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执行:高吞吐量与低延迟的解决方案

进阶11/8/2024, 3:50:03 PM
本文深入探讨并行化区块链技术的原理与实现方法,全面分析其在提升区块链扩展性和性能方面的应用。通过详细比较传统区块链与并行化区块链的差异,文章揭示了并行处理如何有效解决网络拥堵和交易延迟等长期困扰区块链发展的问题。此外,文章还广泛探讨了并行化技术在各种去中心化应用中的潜力,包括金融、供应链和物联网等领域,强调其在塑造未来区块链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实例说明,本文为区块链开发者与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见解,有助于推动并行化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一、引言

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区块链技术作为去中心化信任机制的代表,正逐渐渗透到金融、供应链、医疗等多个领域。然而,传统区块链系统常采用单一线性架构,包括以太坊等图灵完备的区块链性能,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正面临可扩展性和交易处理速度的严峻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区块链并行化技术应运而生,试图实现多交易并发处理。


区块链智能合约交易并行执行模型(图源:https://jos.org.cn/html/2022/11/6528.htm

并行化区块链,意指在区块链中引入并行处理的设计,并允许多个交易或智能合约同时处理,而非按顺序逐一执行。这种机制使区块网络能够在同一时间处理更多的交易,大幅提升吞吐量,并降低交易延迟,成为应对大规模应用需求的核心解决方案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区块链并行化的核心原理,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挑战,展示当前领先项目在并行化技术上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为区块链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见解。

二、技术实现策略

并行执行作为一种使多个任务同时进行的技术手段,在计算机科学中,已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图形渲染等多个领域,而将这一理念引入区块链系统,既能有效减少交易处理的时间,还可以应对日益增长的算力压力。【1】

实现并行处理的方法有多种,一些区块链项目专注于智能合约的并行执行,另一些则着眼于交易验证和状态更新的并行化。不过每一种并行执行方法在提升网络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特定的技术挑战,因此具体实现细节取决于所合适的方案。


并行执行与传统执行路径不同(图源: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detail/34400

状态访问/乐观模型

大多数具有并行执行功能的区块链依赖于两种流行的方法:状态访问方法和乐观模型。

其中,状态访问方法是一种战略性方法,它可以先发制人地识别哪些交易可以访问区块链状态的哪一部分,从而允许区块链轻松声明哪些是独立的;另一方面,乐观模型在所有交易都是独立的假设下运行,只是回顾性地验证这一假设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在状态访问模型中,交易的执行过程通常采用乐观并发控制策略,假定交易的执行不会冲突,只有在实际发生冲突时才进行回滚。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交易吞吐量,也优化了用户体验,但其挑战在于,需要精确设计的冲突检测机制,以确保数据一致性和系统的安全性。

分片式技术架构

分片技术是并行化区块链最普遍的解决方案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将区块链网络划分为多个分片,并允许每个分片独立处理交易和数据。这种设计显著提高了网络的处理能力和扩展性,解决了传统区块链在性能方面的瓶颈。当前,主流采用分片技术的项目包括以太坊2.0、Zilliqa、NEAR Protocol和QuarkChain等,它们通过分片技术有效应对区块链扩展性问题,提升网络效率。

细分到区块链应用中,分片技术的实施通常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可见,分片技术能够有效地划分交易,尽管每种分片方法在提升可扩展性方面各有优势,但它们也共同面临跨片通信的挑战,需要不断完善数据一致性算法,以确保系统的整体性能。

以TON动态分片为例

在分片式区块链架构中,TON (The Open Network) 因“动态分片”的架构设计而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采用“无限分片范式”(Infinite Sharding Paradigm,ISP),TON可以灵活调整分片数量以适应实时网络需求,实现高效的分片管理。这一架构在性能方面展现出极大的潜力,使 TON 在处理大规模交易时能够保持高性能,重点解决传统区块链面临的扩展性难题。

其中,TON 的分片架构由四个层次的链结构组成:

  1. 账户链(AccountChain):与特定账户相关的交易链。通常是一个虚拟概念,但账户链为每个账户提供了独立的交易记录,在特定规则下实现链式排序和状态一致性。
  2. 分片链(ShardChain):多个账户链的集合,主要负责具体的交易和数据处理。分片链的独立性使得每个分片可以独立维护其交易状态。
  3. 工作链(WorkChain):由多个具有自定义规则的分片链组成。例如,可以创建一个基于 EVM 的工作链,以支持特定的智能合约环境。工作链的灵活性允许用户为特定需求定制链结构,但其创建需经过严格的治理流程。
  4. 主链(MasterChain):TON 网络的核心链,为所有分片链提供最终性。一旦分片链的区块哈希合并入主链区块,即可确保其不可篡改。


