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to崛起:從AMA到InfoFi 加密推特KOL生態的演變

解析Kaito:推特InfoFi的新"標準"?

翻閱加密貨幣的發展歷程,每一頁似乎都在訴說着"快速致富"的故事。然而,仔細審視這段歷史,我們會發現,真正的主角其實是那些被稱爲"韭菜"的普通投資者。

在加密貨幣圈內,Crypto Twitter (CT)已成爲一個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作爲一名關注技術和數據的觀察者,我發現CT上的"口頭炒作"已經成爲中文加密推特的一大特色。在這個背景下,Kaito項目的出現尤爲引人注目,它將KOL的營銷策略與"薅羊毛"的概念進行了標準化整合。

Kaito成功地在項目方和KOL之間搭建了一座溝通的橋梁,這種模式reminiscent了傳統互聯網產品如美團和拼多多。值得一提的是,Kaito在StepN之後,成爲又一個發行代幣後仍能維持運營的項目。

Kaito並非完全原創的概念產品。從媒體年框到推動KOL競爭,Kaito實際上是過去十年中文信息流發展的集大成者。

羣聊時代:2018-2021

當前備受關注的加密ETF、穩定幣和DeFi對於早期的礦工們可能還很陌生。那時的加密貨幣世界更爲純粹,以比特幣和挖礦爲核心,盡管缺乏多樣性,但大家堅信比特幣終將升值。

專業內容生產,即以UGC爲主的KOL,有一個明確的起點。普遍認爲,這個起點應該定在2018年的3點鍾社群。從那時起,微信羣和AMA成爲持續數年的主要營銷方式,創始人與潛在的"社區成員"進行直接交流。

知名投資人的加入,標志着這場小衆輿論盛宴獲得了大衆認可。如同多年後購買BAYC的某位知名投資人一樣。

用加密貨幣圈內常用的術語來說,AMA是信息資產的發行方式,微信羣是發射臺,3點鍾社群則相當於當時的某交易平台,構成了2017年後比特幣第一個真正牛市的核心記憶。

雖然當時已經出現了初代KOL,但"千媒大戰"仍以媒體形式爲主。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市場對KOL的分銷能力認可度不高;二是當時正處於微信公衆號引發的自媒體行業創業高峯期末尾。

換言之,市場更認可傳統媒體人+媒體品牌的組合。多家加密貨幣媒體紛紛成立或獲得融資,其中某些媒體表現尤爲出色。

2017年5月19日之前的這段時期,被認爲是加密貨幣發展的黃金時代,值得永遠懷念。

Twitterscan的短暫輝煌:2022

2021年5月19日,一紙禁令導致了加密貨幣行業的大遷移。不僅是實體上的遷移,精神上,加密社區也從微博轉向了推特,這徹底改變了中文媒體的信息優勢。

在此之前,中文媒體在全球最大的算力市場和消費市場中佔據主導地位,甚至可以說是"甲方"。但5月19日之後,情況急轉直下。加密貨幣在海外逐漸主流化,從風投到上幣,硅谷和華爾街逐漸控制了每個環節,中文媒體不得不學會放低姿態與海外項目方打交道。

隨着某些優質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的消失,中文推特上的加密貨幣用戶陷入了茫然。

KOL風潮才真正起步,技術導向和投研導向的KOL率先取得成果。當時,行業領袖們才是內容輸出的主力,以某些資深分析師爲代表的深度研究成爲主流。

以KOL爲職業的KOL們剛剛起步,但從2022年開始,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

  1. 某些重大事件的發生,導致市場陷入絕對低谷,再好的項目分析也難以自圓其說。

  2. 技術敘事逐步崩塌,高額融資與實際交付結果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盡管這一點在2024年才真正爆發。

投研和技術的雙向崩潰,爲職業KOL們帶來了高光時刻,其中Twitterscan就是一個代表。2022年9月,Twitterscan完成456萬美元融資,某知名投資機構的參與爲其帶來了廣泛認可。

Twitterscan的產品思路並不復雜,通過整理推特上的加密用戶和內容,幫助用戶發現行情。然而,Twitterscan面臨一個致命問題:如何完成商業閉環?

參考其他信息流產品的變現方式,主要是通過付費API和分級用戶來獲取利潤。顯然,Twitterscan難以說服用戶爲公開信息二次付費。

某些後來的項目從Twitterscan中吸取了教訓——必須商業化,必須引入代幣經濟學。

解構Kaito:推特InfoFi的"標準件"?

