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研究 | 解码中国内地特色RWA:实践特征、风险剖析与优化路径

robot
摘要生成中

如果你去年还在感慨RWA只是海外金融机构玩的高端游戏,那今年你很可能已经在文交所、农场,甚至白酒厂里听到“RWA”这三个字了。 中国内地的RWA项目早已不再追逐传统的美国国债或商业地产,而是另辟蹊径,走起了“本地生活”路线。想想看:马陆葡萄、机场贵宾厅、白酒提货权……听上去不再冰冷,而是带着几分探索者的浪漫和接地气的实用。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聊聊这群“轻而美”的内地RWA,到底是如何在区块链与实体经济之间跳起这一支新舞步,又藏着哪些看不见的风险? 中国内地RWA的现状与创新实践

  1. 资产类型:消费权益与产业融合的“轻量化”尝试 在内地,RWA不再拘泥于高频交易的传统金融资产,而是瞄准那些更贴近生活的消费场景。你可能会看到机场贵宾厅服务被制成通证,用户手里的不再是抽象的数字货币,而是真正能兑换出一杯咖啡、一个候机位的实际权益。举个例子,马陆葡萄RWA项目其实挺有意思——它把葡萄提货权做成通证,投资人买的不是债券或股权,而是对“今年农户能不能种出好葡萄”的期待。这种模式既把传统农业和区块链技术紧密结合,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如果当年天气不好、产量下滑,通证背后的价值到底怎么算?这就给人一种“创新背后难免有模糊地带”的感觉。
  2. 技术路径:半封闭生态下的联盟链试探 内地的RWA项目大都选择用私有链或联盟链,而且交易平台往往局限在文交所或者数交所内打转。这样做有个好处:数据掌握在自己手中,监管部门也更容易介入;但另一方面,失去了全球公链的那种自由互联和流通性。拿“酒域灵境”来说,它依托边界智能的联盟链发行了“酒证”,交易严格限定在特定平台进行。这就好比是一家精致的小酒馆,虽然味道不错,却难以与星级酒店的国际品牌竞争。
  3. 合规框架:监管的“灰色地带”与技术套利 目前内地对RWA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法规或监管政策,很多项目只能打“权益凭证”的漂亮旗号,试图躲避被认定为证券的风险。可是,大家都知道,“监管不是傻子”,就算你表面说“不承诺收益”,只要用户心里想着“会涨”,那就可能走到“擦边球”甚至“变相吸存”的边缘。很多项目方也曾自信地说“我们这不是证券,用户只能在平台内操作,没办法交易”,但现实情况是,用户总会在场外偷偷找人对冲风险,这样一来,监管部门拿到的线索可就绝不会轻易放过了。 中国内地特色RWA合规风险全解析 内地的RWA项目正如一盘热炒,味道不错但火候控制不好就容易出事。
  4. 资产确权——“灰色地带”的隐忧 拿艺术品RWA来说,有的项目方会拿“数字化鉴定证书”来标榜自己的权属证明,但问题来了:证书背后的数据如果造假或鉴定失误,区块链可是无法回滚的。这就像你去超市买了瓶“真·山寨”可乐,标签上写得再漂亮也掩盖不了实际口味的劣质。
  5. 证券属性——玩“擦边球”真能安全? 很多项目的操作手法就是: “我们这只是权益凭证,绝不算证券!”但你只要给用户“会涨”的预期,即便明明说不让交易,用户也会在场外自娱自乐。监管部门怎么看?直接拿“变相吸存”来套。正如我常说,表面规避不代表没风险,监管眼睛是雪亮的!
  6. 数据跨境与隐私保护——“双重夹击”的现实难题 部分RWA项目涉及境外投资者,个人信息和交易记录跨境传输需严格按《个人信息保护法》执行。可现实中,不少项目缺少合规的数据通道,甚至有不少联盟链因节点权限不当,导致用户数据走漏。想象一下,在你以为数据都安全存放的时候,背后却暗藏着隐私泄露的隐患,这可真是双重打击。 与境外成熟项目对比:创新与差距并存
  7. 资产选择逻辑:金融化深度与创新并存 境外RWA项目多以"硬资产"为主,如国债、房地产、供应链应收账款等,其价值锚定清晰、现金流稳定。例如,美国的Ondo Finance通过国债代币化实现稳定收益,香港的充电桩RWA则依托实体设备数据提升透明度。相比之下,内地项目偏向消费权益和农产品等"软资产",金融化深度不足,但其在小额融资、普惠金融(如支持农户融资)中的社会价值值得肯定。
  8. 技术标准化与数据可信性 香港金管局通过Ensemble项目沙盒推动数字资产合规发展,强调数据可信性和透明度,底层数据多通过IoT设备实时上链。而内地的很多数据还主要靠人工录入,难免让人担心数据被篡改的风险。
  9. 市场成熟度与监管协作 香港已形成"监管沙盒-行业标准-司法协作"三位一体的合规框架。例如,蚂蚁数科与朗新科技合作的充电桩RWA项目,通过香港SPV结构实现内地资产与境外资金的合规对接。而内地项目受限于外汇管制和监管沟通不畅,市场成熟度仍需提升。 优化路径:如何走出一条“合规自律”的RWA之路? 要让内地的RWA项目真正跑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就必须在监管、技术和市场生态上打通关节。
  10. 建立“分类监管”框架 对于那种只是兑换服务、类似会员制的RWA项目,比如机场贵宾厅或者葡萄提货权,完全可以走“消费品监管”这条路——把服务范围和责任界限写清楚。反之,对于收益权明显的RWA,就要参照证券标准,走“证券化沙盒”,确保信息披露、KYC和AML全到位。这样一来,你不怕监管,监管也不会无端找茬。
  11. 推动技术标准与司法存证结合 强制要求实体资产上链项目采用“IoT+区块链”的双通道验证,让数据先经过司法鉴定机构存证再上链,确保每一笔数据都有据可查。同时,支持地方法院探索“链上证据”采信规则,降低用户维权门槛。
  12. 探索“境内资产-离岸融资”的合规路径 借鉴香港朗新科技的模式,通过香港SPV发行RWA通证,利用监管沙盒引入外资,与外汇管理局合作试点“RWA跨境融资白名单”,简化资金汇回审批流程。如此既能拓宽融资渠道,又能确保流程合规,不至于重蹈P2P的覆辙。 曼昆律师总结 内地RWA这条路怎么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从目前看到的项目来看,“不金融、不证券、只服务”并非万灵药。如果你只是为了合规而“装傻”,终究难逃监管的重拳;真正想跑出来的项目,最终还得清楚一点:你是为了长远发展而自律,还是为了短期融资而博弈?今天可能是葡萄和白酒,但明天如果变成“RWA版P2P”,整个行业又得从头来过。 综上所述,内地RWA项目在“轻资产化”和“本土化”探索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实践价值,但在资产确权、技术标准、监管协作等方面仍有不少短板。只有通过“技术标准化+监管沙盒+跨境协作”的三重突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真正实现用区块链赋能实体经济的理想。

/ END. 本文作者:邵嘉碘、刘红林

查看原文
本页面内容仅供参考,非招揽或要约,也不提供投资、税务或法律咨询。详见声明了解更多风险披露。
  • 赞赏
  • 评论
  • 分享
评论
0/400
暂无评论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io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ไทย
  •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