TON 的独特分片架构支持多链并行处理,并通过主链实现高效协调(图源:OKX

在实际运转中,TON 通过动态调整分片数量来应对网络负载变化。首先,分片链数量会根据当前负载自动增加或减少,从而保持网络高效运行:当负载增加时,TON 会细化分片以处理更多交易;当负载减少时,分片会合并以减少资源消耗,而通过无限分片范式,TON 能够支持几乎无限数量的分片,理论上可以达到 2 的 60 次方个工作链。此外,TON 具备自适应性,当网络中某个区域的交易频次增加时,TON 会自动将该区域分为更多分片以提升处理效率。

动态分片设计则高度依赖跨链通信,为此,TON 引入了超立方体路由算法。此算法基于高维拓扑结构,将每个工作链节点唯一标识,以便在不同链之间以最短路径进行信息传递,适应大规模分片环境下的路由需求。此外,TON 还设计了“即时超立方体路由”,通过 Merkle Trie 根节点提供路由证明,以简化复杂的跨链消息传递过程,进一步提高通信效率。

结合PoS共识机制

与传统的工作量证明(PoW)机制相比,PoS机制通过选取拥有较多代币的节点参与共识,减少算力的集中,降低了矿工之间的竞争性以及能耗问题,能够在大幅提高效率的同时,保障系统的安全性与去中心化特性,而以太坊2.0的PoS和分片结合是该技术的典型案例。

具体来所,以太坊2.0先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分片,再通过PoS共识机制在多个验证者之间分配任务,每个验证者负责一个分片的交易验证,大大提升吞吐量。此外,PoS机制通过随机选择验证者,降低了单个验证者掌握过多控制权的风险,增强了区块链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在提高安全性方面,由于每个分片的验证由不同的节点组负责,黑客需要控制多个分片才能发起攻击,增加了攻击的难度,这种多层次的保护机制使得网络在应对潜在的51%攻击时更安全。

此外,像NEAR Protocol【2】也结合了PoS与分片技术,通过”夜影协议”(Nightshade),结合PoS共识机制的并行化区块链设计,能够在大幅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每个分片只需维护自己的一部分状态,既保证了全局网络的一致性,又能维护系统的安全性。

基于计算的并行

基于计算的并行执行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概念,旨在通过将复杂的计算任务分解为较小的并行执行单元,来优化区块链的处理效率。这一创新模型尚未广泛传播,但其潜在的革命性影响值得关注。

具体来说,复杂的计算先被分配到不同的节点上并行执行,各个节点在完成计算后再将结果汇总。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计算效率,降低了交易延迟,能够更好地适应计算密集型的应用场景。但这一方法的实施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节点间的通信效率、计算结果的最终一致性等。

三、两大主流案例

在区块链技术的进化中,以太坊2.0和波卡链(Polkadot)作为两个主流前沿案例,一直致力于解决扩展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等关键问题。以下是对两个案例的具体分析。

以太坊2.0

以太坊2.0(Eth2)是以太坊1.0 网络的重要升级,旨在提升其可扩展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其中并行执行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

通过将现有的工作量证明(PoW)机制转向权益证明(PoS),以太坊2.0引入了分片技术,将整个区块链网络分割成多个小的“分片”。每个分片能够独立处理和验证交易,显著提高整体吞吐量。此外,以太坊2.0允许每个分片拥有独立的状态,进一步提升了并行执行效率,减轻主链负担,使其能够更高效地处理交易。最后,以太坊2.0设计了高效的跨分片通信机制,确保不同分片之间的数据一致性和交互能力,这对于支持复杂的去中心化应用至关重要。【3】

通过并行处理,预计以太坊2.0将显著提高交易处理速度,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尤其是在 DeFi 和 NFT 市场等领域。总之,通过引入并行执行,以太坊2.0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也为去中心化应用的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推动以太坊网络在未来的适应性。


以太坊2.0数据分片图示(图源:https://www.sohu.com/a/479352768_121118710

波卡链

波卡链(Polkadot)是一个创新的多链网络协议,旨在实现区块链之间的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作为一种异构多链架构,波卡通过其中心化的“中继链”和多个独立的“平行链”组成,每个平行链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治理机制和经济模型,并允许不同的区块链高效地进行通信和数据共享

波卡链的设计通过共享安全性的机制,确保所有平行链都能受益于中继链的安全性,这降低了每条平行链在安全性上的负担。此外,波卡采用了平行执行的技术,使得多条平行链能够同时处理交易,从而大幅提高网络的整体吞吐量。这种并行处理能力使波卡能够有效应对不断增长的交易需求,尤其是在 DeFi、NFT 和其他复杂应用场景中。【4】

波卡的跨链消息传递机制(XCMP)允许不同平行链之间的无缝交互,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通过这一机制,开发者能够创建互联互通的去中心化应用,进一步推动生态系统的繁荣。


