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liquid 與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平臺 Layer1 的研究

新手3/17/2025, 7:26:33 AM
Hyperliquid 採用 HyperBFT 共識機制,支持鏈上中央限價訂單簿系統,TPS 高達 100,000,交易體驗足以媲美中心化交易所。文章詳解其技術架構、HyperEVM 擴展性,並與 dYdX 進行比較,探索其成功關鍵與未來發展方向。

Hyperliquid 簡介

Hyperliquid 是一個基於 HyperBFT 共識機制的 Layer 1,旨在建構高性能的鏈上金融系統。其主要產品為去中心化的衍生品交易所,採用中央限價訂單簿系統 (Central Limit Order Book, 簡稱 CLOB),掛單、撮合、清算等交易步驟皆於鏈上進行,確保交易紀錄公開透明,且每秒能夠處理 100,000 筆訂單,區塊確認時間不足一秒,交易體驗足以媲美中心化交易所。

在流動性方面,Hyperliquid 引入 Hyperliquidity Provider (簡稱 HLP),採用主動做市的策略作為交易的對手方,允許一般用戶將資金投入 HLP 中參與做市並從中獲利。此外,Hyperliquid 也同樣以 CLOB 的系統提供現貨交易的服務,除了上架 Hyperliquid 的原生代幣外,其他項目則可以透過荷蘭式拍賣的方式競爭上架代幣的名額。

高性能、低延遲和透明的鏈上紀錄,使 Hyperliquid 能夠讓交易者執行更多元的量化交易策略,同時保有 Web3 本身的去中心化優勢。目前,Hyperliquid 的交易量已佔所有去中心化衍生平臺 70% 以上,團隊亦在積極開發 HyperEVM,旨在整合更多 EVM 生態的 DeFi 協議,擴大 Hyperliquid 的生態版圖。


(圖 1、各個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平臺的交易量佔比,來源:Artemis

團隊與融資背景

Hyperliquid 由同為哈佛大學校友 Jeff 和 iliensinc 創立,成員來自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並擁有在 Airtable、Citadel、Hudson River Trading 和 Nuro 等知名公司的工作經歷,在量化交易、區塊鏈技術和用戶體驗設計上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團隊在 2020 年開始經營加密貨幣的做市業務,隨後於 2022 年夏天將業務範圍擴展到 DeFi 領域,併為了改善多數 DeFi 項目市場設計不佳、技術缺陷和用戶體驗欠佳等問題,開始打造一個性能卓越、能夠真正滿滿足用戶需求的 Layer 1。值得注意的是,Hyperliquid 並沒有進行融資,運作資金皆由團隊自籌,這避免了外部資本對 Hyperliquid 的影響,使團隊能夠專注於構建真正服務於用戶需求的平臺。

Hyperliquid 的技術特色

Hyperliquid 除了是一條性能卓越的公鏈外,亦是一個表現出色的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平臺,兩者的相輔相成導致了 Hyperliquid 的成功。因此,本章節會將 Hyperliquid 拆成底層的 Layer 1 和衍生品交易所兩部分,各自探討 Hyperliquid 在兩者的設計特色上有哪些突出之處。

第 1 層

作為一條公鏈,共識演算法往往決定了其性能上限,而性能的高低也是 DeFi 協議最重要的一環。 Hyperliquid 受 HotStuff 共識啟發,採用自行研發的 HyperBFT,專門針對端到端的延遲進行了優化,對於地理位置相近的客戶端,從下單到接收確認的中位數延遲僅為 0.2 秒,99% 百分位延遲為 0.9 秒,這種低延遲性能使 Hyperliquid 能夠支持高頻交易和複雜的金融操作。

雖然官方文檔並未詳細公佈 HyperBFT 的技術細節,但可以從 HotStuff 一窺 HyperBFT 的運作方式。

HotStuff 是其中一種*拜占庭容錯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簡稱 BFT) 共識協議的變體,在原來 BFT 的基礎上做了兩個重要的優化:

(*拜占庭容錯共識協議:一種常見的區塊鏈共識算法,可以避免網路因部分節點故障或惡意行為導致網路癱瘓,通常只需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節點正常運行便能維持網路的運作,確保系統對於惡意節點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

  • 降低通信複雜度
    傳統的 BFT 算法會隨著節點數量的增加,使節點之間的通信複雜度呈指數級的增長。而 HotStuff 演算法可以有效地簡化通信複雜度,並將多個簽名聚合為單一簽名,大幅減少通信開銷和存儲需求,減輕網路負載,進而提升網路的可擴展性。
  • 流水線設計
    在節點進行區塊提案時,會分成準備 (prepare)、預提交 (pre-commit) 和提交 (commit) 三個階段,網路可以同時處理處於不同階段的多個區塊,新的提案無需等待前一個結束所有階段便會開始進行處理,減少節點的等待和閒置時間,使其一直保持在工作狀態,大大提升網路的運作效率,使其更快速、更流暢,並生成更多的區塊。

得益於以上兩點的改良,HotStuff 演算法可以大幅提升公鏈的性能、吞吐量和可擴展性,使其特別適用於需要快速確定性的應用場景,也被多個知名的公鏈如 Meta 曾經的 Web3 項目 Libra 和之後分化出來的 Aptos 所採用。因此,HyperBFT 作為 HotSfuff 衍生而出的共識算法,自然繼承了其優勢,將 Hyperliquid 塑造成一條高性能的公鏈,在過去的三個月中 (2024/11/17~2025/02/17) 處理了超過 330 億筆交易,平均 TPS 高達 4180。


(圖 2、Hyperliquid 的交易總數,來源:Hyper Stats

目前,網路的驗證節點數量僅有 25 個,且最大的前五個節點皆由 Hyper Foundation 所運營,質押量佔了將近整體網路的 80%。


(圖 3、Hyperliquid 的驗證者,來源:Hyperliquid)

超級EVM

早在去年 5 月,Hyperliquid 便宣佈將會開發 HyperEVM 以兼容以太坊的智能合約,而在今年稍早的 2 月 18 日也宣佈 HyperEVM 正式上線。

根據官方文檔所述,HyperEVM 並不是一條獨立的鏈,而是建構於 Hyperliquid Layer 1 之上,同樣受到 HyperBFT 的共識保護,使其能夠與 Layer 1 的原生組件如現貨和永續合約訂單簿進行交互,並進行資產上的流通。

其概念如圖 5 所繪,Hyperliquid DEX 是基於 Rust 虛擬機運行,提供現貨和合約交易的服務; HyperEVM 則是平行於 Rust 虛擬機,能夠運行與以太坊相容的智能合約,具有以下特點:

  • 無需許可 (Permissionless)
    Rust VM 並沒有完全對外開放,因此目前除了 Hyperliquid DEX 外並沒有其他 Dapp,發行代幣亦需要透過荷蘭式拍賣來獲得鑄造權。 HyperEVM 則不同於 RustVM,採用開放式架構,開發者可以自由地在 HyperEVM 上創建應用程序、發行代幣(包括同質化和非同質化代幣),無需事先獲得官方許可,有利於生態系統的創新和擴展。


(圖 4、HyperEVM 的框架示意圖,來源:ASXN

  • 互操作性 (Interoperability)
    Hyperliquid 上基於 HIP-1 創建的原生代幣可以在 Rust VM 和 HyperEVM 之間互相流通,同時 HyperEVM 可以使用 Rust VM 的預言機。然而,HyperEVM 上的資產並無法完全和 Rust VM 互通,除非已經透過荷蘭式拍賣在 Rust VM 取得鑄幣權,因此在互操作性上仍受到部分的侷限。
  • 汽油費
    當前在 RustVM 上運行的合約和現貨交易,使用者是不需要支付 Gas Fee 的,但在 HyperEVM 上,則需使用 $HYPE 作為 Gas Fee。