Friend Tech:2023年的籌碼創業

2023年的Friend.Tech離我們並不遙遠,它是對KOL變現能力的首次壓力測試。

Friend.Tech團隊完全轉向了與Twitterscan信息流展示相反的方向。該項目鼓勵KOL交易自己的"影響力"——Key,甚至相互制造虛假影響力。這並不奇怪,FOMO情緒是交易量的催化劑。

Friend.Tech也是某交易平台推出新公鏈後的第一個爆款應用,也是我印象中匿名開發者成功的最後一個大型應用。根據數據分析平台的數據,Friend.Tech日活用戶能超過10萬人。

雖然地址不能等同於人數,但我認爲這個數據比較可信。某些項目雖然英文推特排名高,但影響力顯然不如Friend.Tech。全球加密貨幣用戶,湊一塊差不多能有10萬活躍用戶。

從8月10日到9月1日,Friend.Tech的日收入從最高1165枚加密貨幣跌到寥寥無幾。之後雖幾經復蘇,甚至獲得某知名投資機構的投資,2024年發幣,但都不過是重復其他項目的老套路。

Friend.Tech幫我們證明:

  1. 內容本身不值錢,內容作爲交易標的,只能作爲信息流和資金流的中介,無法直接承擔交易的直接衝擊。

  2. SocialFi失敗一次又一次:從某些早期項目到最新的嘗試,加密貨幣圈目前似乎只有"資產發行"這一種可效仿模式。

Twitterscan表明單純做信息流沒有前途,Friend.Tech告訴我們做資金流能撐兩到三周。但是,它們還探索出更多的信息:

  1. 加密推特信息非常值錢,但要講究方式方法,最好分離信息流和資金流。

  2. 後續創業轉向KOL是必然之路,KOL處於交易所、項目方和散戶的中間地帶。

解構Kaito:推特InfoFi的"標準件"?

Kaito:2024-2025年的戰略轉型

有個誤區,Kaito最初與KOL生意並無太大關聯。

Kaito是ChatGPT震撼世界後,加密貨幣圈FOMO AI的直接產物。2023年2月GPT橫空出世,生成式AI隱隱然有包打一切的跡象。而加密貨幣在經歷2022年的內傷和元宇宙的失敗後,迫切地想要AI賦能。

Kaito最初的業務模式是AI搜索,只不過更聚焦於加密貨幣內容。類似的還有其他一些產品,只不過,Kaito似乎察覺到情況不太對。

  1. 傳統的區塊鏈瀏覽器工具,研發成本高,盈利能力差,而且競爭激烈。

  2. 信息分析工具並不好用,尤其是在發現信息的能力方面,推特並沒有解決問題。

在Kaito初期研發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長期內測,可以說是一碼難求。判斷Kaito何時轉向KOL排名已無意義,因爲某些項目成功地促使KOL主動內卷。

Kaito是靠產品力,而不是時間早晚促成KOL採用的。在某些項目之前,加密KOL經過2022年以來的專業化和商品化,已經被機器人和垃圾信息包圍許久,Kaito第一次給了"真人KOL"出頭機會。

大膽地說,我不相信Kaito完全靠算法完成KOL排名和積分計算,人工的成分可能比AI努力更管用。畢竟,加密推特KOL並不多,按二八定律,1000-10000的統計量還在人力可及的範圍內。

於是,Kaito完成以下三步走:

  1. 分隔信息流和資金流,KOL只管提高自己的排名,某些指標自然會有,機器人隊伍和刷粉帳號會被排除,項目方營銷看這些指標識別KOL就好。

  2. 某些指標非代幣,更像市場公允榜單,大家會刷,但主要是KOL在刷,情緒和熱度可控,但是KOL會調動項目方和交易所的注意力,完成最驚險的一躍:信息流導向資金流。

  3. Kaito終結了中介機構的輝煌,Kaito有實際業務,這也是其在發幣後還能維持商業模式的根本,Kaito自己就是市場最大、最標準化的中介機構。

然而!某些事件證明,信息流平台在空投、質押、上所之外,希望探索更多代幣化的嘗試仍然艱難。某些項目可以持續拆分小盤,但信息流平台仍然受限嚴重。

至於InfoFi、Kaito Connect、Kaito Pro等產業或業務線,它們並未創造出某些指標之外的新邊疆,對此不再過多介紹。

總之,Kaito成功促成KOL內卷,佔據了市場不可或缺的一環。即使某些大型交易平台來搶,效果也不一定好。還是那句話,市場公允價值難以衡量,某交易平台的Feeds也沒有搶過加密推特,這就是明證。

解構Kaito:推特InfoFi的"標準件"?

結語

Kaito的下一步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能夠彌合信息流和資金流的產品,基於信息流直接產生交易。

但實際上很復雜,因爲加密用戶並不認可信息流的價值,流動性只會是流動性的路徑。

解構Kaito:推特InfoFi的"標準件"?

查看原文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讚賞
  • 4
  • 分享
留言
0/400
NotGonnaMakeItvip
· 4小時前
智商税收割新玩法?
回復0
GateUser-beba108dvip
· 4小時前
谁不是韭菜韭菜的过来的
回復0
MechanicalMartelvip
· 4小時前
无脑跟风的韭菜无处不在
回復0
周一梭哈周五哭vip
· 5小時前
还在说套韭菜呢?咱早就进化成镰刀了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