Polkadot链互操作性结构(图源:What is Polkadot? A Brief Introduction - ImmuneBytes

性能对比


以太坊2.0 VS. 波卡链(表格来源:Gate Learn研究员Smarci 2024.10.20)

四、其它替代方案

应对区块链的可扩展性挑战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除了采用并行执行技术以外,还有下述几种可替代性的、用于解决可扩展性的方案值得关注。

L2 解决方案

L2(Layer2)解决方案是一种专门用于区块链扩容的技术,其核心在于拥有独立的执行层,通常由两个部分构成:包括负责处理交易的网络,以及部署在底层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后者用于解决争议,并将 L2 网络中的共识结果传递至主链进行验证与确认。【5】

Layer 2 解决方案具有显著的优势与技术特点:首先,其扩展性显著提升,由于交易不需要在主链上逐一确认,L2能够处理更多的交易量,有效缓解 L1 网络(如以太坊和比特币)的拥堵问题,并通过链下处理交易,大幅降低用户的交易费用。此外,尽管大部分操作在链下进行,Layer 2 依然依赖主链的安全性,能够确保最终的交易结果具有可信性和不可篡改性。

常见的 L2 解决方案包括状态通道、Rollups 和 Plasma 等。其中,状态通道允许多个参与方在链下频繁交互,仅在最终阶段将状态提交至区块链,典型例子是比特币的闪电网络;Rollups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 L2 方案,分为 Optimistic Rollups 和 zk-Rollups,前者默认交易是有效的,只在有争议时才进行验证,而zk-Rollups 则通过零知识证明技术,在提交交易数据的同时确保其正确性;Plasma 则是一种框架,允许创建多层的子链结构,每层都可以处理大量的交易。


Layer2解决方案概览(图源:https://blackmountainig.com/overview-of-layer-2

改进共识机制

改进共识机制也是一种有效的区块链扩展性方案,意即引入更高效的共识算法(如权益证明PoS和拜占庭容错BFT等),来提高交易处理速度。相对于传统的工作量证明PoW,这些新型共识机制在交易确认方面更加迅速,又大幅降低了能源消耗,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此外,这类机制通过验证节点持有的代币或其他因素来确定区块生成者,进一步加速共识过程。然而,尽管改进共识机制带来了许多优势,但从现有机制转型到新机制往往伴随着技术挑战和风险,特别是在过渡期内可能出现的兼容性问题和系统不稳定性。某些共识机制还可能导致权力集中,产生“富者愈富”的现象,进而对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核心原则形成潜在威胁。尽管如此,对于对交易处理效率和能源消耗有较高要求的区块链网络,改进共识机制仍是值得探索的扩展性方案。


PoW Vs. PoS共识机制(图源:https://blog.csdn.net/weixin_39876650/article/details

优化区块参数

优化区块参数是通过调整区块大小、出块时间等关键参数,以提升区块链的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这一方案的优点在于,参数调整能够迅速提高区块链的性能,技术实现相对简单,且实施成本低,尤其适合需要快速响应的场景,如处理突发流量或短期内的交易激增。

然而,仅依赖参数调整的效果往往有限,要注意在网络的性能与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例如,过于频繁或极端的参数调整可能引发网络拥堵或导致共识机制冲突。因此,优化区块参数的方案通常适用于对现有区块链性能有短期需求的场景,例如在需要迅速应对市场变化时。

各种可扩展性解决方案在适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选择适合的扩展性解决方案时,决策者应当确保所选方案能够相互补充,为行业提供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扩展路径。

方案对比


不同扩展方案对比(表格来源:Gate Learn研究员Smarci 2024.10.20)

五、优势总结

提升吞吐量

相比传统的顺序处理模式,并行链网络每秒交易处理能力(TPS)高达顺序处理模式的100倍。以Solana SeaLevel为例【6】,该网络在理想条件下可达到超过50,000 TPS的处理能力,虽然实际速度可能会受到网络需求的影响,但已远超传统区块链的性能表现。

随着网络流量的急剧增长,如何实现有效的水平扩展成为必然趋势,而并行化区块链通过引入多线程并行处理技术,使得区块链网络拥有了面对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时的扩展能力,尤其在游戏、供应链等对高频次交易处理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中,并行化设计可以通过分散处理任务,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应对大规模应用的吞吐量需求。


Solana并行处理路径(图源:https://blog.slerf.tools/solana-svm-sealevelxu-ni-ji/

延迟降低

并行处理独立交易显著降低从交易提交到执行的延迟时间,这在实时数据处理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需要快速响应的场景(比如去中心化金融)中,对交易的实时确认不仅优化了用户体验,还能降低因延迟而产生的交易风险及系统负载压力。

