流動性黑洞”,吸走了大量投機資金,導致更廣泛的市場失去活力。這就像一個狂歡節,所有人都在花最後一塊錢去贏一個巨型泰迪熊,最後才發現自己已經買不起回家的車票了。
Web3 本該顛覆世界,結果卻更像一場拉斯維加斯的自助餐——炒作滿天飛,偶爾有幾道不錯的菜品,但大多數都是垃圾食品。DeFi 號稱要取代銀行,NFT 說要重塑所有權,元宇宙曾被吹成下一個互聯網,但在這些動輒上十億美元的承諾中,唯一真正被廣泛使用的,只有穩定幣。
別再談什麼 DeFi 革命和 NFT 帝國了,加密貨幣目前唯一真正落地的,就是創造出了一種更少中間商、體驗稍微好點的數字美元。如果 Web3 是一部科幻電影,那穩定幣就是唯一真正能用的外星科技,而其他的一切只是概念設計和粉絲的狂想。
整個加密行業依舊像一個高風險的龐氏賭場,靠 meme 幣、KOL 帶貨、“次世代”公鏈(比如 TIA、SEI、MONAD、BERACHAIN)炒作,項目上線就是 50 億美元+ 估值,但根本沒人用。就像開了一家五星級餐廳,砸重金做營銷,結果連廚師都沒僱。
多年來,加密圈一直鼓吹胖協議理論(Fat Protocol Thesis),認為公鏈基礎設施的價值應該高於構建在其上的應用。事實證明,這種邏輯就像投資公路,卻指望它比連接的城市更值錢。現實世界的企業市銷率(P/S)在 5-15 倍之間,而一些增長停滯的 L1 和 L2 仍然死撐著 150 -1000 倍 的估值,卻幾乎沒多少實際應用。這些公鏈就像一個沒任何遊樂設施的主題公園,門票貴得離譜,承諾卻全是空話。
許多“創新”項目的存在,歸根結底只是為了讓早期投資者順利套現,就像 2017 年的 ICO 熱潮。如果某個項目一上來就解鎖大量代幣,完全稀釋估值比 Coinbase 還高,那麼恭喜,你不是在投資,你就是風投的退出流動性。這感覺就像你買了一棟房子,結果前房主把土地、牆壁,甚至屋裡的空氣都單獨賣給了你。
加密行業的頂級開發者正在逃離,湧向 AI 賽道,速度之快堪比 Web3 KOL 們刪掉“去中心化永存”的推文,然後搖身一變成 AI 領域的思想領袖。
因為 AI 是新風口,而加密更像一個過氣的搖滾明星,還在靠 2017 年那首老歌勉強賣票。
當年那些信誓旦旦說要去中心化世界的“遠見者”,如今正在幫企業訓練 AI 模型,寫自動化郵件,甚至生成高度逼真的 AI 偽造視頻。
按照這個趨勢,未來還留在加密行業的開發者,不是真正的信仰者,就是懶得更新 LinkedIn 資料的人。
那些經歷過 Mt. Gox 崩盤、ICO 瘋狂、DeFi 騙局,以及“手滑把整個資產轉錯地址”時代的加密老兵們,終於開始兌現收益。他們早已摸透市場,當 BlackRock 開始買比特幣,意味著指數級增長的時代基本告一段落。
OG 們離場,並不意味著加密市場已死。相反,大型機構正在進場,像華爾街精英錯過了 DeFi 夏天兩年後才反應過來。
加密市場已不再是投機客的遊樂場,而正在進化。賭場依然開門迎客,只不過現在老虎機的老闆變成了高盛。
所以問題來了:你是準備迎接下一篇章,還是隻想 FOMO 下一個 Memecoin?
加密市場的下一波繁榮,不會再像以前那樣瘋狂。就像那個曾經派對到天亮的朋友,現在開始穿西裝吃早午餐,並且點沙拉而不是龍舌蘭。市場的狂野時代正在過去,加密行業正從叛逆少年成長為投資級“成熟”市場——大概吧。
加密行業正在“整容”,從曾經的搗蛋鬼變成了學生會主席。它依然帶點叛逆氣質,但現在穿上了正裝,別上了“我們要遵守規則”的徽章。
大型機構正在進軍加密市場,就像金融界的“酷小孩”終於願意讓你坐在他們的午餐桌旁。
現在,加密市場正以“正裝”形象進入公開市場。Kraken、Gemini、BitGo 等公司即將 IPO,讓這個曾經像黑市地下撲克局的行業,變得更加透明和正規。
各國政府曾經把加密貨幣當成那個在家庭聚會上喝醉鬧事的“瘋癲表親”,但現在卻開始主動搭順風車一起去酒吧了。加密貨幣終於開始獲得它一直渴望的尊重。
是的,市場變了。是的,OG 們厭倦了,每天在 Boca Raton 度假。是的,騙子依然像 Instagram 上的“神奇減肥藥”推銷員一樣活躍。但每個週期都會帶來新的贏家——就像一檔從不明確規則的真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