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 xStocks 交易開啓啦,現貨、合約、Alpha齊上線!
📝 在Gate廣場發帖,曬出你的交易體驗或精彩截圖,瓜分$1,000大獎池!
🎁 廣場優質創作者5名,每人獨享$100合約體驗券!
🎉 帖文同步分享到X(推特),瀏覽量前十再得$50獎勵!
參與方式:
1️⃣ 關注 @Gate廣場_Official
2️⃣ 帶 #Gate xStocks 交易体验# ,原創發帖(不少於20字,僅用活動標籤)
3️⃣ 若分享到推特,請將連結提交表單:https://www.gate.com/questionnaire/6854
注:表單可多次提交,發布更多帖文可提升獲獎機會!
📅 7月3日16:00—7月9日24:00(UTC+8)
詳情: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5926
每一條體驗,都有機會贏取大獎!快在Gate廣場show出你的操作吧!
特朗普模因幣引爆代幣化熱潮 香港金融創新面臨新機遇與挑戰
特朗普模因幣引發加密市場關注,代幣化浪潮席卷全球金融
近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宣布發行個人模因幣$Trump,再次將全球投資者的目光吸引到加密貨幣市場。如果特朗普重返白宮,可能會開啓美國加密監管的新時代,推動更多機構投身加密創新浪潮。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一舉動向其他國家傳遞了一個信號:美國已經準備好引領這個行業,其他國家如果不跟上可能會落後。
代幣化:資產管理的新革命
代幣化正從概念逐步走向落地,被專業機構稱爲"資產管理的第三次革命"。預計未來五年,代幣化市場將實現爆炸式增長。有研究機構預測,到2025年,非穩定幣類代幣化資產規模將突破300億美元。
作爲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香港也正積極擁抱RWA(真實世界資產)代幣化浪潮。2024年香港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出推動RWA代幣化及數字貨幣生態建設,香港金融管理局也推出了"數字債券資助計劃",以鼓勵資本市場採用代幣化技術。這些舉措表明香港希望通過代幣化重塑其金融競爭力,並在未來競爭中佔據主動地位。
然而,目前推動全球代幣化創新的主要力量仍來自美國。以華爾街爲代表的美國傳統金融機構,在推動傳統資金通過比特幣現貨ETF流向區塊鏈的同時,也正借助代幣化技術加速傳統金融資產與業務上鏈。多家頂級金融機構正掀起第一波代幣化浪潮,並將影響力輻射全球。其中,一家大型資產管理公司推出的美債代幣化基金規模已超6.3億美元,另一家金融巨頭則通過其專門平台引領美國國債和貨幣基金等傳統資產代幣化。
相比之下,香港在代幣化領域尚未出現具備全球影響力的機構或項目。盡管香港在代幣化政策推動方面表現積極,但與美國由頭部金融機構主導創新的模式相比,香港傳統金融機構的參與度相對較低,對Web3行業仍保持謹慎態度,更多處於"觀望"狀態。這使得香港盡管擁有豐富的金融資源,但在代幣化創新中的潛力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提高傳統機構參與度,加速代幣化發展
香港傳統機構對代幣化的保守態度主要源於合規要求。合規雖然必要,但不應成爲創新的障礙。代幣化的核心不僅在於技術實現,更在於機構參與。傳統機構的參與度將很大程度決定代幣化市場的早期繁榮度。
爲了推動代幣化市場更快發展,香港可以考慮通過更開放的代幣化沙盒機制,吸引更多傳統機構參與,開展具有創新性和市場潛力的前沿實踐。同時,可以將穩定幣、分布式帳本技術等相關探索共同納入沙盒進行聯合試點,並鼓勵更多機構根據自身優勢自由探索代幣化應用。無論是代幣化基金、股票,還是其他資產,只要有意願和能力都可以在沙盒中進行小範圍試點,並在探索中總結經驗,逐步增強機構在代幣化領域的創新意願與能力。
聚焦標準化金融資產,擴大RWA市場規模
在代幣化資產層面,香港需要進一步明確發展重心。全球代幣化探索主要集中在標準化金融資產,而香港雖然在基金和債券代幣化方面有所探索,但目前最受關注的卻是新能源、農產品等非金融資產的代幣化。這些探索雖有助於代幣化生態長期發展,但短期難以建立市場優勢。
研究表明,不同資產的代幣化進程將存在明顯時間差:債券、基金等具有穩定回報且規模可觀的標準化金融資產是現階段最適合代幣化的資產類別。這些標準化資產的代幣化經驗,也將爲後續規模較小、效益不明顯或技術挑戰更嚴峻的資產類別代幣化奠定基礎。
因此,香港短期內應聚焦最適合代幣化的標準化金融資產,並充分發揮其作爲國際金融、貿易與航運中心所擁有的地理與制度優勢,重點關注貿易與跨境相關場景中的代幣化應用,快速擴大香港的RWA代幣化市場規模。
技術選擇與未來展望
雖然技術不是決定代幣化成敗的關鍵,但開放的技術體系更有助於代幣化創新。部分海外機構因監管選擇私有鏈,但更多金融與科技巨頭正在擁抱公鏈。公鏈在全球流動性和開放性方面顯著優於其他技術體系,已成爲大多數代幣化債券和基金的首選平台。
在安全性方面,得益於數據開放性和鏈上分析技術的發展,公鏈上的資產追蹤和審查正變得更加容易。考慮到代幣化資產大多在鏈下托管,真正的風險實際上更多集中在鏈下,鏈上則主要確保業務合規性。因此,在合規的前提下,香港應更積極地探索公鏈上的代幣化應用與創新,逐步將其作爲代幣化創新的重點方向。
RWA代幣化作爲兩種不同金融體系的融合產物,理想狀態是既要讓現實資產加速向鏈上遷移,又不能讓其價值僅限於鏈上,最終還是要服務和反饋現實。面對全球金融機構在代幣化領域的積極行動,香港的時間窗口並不多。如果香港能借助制度與市場優勢加速擁抱創新,在給予傳統機構更多創新空間的同時探索與監管合規的平衡,同時依靠內地所能提供的龐大資產支持,香港必將在代幣化領域擁有絕對優勢,未來前景廣闊。有研究機構測算,香港潛在代幣化的資產規模已高達36萬億港元。
業界期待香港能在2025年在RWA領域實現快速增長,展現出代幣化市場的"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