以Sui为例,其并行执行模型引入了创新机制,允许某些无需复杂共识的简单交易直接绕过共识机制进行处理,从而大幅缩短了交易确认时间。与传统串行处理模式相比,这种并行化设计为交易执行的实时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成为保证系统稳定性和流畅用户体验的关键。

未来,随着跨链通信协议与新型并行执行技术的不断成熟,区块链网络将实现更高效的运行模式,低延迟与高吞吐量也将成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资源利用优化

传统区块链在顺序处理交易时,大部分时间只有一个节点在执行操作,其它节点则处于等待状态,容易导致资源闲置,而并行化技术通过让多个验证者和处理器核心同时参与工作,突破了单一节点的处理瓶颈,最大化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

这种对资源利用率的优化不仅有效消除了交易处理过程中的“空闲期”,还显著提升了网络的整体性能,尤其在高负载场景下,使网络能够应对更多的交易请求并减少延迟。

降低交易成本

与传统的顺序处理模式不同,并行执行通过精细的市场管理和优化的资源调度,使跨市场交易执行更加灵活有效,大幅减少了智能合约执行时的计算负载,从而降低Gas费用。这种设计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避免了因单一任务排队而导致的计算资源浪费。

随着网络负载的合理分散,资源得以高效分配,验证者和处理节点无需处理冗余数据,为开发者和用户带来了更加经济的区块链交易环境。


Sei 网络在社媒中对并行执行的阐述 (图源:https://x.com/SeiNetwork/status/1752145373936713955

六、风险分析

安全性风险

分片技术通过将区块链分割成多个独立的分片,使得攻击者可以集中力量攻击某个特定的分片,以获取对该分片的控制权。一旦攻击者成功占领了某个分片,他们就可以操控该分片中的交易和数据,从而对整个网络的安全性构成严重威胁。这种局部的控制权可能导致不当操作、数据篡改,甚至进一步扩大到对其他分片的攻击,进而影响整个区块链的完整性和可信性。

此外,跨分片通信的安全性同样至关重要,如果跨分片通信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可能导致数据丢失、篡改或传输错误等安全问题,使整个系统面临潜在的信任危机。

技术复杂性

跨分片交易需要协调不同分片的状态数据,以确保交易的原子性。此外,为了避免由于延迟或网络问题导致的交易失败,开发者还需考虑如何优化消息传递和状态同步机制。

这一挑战不仅增加了系统的设计难度,还要求在合约逻辑中引入新的处理策略,以应对可能的错误和不一致情况。因此,成功实现跨分片智能合约的执行,不仅依赖于底层区块链的技术能力,还需要在智能合约设计上采取更为复杂的策略,以确保在分片环境中顺利、高效地执行。

互操作性不足

当前的并行链技术面临着标准化不足的问题,各个平台采用的技术和协议各不相同。这种多样性造成了共识机制、数据结构和协议层面上的显著差异,这种多样性虽然推动了创新,但也显著降低了不同区块链之间的互操作性,使得跨链操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互操作性的不足不仅限制了资产在不同区块链间的自由流动,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例如在跨链操作中可能出现的资产丢失等问题。因此,解决并行执行的互操作性风险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创新和标准化,还需要行业内的广泛合作,以建立更加健全的生态系统。

七、未来建议

未来并行化区块链的研究方向,应聚焦于如何优化跨分片通信。

为确保不同分片之间的数据一致性和交易的正确处理,行业应积极探索标准化协议与互操作框架,促进系统间的无缝集成和资源共享,从而增强整个区块链生态的协同效应。此外,安全性同样是分片技术优化中的关键要素,未来的研究需要致力于开发更为健全的安全模型,防范恶意攻击对网络的影响,并结合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等新兴技术,提升链上隐私的安全性、互操作性。

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已有成功的实践案例可供借鉴。例如,Uniswap通过并行处理技术显著提升了响应能力,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优化了跨境支付流程。因此,各行业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并行链应用场景,深入挖掘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价值。为构建一个高效、透明和可持续的科技发展环境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致力于更高效的数字经济未来。



参考

1.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detail/34400
2.https://pages.near.org/papers/nightshade/
3.https://www.sohu.com/a/479352768_121118710
4..https://www.immunebytes.com/blog/what-is-polkadot-a-brief-introduction/
5.https://blackmountainig.com/overview-of-layer-2-scaling-solutions/
6.https://www.sealevel.com/

Author: Smarci
Translator: Sonia
Reviewer(s): Piccolo、KOWEI、Elisa
Translation Reviewer(s): Ashely、Joyce
* The information is not intended to be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financial advice or any other recommendation of any sort offered or endorsed by Gate.io.
* This article may not be reproduced, transmitted or copied without referencing Gate.io. Contravention is an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Act and may be subject to legal action.