目前,根據 Hypurr 的統計,HyperEVM 上已經部署超過 140 個協議。


(圖 5、HyperEVM 的生態項目,來源:Hypurr

超流動DEX

合約交易

和一般 DEX 採用的 AMM 不同,Hyperliquid 和 CEX 一樣採用中央限價訂單簿 (CLOB) 系統,掛單、成交、清算等交易行為都會記錄於區塊上。 CLOB 雖然可以讓交易者執行更為精細的操作,但由於步驟繁瑣,若每一步都需要上鍊的話,往往會造成網路堵塞。然而,如前所述,HyperBFT 共識算法大幅提升了 Hyperliquid 的性能,因此可以承載 CLOB 所帶來的交易數量。

而在流動性的部分,Hyperliquid 推出了 Hyperliquidity Prorvider (HLP) 金庫充當做市商,在訂單簿系統中提供流動性以及執行清算以累積平臺費用。 HLP 所持有的交易部位、掛單、交易歷史、收益等資訊皆是公開透明的 (圖 6),用戶可以在 HLP 中存入資金參與做市,並按金額的大小獲得相對應比例的收益;或是用戶也可以參與或創建其他的金庫 (圖 7),透過不同的做市策略來獲得更多利潤。


(圖 6、HLP 的詳細資訊,來源:Hyperliquuid


(圖 7、Hyperliquid 的金庫,來源:Hyperliquuid

現貨交易

雖然合約交易是 Hyperliquid 的主要業務,但 Hyperliquid 亦提供現貨交易的服務,使其有別於其他衍生品交易平臺,且和合約交易一樣採用 CLOB 系統。而 HIP-1 是 Hyperliquid 的原生代幣標準,若想要在 Hyperliquid 上架代幣,就必須透過公開荷蘭式拍賣的方式來獲得 HIP-1 的部署權,實際執行過程如下:

拍賣每 31 小時一輪,所有人都可以參與拍賣,初始競拍價格為上次拍賣成交價的兩倍,然後會線性遞減至 10,000 USDC,第一個出價的人即會獲得一個代幣的部署權,圖 8 為截至 2 月 20 日為止每個代幣的拍賣價格。


(圖 8、Hyperliquid 的現貨代幣的拍賣價格,來源:ASXN Data

此外,對於一些現貨流動性較為不足的幣種,Hyperliquid 推出 HIP-2 來提供初始的流動性支持。 HIP-2 類似於許多 DEX 採用的 CLMM 機制,可以在指定價格區間內提供流動性,但和 CLMM 不同的是,HIP 使用的是訂單簿系統,提供流動性的掛單將隨著區塊更新每 3 秒自動調整一次,並保持每個級別的掛單區間為 0.3%。 HIP-2 共有五個參數:

  • 代幣名稱 (spot)
  • 提供掛單的起始價格 (starPx)
  • 訂單數量 (nOrders),預設為賣單
  • 每個訂單的大小 (orderSz)
  • 種子級別 (nSeededLevels),會將最靠近起始價格 (starPx) 的部分賣單換成買單。舉例而言,若訂單數量設置為 10、種子級別為 2,則靠近起始價格的 2 筆掛單會轉為買單,剩下 8 筆則為賣單,更具體的細節將會在下面的例子中做闡述。

假設現在有一個代幣 $TEST,starPx = 1 (USDC)、nOrders = 5、orderSz = 2 、nSeededLevels = 2,由於每筆相鄰訂單的價格差距固定為 3%,因此 HIP-2 提供的初始掛單分佈如下:

  • 買單:1、1.003 (由於 nSeededLevels = 2,因此最靠近初始價格的兩筆掛單為買單)
  • 賣單:1.006、1.009、1.012

在此情況下,$TEST 剛上線時的市場價格為 1.0045。當 TEST 開始進行交易後,HIP-2 提供的訂單會被其他交易者消耗,每過 3 秒,HIP-2 就會根據訂單和資金的狀況,在相同價格位置上補充新的買/賣單以持續提供足夠的流動性。

