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e 廣場「創作者認證激勵計劃」開啓:入駐廣場,瓜分每月 $10,000 創作獎勵!
無論你是廣場內容達人,還是來自其他平台的優質創作者,只要積極創作,就有機會贏取豪華代幣獎池、Gate 精美週邊、流量曝光等超 $10,000+ 豐厚獎勵!
參與資格:
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報名👇
1️⃣ 其他平台已認證創作者
2️⃣ 單一平台粉絲 ≥ 1000(不可多平台疊加)
3️⃣ Gate 廣場內符合粉絲與互動條件的認證創作者
立即填寫表單報名 👉 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7159
✍️ 豐厚創作獎勵等你拿:
🎁 獎勵一:新入駐創作者專屬 $5,000 獎池
成功入駐即可獲認證徽章。
首月發首帖(≥ 50 字或圖文帖)即可得 $50 倉位體驗券(限前100名)。
🎁 獎勵二:專屬創作者月度獎池 $1,500 USDT
每月發 ≥ 30 篇原創優質內容,根據發帖量、活躍天數、互動量、內容質量綜合評分瓜分獎勵。
🎁 獎勵三:連續活躍創作福利
連續 3 個月活躍(每月 ≥ 30 篇內容)可獲 Gate 精美週邊禮包!
🎁 獎勵四:專屬推廣名額
認證創作者每月可優先獲得 1 次官方項目合作推廣機會。
🎁 獎勵五:Gate 廣場四千萬級流量曝光
【推薦關注】資源位、“優質認證創作者榜”展示、每週精選內容推薦及額外精選帖激勵,多重曝光助你輕
過去虧損500萬後,才理解了「交易是反人性的」
交易,實際上是一個反人性的過程。
也就是說,頂級的交易員,他們大多數都掌握了人性在交易中的各種表現。
知道了人性是如何表現的,並逆反這些人性,便是交易員交易成功的基礎。
因此,好的交易員其實沒有什麼祕密,他們只是發現了人性在交易中的弱勢,並且主動的逆反了它們。
在《海龜交易法則》一書中,羅列出了一些對大多數人的交易影響明顯的認知偏差。那麼,這些認知偏差是如何影響我們的交易的呢?
1. 厭惡損失不願意止損
我寧願不盈利,也不願意止損出局。這就是很多人的心理狀態。期貨還好,因爲有槓杆,大波動,人們更容易能夠認清止損的必要性。
但是股/幣市中,不願意止損的人的數量非常龐大,因爲“股票/幣圈在牛市中總是會漲的”這句話,給了他們一個最好的理由。而職業交易者止損都直接而果斷,跟喝水喫飯一樣簡單。
2. 沉沒成本
因爲厭惡損失,衍生出了人們對待“沉沒成本”的態度。沉沒成本指的是已經發生,無法收回的成本。經濟學家薛兆豐曾經指出:沉沒成本不是成本。但是大多數人並不這麼想,他們很難接受這些事實。
比如《海龜交易法則》裏曾經舉過一個例子:一個公司投入了1億美元研發出了一個項目。結果這個項目開發成功以後,他們發現了一個明顯更好的技術。
按照正常的理性的邏輯,這個公司應該放棄之前的項目,轉而研發這個新的項目,應該着眼於未來,不必在意之前已經花掉的成本。但是,這種轉變會讓這家公司覺得自己的1億美元成本白白浪費了。
他們有可能會繼續堅持最初的項目……這就是沉沒成本帶來的糟糕決策,被已經發生,無法收回的成本所影響。
在交易中,這種現象也市場可見。
比如,很多人經常死扛着一支股票,除了厭惡損失的情緒外,或許他還在想,這支股票我如果平掉了,那麼我之前的損失就浪費了。於是,他就死守着想要撈回成本,根本不管不問別的走勢更好的股票。
這個就跟上面說的那個公司是一個道理。因爲之前的成本而放棄了別的更好的機會。這種行爲模式會隨着虧損的增加而被強化,因爲沉沒成本越大,人們越難以放棄。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常聽說有人的股票拿了幾十年的原因。
讓人能夠關掉電腦,卸載軟件的根本原因就是:我既然已經虧了這麼多,如果我止損,那麼這錢不是都打了水漂麼?可實際上呢?實際上,後期行情怎麼走,跟他付出了多少沉沒成本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因此,對於交易員而言,該止損止損,該回吐回吐,不要過分在於那些沉沒成本。
3. 厭惡不確定
《海龜交易法則》把人們更願意落袋為安成爲處置效應。但是我覺得它是由厭惡損失和厭惡不確定而導致的。