并行执行:高吞吐量与低延迟的解决方案

进阶11/8/2024, 3:50:03 PM
本文深入探讨并行化区块链技术的原理与实现方法,全面分析其在提升区块链扩展性和性能方面的应用。通过详细比较传统区块链与并行化区块链的差异,文章揭示了并行处理如何有效解决网络拥堵和交易延迟等长期困扰区块链发展的问题。此外,文章还广泛探讨了并行化技术在各种去中心化应用中的潜力,包括金融、供应链和物联网等领域,强调其在塑造未来区块链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和实例说明,本文为区块链开发者与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见解,有助于推动并行化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一、引言

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区块链技术作为去中心化信任机制的代表,正逐渐渗透到金融、供应链、医疗等多个领域。然而,传统区块链系统常采用单一线性架构,包括以太坊等图灵完备的区块链性能,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正面临可扩展性和交易处理速度的严峻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区块链并行化技术应运而生,试图实现多交易并发处理。


区块链智能合约交易并行执行模型(图源:https://jos.org.cn/html/2022/11/6528.htm

并行化区块链,意指在区块链中引入并行处理的设计,并允许多个交易或智能合约同时处理,而非按顺序逐一执行。这种机制使区块网络能够在同一时间处理更多的交易,大幅提升吞吐量,并降低交易延迟,成为应对大规模应用需求的核心解决方案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区块链并行化的核心原理,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挑战,展示当前领先项目在并行化技术上的探索与实践,旨在为区块链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见解。

二、技术实现策略

并行执行作为一种使多个任务同时进行的技术手段,在计算机科学中,已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图形渲染等多个领域,而将这一理念引入区块链系统,既能有效减少交易处理的时间,还可以应对日益增长的算力压力。【1】

实现并行处理的方法有多种,一些区块链项目专注于智能合约的并行执行,另一些则着眼于交易验证和状态更新的并行化。不过每一种并行执行方法在提升网络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特定的技术挑战,因此具体实现细节取决于所合适的方案。


并行执行与传统执行路径不同(图源: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detail/34400

状态访问/乐观模型

大多数具有并行执行功能的区块链依赖于两种流行的方法:状态访问方法和乐观模型。

其中,状态访问方法是一种战略性方法,它可以先发制人地识别哪些交易可以访问区块链状态的哪一部分,从而允许区块链轻松声明哪些是独立的;另一方面,乐观模型在所有交易都是独立的假设下运行,只是回顾性地验证这一假设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在状态访问模型中,交易的执行过程通常采用乐观并发控制策略,假定交易的执行不会冲突,只有在实际发生冲突时才进行回滚。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交易吞吐量,也优化了用户体验,但其挑战在于,需要精确设计的冲突检测机制,以确保数据一致性和系统的安全性。

分片式技术架构

分片技术是并行化区块链最普遍的解决方案之一,其核心思想是将区块链网络划分为多个分片,并允许每个分片独立处理交易和数据。这种设计显著提高了网络的处理能力和扩展性,解决了传统区块链在性能方面的瓶颈。当前,主流采用分片技术的项目包括以太坊2.0、Zilliqa、NEAR Protocol和QuarkChain等,它们通过分片技术有效应对区块链扩展性问题,提升网络效率。

细分到区块链应用中,分片技术的实施通常包括以下三种方式:

可见,分片技术能够有效地划分交易,尽管每种分片方法在提升可扩展性方面各有优势,但它们也共同面临跨片通信的挑战,需要不断完善数据一致性算法,以确保系统的整体性能。

以TON动态分片为例

在分片式区块链架构中,TON (The Open Network) 因“动态分片”的架构设计而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采用“无限分片范式”(Infinite Sharding Paradigm,ISP),TON可以灵活调整分片数量以适应实时网络需求,实现高效的分片管理。这一架构在性能方面展现出极大的潜力,使 TON 在处理大规模交易时能够保持高性能,重点解决传统区块链面临的扩展性难题。

其中,TON 的分片架构由四个层次的链结构组成:

  1. 账户链(AccountChain):与特定账户相关的交易链。通常是一个虚拟概念,但账户链为每个账户提供了独立的交易记录,在特定规则下实现链式排序和状态一致性。
  2. 分片链(ShardChain):多个账户链的集合,主要负责具体的交易和数据处理。分片链的独立性使得每个分片可以独立维护其交易状态。
  3. 工作链(WorkChain):由多个具有自定义规则的分片链组成。例如,可以创建一个基于 EVM 的工作链,以支持特定的智能合约环境。工作链的灵活性允许用户为特定需求定制链结构,但其创建需经过严格的治理流程。
  4. 主链(MasterChain):TON 网络的核心链,为所有分片链提供最终性。一旦分片链的区块哈希合并入主链区块,即可确保其不可篡改。