值得注意的是,種子級別 (nSeededLevels) 的設置對於代幣的流動性來說至關重要。在上述的例子中種子級別設定為 2,因此即便 $TEST 在上線時便面臨拋壓,HIP-2 依然能夠在 1 和 1.003 中提供相對應的買單,避免價格快速崩跌。但買單所需的 USDC 需要由代幣的部署者來提供,並會永久鎖倉於 HIP-2。相對地,若部署者並沒有根據代幣的分發情況設定適當的種子級別,代幣的價格有可能會跌到 HIP-2 所能提供的流動性範圍之下。此外,HIP-2 只是提供最基礎的流動性,其他市場參與者亦可以在系統中進行掛單,兩者並不衝突。

Hyperliquid 和 dYdX 的比較分析

Hyperliquid 和 dYdX 同為基於 Layer 1 建構的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所,也都佔有一定的市場定額。因此,接下來將分別從 Layer 1 底層的運作架構和衍生品交易兩部分比較 Hyperliquid 和 dYdX 之間的異同。

運作架構

Hyperliquid 之所以可以將鏈上 CLOB 系統付諸實現,得益於 HyperBFT 共識算法帶來的高性能,使網路可以處理大量的交易請求。而同為衍生品 Layer 1 的 dYdX,則是基於 Cosmos SDK 框架所建構,採用 CometBFT 演算法,和基於 HotStuff 開發的 HyperBFT 相比,CometBFT 的通信複雜度較高,且工作流程並非採用流水線設計,因此在吞吐量和生成區快的速度上會略遜一籌。

雖然在共識算法的優化上並不如 Hyperliquid 來得出色,但 dYdX 透過「鏈下撮合,鏈上執行」的方式來提升網路的性能。具體來說,每個 dYdX 的驗證節點都會各自將訂單簿儲存於鏈下的本地的記憶體中,當用戶下訂單時,會由其中一個驗證捷點將資訊廣播至其他節點,並在他們的記憶體中更新訂單簿,只有當訂單撮合成功時,該交易才會被包含在區塊中做驗證和結算。也就是說,用戶在 dYdX 提交和取消訂單時是不需支付 Gas Fee 的。而一筆訂單的實際過程如下:

  1. 用戶透過網站或其他前端入口下單。
  2. 訂單被傳送至某個驗證捷點,再廣播至其他節點,各自更新本地的訂單簿內容。
  3. 匹配訂單,並將訂單加入提議的新區塊中。
  4. 新區塊進入共識過程,若三分之二以上的節點投票並確認該區塊,則區塊被保存至所有驗證者的鏈上數據庫中;反之則拒絕該區塊,重新提議新區塊。
  5. 新區塊確認被記錄後,資料將會由節點流向索引者,索引者更新前端入口的數據。


(圖 9、dYdX Chain 的運作架構,來源:dYdX Docs

如此一來,dYdX 上的訂單隻有在匹配成功時才會上鍊,可以有效降低網路的負擔,進而增加夠處理的交易數量。根據官方文檔所述,dYdX 的系統每秒可以處理約 500 訂單,比普通的每秒交易數量高出約 100 倍,未來還會持續成長。

衍生品交易

和 Hyperliquid 一樣,dYdX 也是使用訂單簿系統,但並不像 Hyperliquid 一樣,每一個交易行為都是在鏈上進行,只有訂單匹配或是執行清算時的交易會記錄於區塊中。而在流動性的部分,dYdX 採用了和 Hyperliquid 的 HLP 很相似的 MegaVault 為各個市場提供流動性。用戶只需要將 USDC 存入,MegaVault 就會自動將這些資金投入各個子市場中配適相對應的掛單,並將收益按比例分配給所有參與者。值得注意的是,MegaVault 的運行商並不像 Hyperliquid 一樣是由官方來經營,而是由社區投票所決定的,目前的做市商為 Greave Cayman Limited。


(圖 10、MegaVault,來源:dYdX

比較可惜的是,除了 MegaVault 之外,dYdX 並沒有如 Hyperliquid 一樣開放其他用戶建構自己的金庫,以提供更多樣化的做市策略,在選擇性上相對受到侷限。