當我們的帳戶有浮盈的時候,我們會同時面對利潤的不確定性,和利潤可能損失掉的可能性。
這就導致了我們難以忍受繼續持倉。我們迫切的想把盈利這件事給確定下來。所以,一旦有浮盈,尤其是在浮盈開始波動的時候,是人們最想平倉的時候。
可實際上,交易需要擁抱不確定,需要在有浮盈的時候,嘗試獲取大的趨勢行情。
因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有機會拉大盈虧比,實現整體交易邏輯的正向收益預期。
見好就收的思路,是根本持有不到趨勢行情的。
4. 結果偏好
就是我們更願意相信結果,而非過程。很多人只看自己的交易是否盈利,他們認爲,盈利的交易就是正確的,虧損的交易就是錯誤的。
完全不在意其背後的交易邏輯。實際上,職業交易員更在意的是交易邏輯,邏輯正確,單次交易是虧損的也是對的。邏輯不正確,盈利的單子也是錯的。
比如,死扛。很多人死扛後真的抗回來了。這在結果偏好的認知下,他們會認爲這是正確的,然後就在某一天被一波抗不回來的行情給帶走了。
還有很多人因爲運氣而實現了短期盈利,結果也是強化了他的行爲模式,最後導致了其失敗。人們向來喜歡結果,尤其是在期貨市場這種不確定橫行的領域。
因此,在交易界,吹牛向來是有市場的。因爲賺錢的就是厲害的,誰賺錢誰是高手,這就是大多數人的思維方式。看結果不如看邏輯,因爲在這個不確定、帶槓杆的領域裏,結果非常具有偶然性,而邏輯,才具有真正的穩定性。
5. 近期偏好
更重視近期的數據或經驗。這個很好理解,很多人使用某一套交易方式,只要近期虧損,他立即會說:市場變了或者說,方法失效了。
比如《海龜交易法則》本身,很多人都嘗試過這套交易模式,但是,只要當這套方式開始連續虧損,他們就會說,這個方法知道的人太多了,早就失效了。
可實際上,真正能夠使用這套方法的人,鳳毛麟角,極少部分是因爲真的懂,而大多數人是因爲他們並不理解其中的交易邏輯,他們遵循了自己的近期偏好。
一虧損就開始改變,這其中很大部分是因爲人們的近期偏好,殊不知,任何一套交易方法都無法實現一直盈利,任何的交易方法都有着自己的不利期,長遠的從邏輯上看問題,才是正確的方式。
最近誰賺錢,誰就厲害,誰就是大神。以前幾年收益穩定,近期虧損的老牌高手就是不行了,這就是外行的思維模式。明星常有,而壽星少存,可很多人並不這麼認爲。
6. 潮流效應和羊群效應
比較簡單,就是人們會因爲其他人相信某件事就隨波逐流的相信這件事。
比如,大多數人都相信:《海龜交易法則》早就失效了。爲什麼?因爲他們驗證過嗎?沒有,因爲大家都這麼說。在交易中,洞察力很重要,因爲它能幫助交易者避免上述兩種情況。
7. 錨定效應
心理學名詞,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
這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出場。
爲什麼在走勢下跌,帳戶虧損的時候很多人無動於衷,而行情反彈到成本附近的時候,人們更願意反應過來而逃跑呢?除了厭惡損失,厭惡不確定等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錨定效應。
我們經常聽過幣圈市場上有人用5萬元賺到了上千萬最後又回到了3萬的故事。
她爲什麼不在回撤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落袋為安呢?
我相信有兩個因素。
第一:她之所以能夠實現誇張的收益,靠的就是能夠抗得住回撤。
第二點,就是在回撤過程中,她想,既然我曾經達到過那麼高的收益,現在平倉的話,豈不是白白損失了本屬於我的利潤?
她把之前的高收益位置當成了錨點。
帳戶權益一路下跌,一路被錨定,一路不甘心,
最後,怎麼上去的怎麼回來。
這個問題在交易中非常常見,解決方式也很簡單,設置合理的出場,忍受一定程度的回撤,並且明白回撤是趨勢交易的必然代價即可。
不承擔回撤,如何獲取趨勢中正確的方向?
以上現象都是人性的典型表現。好的交易員並沒有什麼神奇的祕密,他們只是洞察到了這些現象,逆反它們,做到了大多數人不願意或者說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