TON 的独特分片架构支持多链并行处理,并通过主链实现高效协调(图源:OKX

在实际运转中,TON 通过动态调整分片数量来应对网络负载变化。首先,分片链数量会根据当前负载自动增加或减少,从而保持网络高效运行:当负载增加时,TON 会细化分片以处理更多交易;当负载减少时,分片会合并以减少资源消耗,而通过无限分片范式,TON 能够支持几乎无限数量的分片,理论上可以达到 2 的 60 次方个工作链。此外,TON 具备自适应性,当网络中某个区域的交易频次增加时,TON 会自动将该区域分为更多分片以提升处理效率。

动态分片设计则高度依赖跨链通信,为此,TON 引入了超立方体路由算法。此算法基于高维拓扑结构,将每个工作链节点唯一标识,以便在不同链之间以最短路径进行信息传递,适应大规模分片环境下的路由需求。此外,TON 还设计了“即时超立方体路由”,通过 Merkle Trie 根节点提供路由证明,以简化复杂的跨链消息传递过程,进一步提高通信效率。

结合PoS共识机制

与传统的工作量证明(PoW)机制相比,PoS机制通过选取拥有较多代币的节点参与共识,减少算力的集中,降低了矿工之间的竞争性以及能耗问题,能够在大幅提高效率的同时,保障系统的安全性与去中心化特性,而以太坊2.0的PoS和分片结合是该技术的典型案例。

具体来所,以太坊2.0先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分片,再通过PoS共识机制在多个验证者之间分配任务,每个验证者负责一个分片的交易验证,大大提升吞吐量。此外,PoS机制通过随机选择验证者,降低了单个验证者掌握过多控制权的风险,增强了区块链网络的去中心化特性;在提高安全性方面,由于每个分片的验证由不同的节点组负责,黑客需要控制多个分片才能发起攻击,增加了攻击的难度,这种多层次的保护机制使得网络在应对潜在的51%攻击时更安全。

此外,像NEAR Protocol【2】也结合了PoS与分片技术,通过”夜影协议”(Nightshade),结合PoS共识机制的并行化区块链设计,能够在大幅提高效率的同时,实现每个分片只需维护自己的一部分状态,既保证了全局网络的一致性,又能维护系统的安全性。

基于计算的并行

基于计算的并行执行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概念,旨在通过将复杂的计算任务分解为较小的并行执行单元,来优化区块链的处理效率。这一创新模型尚未广泛传播,但其潜在的革命性影响值得关注。

具体来说,复杂的计算先被分配到不同的节点上并行执行,各个节点在完成计算后再将结果汇总。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计算效率,降低了交易延迟,能够更好地适应计算密集型的应用场景。但这一方法的实施也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节点间的通信效率、计算结果的最终一致性等。

三、两大主流案例

在区块链技术的进化中,以太坊2.0和波卡链(Polkadot)作为两个主流前沿案例,一直致力于解决扩展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等关键问题。以下是对两个案例的具体分析。

以太坊2.0

以太坊2.0(Eth2)是以太坊1.0 网络的重要升级,旨在提升其可扩展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其中并行执行机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

通过将现有的工作量证明(PoW)机制转向权益证明(PoS),以太坊2.0引入了分片技术,将整个区块链网络分割成多个小的“分片”。每个分片能够独立处理和验证交易,显著提高整体吞吐量。此外,以太坊2.0允许每个分片拥有独立的状态,进一步提升了并行执行效率,减轻主链负担,使其能够更高效地处理交易。最后,以太坊2.0设计了高效的跨分片通信机制,确保不同分片之间的数据一致性和交互能力,这对于支持复杂的去中心化应用至关重要。【3】

通过并行处理,预计以太坊2.0将显著提高交易处理速度,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尤其是在 DeFi 和 NFT 市场等领域。总之,通过引入并行执行,以太坊2.0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也为去中心化应用的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推动以太坊网络在未来的适应性。


以太坊2.0数据分片图示(图源:https://www.sohu.com/a/479352768_121118710

波卡链

波卡链(Polkadot)是一个创新的多链网络协议,旨在实现区块链之间的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作为一种异构多链架构,波卡通过其中心化的“中继链”和多个独立的“平行链”组成,每个平行链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治理机制和经济模型,并允许不同的区块链高效地进行通信和数据共享

波卡链的设计通过共享安全性的机制,确保所有平行链都能受益于中继链的安全性,这降低了每条平行链在安全性上的负担。此外,波卡采用了平行执行的技术,使得多条平行链能够同时处理交易,从而大幅提高网络的整体吞吐量。这种并行处理能力使波卡能够有效应对不断增长的交易需求,尤其是在 DeFi、NFT 和其他复杂应用场景中。【4】

波卡的跨链消息传递机制(XCMP)允许不同平行链之间的无缝交互,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通过这一机制,开发者能够创建互联互通的去中心化应用,进一步推动生态系统的繁荣。