小結

整體而言,Hyperliquuid 所採用的 HyperBFT 共識機制能夠實現鏈上的 CLOB 系統,所以交易行為皆紀錄於鏈上,並擁有出色的交易體驗,明顯比 dYdX 的 CometBFT 來得高效。即使 dYdX 透過「鏈下撮合、鏈下執行」的方式來改善性能上的不足,但在吞吐量和速度上仍與 Hyperliquid 有一定的差距。此外,在流動性方面,Hyperliquid 為使用者提供了多樣化的做市選擇,而 dYdX 僅有一個由社區投票決定做市商的 MegaVault。綜上兩點,可見 Hyperliquid 在性能和操作靈活性上都更具優勢。

然而,dYdX 的去中心化程度比 Hyperliquid 更高。目前,dYdX 協議的發展已經全權交由社區投票決定,官方基金會並不會做為主導者,且協議收入也歸於社區金庫所有,具有高度的透明性。但 Hyperliquid 僅開放 HyperEVM 讓開發者進駐,代碼和技術細節並未公開,且質押量最大的幾個節點皆由 Hyperliquid 基金會所運營,具有過度中心化的疑慮。

潛在風險

雖然 Hyperliquid 在短期內便在市場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有兩個主要的風險值得注意:

  • 過度中心化
    如圖 3 所示,Hyperliquid 網路中最大的五個驗證節點皆由 Hyperliquid 基金會營運,質押量佔了整體的 80%,代表整個網路的運作幾乎是由官方所壟斷。如此高的權力集中可能帶來多方面的風險,例如驗證者濫用權力惡意操控交易排序、治理決策受官方主導,社群投票名存實亡等等。對於強調去中心化和透明性的 Web3 生態來說,Hyperliquid 的高度中心化使網路的未來發展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 \
  • 資金風險
    目前,Hyperliquid 僅接受來自 Arbitrum 的 USDC 存款,用戶的所有資金都儲存於 Hyperliquid 和 Arbitrum 連接的橋合約中,這意味著只要該合約被駭客攻破,Hyperliquid 的資產將會被全部盜走。當用戶發起提款請求時,該合約需要滿足三分之二以上的簽名權限批准,而可以進行該簽名的驗證者集僅有四個,只要駭客取得三個以上驗證者的私鑰便能夠任意進行提款。雖然提款批准後會進入一個約 200 秒的爭議期,若該筆提款具有疑慮,系統可以鎖定橋合約的資金暫停提款,但後續仍可以透過驗證者集的投票來解除鎖定。 Hyperliquid 的 TVL 超過 25 億美金,如此龐大的資金皆儲存於單一的橋合約中,且被少數的驗證者所控制,在資金管理上具有一定程度的風險。
  • 代碼風險
    Hyperliquid 底層的 Layer 1 代碼並不是開源的,雖然這減少了其被攻擊的可能性,但也無法透過社群的力量來共同審視代碼中的安全漏定。隨著交易量與日俱增以及 HyperEVM 的上線,當 Hyperliquid 的生態在未來成長到一定規模時,其代碼出現漏洞的可能性也在在逐步增加。

總結

綜合來說,Hyperliquid 的成功除了歸因於優秀的產品性能和使用體驗外,其重視社群的態度也至關重要。在沒有任何融資背景的情況下,Hyperliquid 將總量 31% 的代幣用於創世空投,因此在代幣推出後可以持續吸引大量的資金和使用者,並聚集開發者在 HyperEVM 上進駐,成為當下市場最受歡迎的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所。未來,Hyperliquid 除了需要在去中心化的部分努力外,HyperEVM 的生態是否能夠蓬勃發展也將決定 Hyperliquid 可以發揮多大的影響力,後續發展值得持續關注。

Author: Wildon
Translator: Michael Shao
Reviewer(s): Pow、Piccolo、Elisa
Translation Reviewer(s): Ashley、Joyce
* The information is not intended to be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financial advice or any other recommendation of any sort offered or endorsed by Gate.io.
* This article may not be reproduced, transmitted or copied without referencing Gate.io. Contravention is an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Act and may be subject to legal action.