Polkadot链互操作性结构(图源:What is Polkadot? A Brief Introduction - ImmuneBytes

性能对比


以太坊2.0 VS. 波卡链(表格来源:Gate Learn研究员Smarci 2024.10.20)

四、其它替代方案

应对区块链的可扩展性挑战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除了采用并行执行技术以外,还有下述几种可替代性的、用于解决可扩展性的方案值得关注。

L2 解决方案

L2(Layer2)解决方案是一种专门用于区块链扩容的技术,其核心在于拥有独立的执行层,通常由两个部分构成:包括负责处理交易的网络,以及部署在底层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后者用于解决争议,并将 L2 网络中的共识结果传递至主链进行验证与确认。【5】

Layer 2 解决方案具有显著的优势与技术特点:首先,其扩展性显著提升,由于交易不需要在主链上逐一确认,L2能够处理更多的交易量,有效缓解 L1 网络(如以太坊和比特币)的拥堵问题,并通过链下处理交易,大幅降低用户的交易费用。此外,尽管大部分操作在链下进行,Layer 2 依然依赖主链的安全性,能够确保最终的交易结果具有可信性和不可篡改性。

常见的 L2 解决方案包括状态通道、Rollups 和 Plasma 等。其中,状态通道允许多个参与方在链下频繁交互,仅在最终阶段将状态提交至区块链,典型例子是比特币的闪电网络;Rollups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 L2 方案,分为 Optimistic Rollups 和 zk-Rollups,前者默认交易是有效的,只在有争议时才进行验证,而zk-Rollups 则通过零知识证明技术,在提交交易数据的同时确保其正确性;Plasma 则是一种框架,允许创建多层的子链结构,每层都可以处理大量的交易。


Layer2解决方案概览(图源:https://blackmountainig.com/overview-of-layer-2

改进共识机制

改进共识机制也是一种有效的区块链扩展性方案,意即引入更高效的共识算法(如权益证明PoS和拜占庭容错BFT等),来提高交易处理速度。相对于传统的工作量证明PoW,这些新型共识机制在交易确认方面更加迅速,又大幅降低了能源消耗,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此外,这类机制通过验证节点持有的代币或其他因素来确定区块生成者,进一步加速共识过程。然而,尽管改进共识机制带来了许多优势,但从现有机制转型到新机制往往伴随着技术挑战和风险,特别是在过渡期内可能出现的兼容性问题和系统不稳定性。某些共识机制还可能导致权力集中,产生“富者愈富”的现象,进而对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核心原则形成潜在威胁。尽管如此,对于对交易处理效率和能源消耗有较高要求的区块链网络,改进共识机制仍是值得探索的扩展性方案。


PoW Vs. PoS共识机制(图源:https://blog.csdn.net/weixin_39876650/article/details

优化区块参数

优化区块参数是通过调整区块大小、出块时间等关键参数,以提升区块链的处理能力和响应速度。这一方案的优点在于,参数调整能够迅速提高区块链的性能,技术实现相对简单,且实施成本低,尤其适合需要快速响应的场景,如处理突发流量或短期内的交易激增。

然而,仅依赖参数调整的效果往往有限,要注意在网络的性能与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例如,过于频繁或极端的参数调整可能引发网络拥堵或导致共识机制冲突。因此,优化区块参数的方案通常适用于对现有区块链性能有短期需求的场景,例如在需要迅速应对市场变化时。

各种可扩展性解决方案在适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选择适合的扩展性解决方案时,决策者应当确保所选方案能够相互补充,为行业提供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扩展路径。

方案对比


不同扩展方案对比(表格来源:Gate Learn研究员Smarci 2024.10.20)

五、优势总结

提升吞吐量

相比传统的顺序处理模式,并行链网络每秒交易处理能力(TPS)高达顺序处理模式的100倍。以Solana SeaLevel为例【6】,该网络在理想条件下可达到超过50,000 TPS的处理能力,虽然实际速度可能会受到网络需求的影响,但已远超传统区块链的性能表现。

随着网络流量的急剧增长,如何实现有效的水平扩展成为必然趋势,而并行化区块链通过引入多线程并行处理技术,使得区块链网络拥有了面对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时的扩展能力,尤其在游戏、供应链等对高频次交易处理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中,并行化设计可以通过分散处理任务,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应对大规模应用的吞吐量需求。


Solana并行处理路径(图源:https://blog.slerf.tools/solana-svm-sealevelxu-ni-ji/

延迟降低

并行处理独立交易显著降低从交易提交到执行的延迟时间,这在实时数据处理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需要快速响应的场景(比如去中心化金融)中,对交易的实时确认不仅优化了用户体验,还能降低因延迟而产生的交易风险及系统负载压力。

以Sui为例,其并行执行模型引入了创新机制,允许某些无需复杂共识的简单交易直接绕过共识机制进行处理,从而大幅缩短了交易确认时间。与传统串行处理模式相比,这种并行化设计为交易执行的实时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成为保证系统稳定性和流畅用户体验的关键。

未来,随着跨链通信协议与新型并行执行技术的不断成熟,区块链网络将实现更高效的运行模式,低延迟与高吞吐量也将成为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资源利用优化

传统区块链在顺序处理交易时,大部分时间只有一个节点在执行操作,其它节点则处于等待状态,容易导致资源闲置,而并行化技术通过让多个验证者和处理器核心同时参与工作,突破了单一节点的处理瓶颈,最大化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

这种对资源利用率的优化不仅有效消除了交易处理过程中的“空闲期”,还显著提升了网络的整体性能,尤其在高负载场景下,使网络能够应对更多的交易请求并减少延迟。

降低交易成本

与传统的顺序处理模式不同,并行执行通过精细的市场管理和优化的资源调度,使跨市场交易执行更加灵活有效,大幅减少了智能合约执行时的计算负载,从而降低Gas费用。这种设计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避免了因单一任务排队而导致的计算资源浪费。

随着网络负载的合理分散,资源得以高效分配,验证者和处理节点无需处理冗余数据,为开发者和用户带来了更加经济的区块链交易环境。


Sei 网络在社媒中对并行执行的阐述 (图源:https://x.com/SeiNetwork/status/1752145373936713955

六、风险分析

安全性风险

分片技术通过将区块链分割成多个独立的分片,使得攻击者可以集中力量攻击某个特定的分片,以获取对该分片的控制权。一旦攻击者成功占领了某个分片,他们就可以操控该分片中的交易和数据,从而对整个网络的安全性构成严重威胁。这种局部的控制权可能导致不当操作、数据篡改,甚至进一步扩大到对其他分片的攻击,进而影响整个区块链的完整性和可信性。

此外,跨分片通信的安全性同样至关重要,如果跨分片通信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可能导致数据丢失、篡改或传输错误等安全问题,使整个系统面临潜在的信任危机。

技术复杂性

跨分片交易需要协调不同分片的状态数据,以确保交易的原子性。此外,为了避免由于延迟或网络问题导致的交易失败,开发者还需考虑如何优化消息传递和状态同步机制。

这一挑战不仅增加了系统的设计难度,还要求在合约逻辑中引入新的处理策略,以应对可能的错误和不一致情况。因此,成功实现跨分片智能合约的执行,不仅依赖于底层区块链的技术能力,还需要在智能合约设计上采取更为复杂的策略,以确保在分片环境中顺利、高效地执行。

互操作性不足

当前的并行链技术面临着标准化不足的问题,各个平台采用的技术和协议各不相同。这种多样性造成了共识机制、数据结构和协议层面上的显著差异,这种多样性虽然推动了创新,但也显著降低了不同区块链之间的互操作性,使得跨链操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互操作性的不足不仅限制了资产在不同区块链间的自由流动,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例如在跨链操作中可能出现的资产丢失等问题。因此,解决并行执行的互操作性风险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创新和标准化,还需要行业内的广泛合作,以建立更加健全的生态系统。

七、未来建议

未来并行化区块链的研究方向,应聚焦于如何优化跨分片通信。

为确保不同分片之间的数据一致性和交易的正确处理,行业应积极探索标准化协议与互操作框架,促进系统间的无缝集成和资源共享,从而增强整个区块链生态的协同效应。此外,安全性同样是分片技术优化中的关键要素,未来的研究需要致力于开发更为健全的安全模型,防范恶意攻击对网络的影响,并结合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等新兴技术,提升链上隐私的安全性、互操作性。

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已有成功的实践案例可供借鉴。例如,Uniswap通过并行处理技术显著提升了响应能力,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优化了跨境支付流程。因此,各行业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并行链应用场景,深入挖掘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价值。为构建一个高效、透明和可持续的科技发展环境奠定坚实基础,推动各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致力于更高效的数字经济未来。



参考

1.https://foresightnews.pro/article/detail/34400
2.https://pages.near.org/papers/nightshade/
3.https://www.sohu.com/a/479352768_121118710
4..https://www.immunebytes.com/blog/what-is-polkadot-a-brief-introduction/
5.https://blackmountainig.com/overview-of-layer-2-scaling-solutions/
6.https://www.sealevel.com/

Author: Smarci
Translator: Sonia
Reviewer(s): Piccolo、KOWEI、Elisa
Translation Reviewer(s): Ashely、Joyce
* The information is not intended to be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financial advice or any other recommendation of any sort offered or endorsed by Gate.io.
* This article may not be reproduced, transmitted or copied without referencing Gate.io. Contravention is an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Act and may be subject to legal action.
Start Now
Sign up and get a
$100
Vou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