Hyperliquid 與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平臺 Layer1 的研究

新手3/17/2025, 7:26:33 AM
Hyperliquid 採用 HyperBFT 共識機制,支持鏈上中央限價訂單簿系統,TPS 高達 100,000,交易體驗足以媲美中心化交易所。文章詳解其技術架構、HyperEVM 擴展性,並與 dYdX 進行比較,探索其成功關鍵與未來發展方向。

Hyperliquid 簡介

Hyperliquid 是一個基於 HyperBFT 共識機制的 Layer 1,旨在建構高性能的鏈上金融系統。其主要產品為去中心化的衍生品交易所,採用中央限價訂單簿系統 (Central Limit Order Book, 簡稱 CLOB),掛單、撮合、清算等交易步驟皆於鏈上進行,確保交易紀錄公開透明,且每秒能夠處理 100,000 筆訂單,區塊確認時間不足一秒,交易體驗足以媲美中心化交易所。

在流動性方面,Hyperliquid 引入 Hyperliquidity Provider (簡稱 HLP),採用主動做市的策略作為交易的對手方,允許一般用戶將資金投入 HLP 中參與做市並從中獲利。此外,Hyperliquid 也同樣以 CLOB 的系統提供現貨交易的服務,除了上架 Hyperliquid 的原生代幣外,其他項目則可以透過荷蘭式拍賣的方式競爭上架代幣的名額。

高性能、低延遲和透明的鏈上紀錄,使 Hyperliquid 能夠讓交易者執行更多元的量化交易策略,同時保有 Web3 本身的去中心化優勢。目前,Hyperliquid 的交易量已佔所有去中心化衍生平臺 70% 以上,團隊亦在積極開發 HyperEVM,旨在整合更多 EVM 生態的 DeFi 協議,擴大 Hyperliquid 的生態版圖。


(圖 1、各個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平臺的交易量佔比,來源:Artemis

團隊與融資背景

Hyperliquid 由同為哈佛大學校友 Jeff 和 iliensinc 創立,成員來自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並擁有在 Airtable、Citadel、Hudson River Trading 和 Nuro 等知名公司的工作經歷,在量化交易、區塊鏈技術和用戶體驗設計上具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團隊在 2020 年開始經營加密貨幣的做市業務,隨後於 2022 年夏天將業務範圍擴展到 DeFi 領域,併為了改善多數 DeFi 項目市場設計不佳、技術缺陷和用戶體驗欠佳等問題,開始打造一個性能卓越、能夠真正滿滿足用戶需求的 Layer 1。值得注意的是,Hyperliquid 並沒有進行融資,運作資金皆由團隊自籌,這避免了外部資本對 Hyperliquid 的影響,使團隊能夠專注於構建真正服務於用戶需求的平臺。

Hyperliquid 的技術特色

Hyperliquid 除了是一條性能卓越的公鏈外,亦是一個表現出色的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平臺,兩者的相輔相成導致了 Hyperliquid 的成功。因此,本章節會將 Hyperliquid 拆成底層的 Layer 1 和衍生品交易所兩部分,各自探討 Hyperliquid 在兩者的設計特色上有哪些突出之處。

第 1 層

作為一條公鏈,共識演算法往往決定了其性能上限,而性能的高低也是 DeFi 協議最重要的一環。 Hyperliquid 受 HotStuff 共識啟發,採用自行研發的 HyperBFT,專門針對端到端的延遲進行了優化,對於地理位置相近的客戶端,從下單到接收確認的中位數延遲僅為 0.2 秒,99% 百分位延遲為 0.9 秒,這種低延遲性能使 Hyperliquid 能夠支持高頻交易和複雜的金融操作。

雖然官方文檔並未詳細公佈 HyperBFT 的技術細節,但可以從 HotStuff 一窺 HyperBFT 的運作方式。

HotStuff 是其中一種*拜占庭容錯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簡稱 BFT) 共識協議的變體,在原來 BFT 的基礎上做了兩個重要的優化:

(*拜占庭容錯共識協議:一種常見的區塊鏈共識算法,可以避免網路因部分節點故障或惡意行為導致網路癱瘓,通常只需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節點正常運行便能維持網路的運作,確保系統對於惡意節點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

  • 降低通信複雜度
    傳統的 BFT 算法會隨著節點數量的增加,使節點之間的通信複雜度呈指數級的增長。而 HotStuff 演算法可以有效地簡化通信複雜度,並將多個簽名聚合為單一簽名,大幅減少通信開銷和存儲需求,減輕網路負載,進而提升網路的可擴展性。
  • 流水線設計
    在節點進行區塊提案時,會分成準備 (prepare)、預提交 (pre-commit) 和提交 (commit) 三個階段,網路可以同時處理處於不同階段的多個區塊,新的提案無需等待前一個結束所有階段便會開始進行處理,減少節點的等待和閒置時間,使其一直保持在工作狀態,大大提升網路的運作效率,使其更快速、更流暢,並生成更多的區塊。

得益於以上兩點的改良,HotStuff 演算法可以大幅提升公鏈的性能、吞吐量和可擴展性,使其特別適用於需要快速確定性的應用場景,也被多個知名的公鏈如 Meta 曾經的 Web3 項目 Libra 和之後分化出來的 Aptos 所採用。因此,HyperBFT 作為 HotSfuff 衍生而出的共識算法,自然繼承了其優勢,將 Hyperliquid 塑造成一條高性能的公鏈,在過去的三個月中 (2024/11/17~2025/02/17) 處理了超過 330 億筆交易,平均 TPS 高達 4180。


(圖 2、Hyperliquid 的交易總數,來源:Hyper Stats

目前,網路的驗證節點數量僅有 25 個,且最大的前五個節點皆由 Hyper Foundation 所運營,質押量佔了將近整體網路的 80%。


(圖 3、Hyperliquid 的驗證者,來源:Hyperliquid)

超級EVM

早在去年 5 月,Hyperliquid 便宣佈將會開發 HyperEVM 以兼容以太坊的智能合約,而在今年稍早的 2 月 18 日也宣佈 HyperEVM 正式上線。

根據官方文檔所述,HyperEVM 並不是一條獨立的鏈,而是建構於 Hyperliquid Layer 1 之上,同樣受到 HyperBFT 的共識保護,使其能夠與 Layer 1 的原生組件如現貨和永續合約訂單簿進行交互,並進行資產上的流通。

其概念如圖 5 所繪,Hyperliquid DEX 是基於 Rust 虛擬機運行,提供現貨和合約交易的服務; HyperEVM 則是平行於 Rust 虛擬機,能夠運行與以太坊相容的智能合約,具有以下特點:

  • 無需許可 (Permissionless)
    Rust VM 並沒有完全對外開放,因此目前除了 Hyperliquid DEX 外並沒有其他 Dapp,發行代幣亦需要透過荷蘭式拍賣來獲得鑄造權。 HyperEVM 則不同於 RustVM,採用開放式架構,開發者可以自由地在 HyperEVM 上創建應用程序、發行代幣(包括同質化和非同質化代幣),無需事先獲得官方許可,有利於生態系統的創新和擴展。


(圖 4、HyperEVM 的框架示意圖,來源:ASXN

  • 互操作性 (Interoperability)
    Hyperliquid 上基於 HIP-1 創建的原生代幣可以在 Rust VM 和 HyperEVM 之間互相流通,同時 HyperEVM 可以使用 Rust VM 的預言機。然而,HyperEVM 上的資產並無法完全和 Rust VM 互通,除非已經透過荷蘭式拍賣在 Rust VM 取得鑄幣權,因此在互操作性上仍受到部分的侷限。
  • 汽油費
    當前在 RustVM 上運行的合約和現貨交易,使用者是不需要支付 Gas Fee 的,但在 HyperEVM 上,則需使用 $HYPE 作為 Gas Fee。

目前,根據 Hypurr 的統計,HyperEVM 上已經部署超過 140 個協議。


(圖 5、HyperEVM 的生態項目,來源:Hypurr

超流動DEX

合約交易

和一般 DEX 採用的 AMM 不同,Hyperliquid 和 CEX 一樣採用中央限價訂單簿 (CLOB) 系統,掛單、成交、清算等交易行為都會記錄於區塊上。 CLOB 雖然可以讓交易者執行更為精細的操作,但由於步驟繁瑣,若每一步都需要上鍊的話,往往會造成網路堵塞。然而,如前所述,HyperBFT 共識算法大幅提升了 Hyperliquid 的性能,因此可以承載 CLOB 所帶來的交易數量。

而在流動性的部分,Hyperliquid 推出了 Hyperliquidity Prorvider (HLP) 金庫充當做市商,在訂單簿系統中提供流動性以及執行清算以累積平臺費用。 HLP 所持有的交易部位、掛單、交易歷史、收益等資訊皆是公開透明的 (圖 6),用戶可以在 HLP 中存入資金參與做市,並按金額的大小獲得相對應比例的收益;或是用戶也可以參與或創建其他的金庫 (圖 7),透過不同的做市策略來獲得更多利潤。


(圖 6、HLP 的詳細資訊,來源:Hyperliquuid


(圖 7、Hyperliquid 的金庫,來源:Hyperliquuid

現貨交易

雖然合約交易是 Hyperliquid 的主要業務,但 Hyperliquid 亦提供現貨交易的服務,使其有別於其他衍生品交易平臺,且和合約交易一樣採用 CLOB 系統。而 HIP-1 是 Hyperliquid 的原生代幣標準,若想要在 Hyperliquid 上架代幣,就必須透過公開荷蘭式拍賣的方式來獲得 HIP-1 的部署權,實際執行過程如下:

拍賣每 31 小時一輪,所有人都可以參與拍賣,初始競拍價格為上次拍賣成交價的兩倍,然後會線性遞減至 10,000 USDC,第一個出價的人即會獲得一個代幣的部署權,圖 8 為截至 2 月 20 日為止每個代幣的拍賣價格。


(圖 8、Hyperliquid 的現貨代幣的拍賣價格,來源:ASXN Data

此外,對於一些現貨流動性較為不足的幣種,Hyperliquid 推出 HIP-2 來提供初始的流動性支持。 HIP-2 類似於許多 DEX 採用的 CLMM 機制,可以在指定價格區間內提供流動性,但和 CLMM 不同的是,HIP 使用的是訂單簿系統,提供流動性的掛單將隨著區塊更新每 3 秒自動調整一次,並保持每個級別的掛單區間為 0.3%。 HIP-2 共有五個參數:

  • 代幣名稱 (spot)
  • 提供掛單的起始價格 (starPx)
  • 訂單數量 (nOrders),預設為賣單
  • 每個訂單的大小 (orderSz)
  • 種子級別 (nSeededLevels),會將最靠近起始價格 (starPx) 的部分賣單換成買單。舉例而言,若訂單數量設置為 10、種子級別為 2,則靠近起始價格的 2 筆掛單會轉為買單,剩下 8 筆則為賣單,更具體的細節將會在下面的例子中做闡述。

假設現在有一個代幣 $TEST,starPx = 1 (USDC)、nOrders = 5、orderSz = 2 、nSeededLevels = 2,由於每筆相鄰訂單的價格差距固定為 3%,因此 HIP-2 提供的初始掛單分佈如下:

  • 買單:1、1.003 (由於 nSeededLevels = 2,因此最靠近初始價格的兩筆掛單為買單)
  • 賣單:1.006、1.009、1.012

在此情況下,$TEST 剛上線時的市場價格為 1.0045。當 TEST 開始進行交易後,HIP-2 提供的訂單會被其他交易者消耗,每過 3 秒,HIP-2 就會根據訂單和資金的狀況,在相同價格位置上補充新的買/賣單以持續提供足夠的流動性。

值得注意的是,種子級別 (nSeededLevels) 的設置對於代幣的流動性來說至關重要。在上述的例子中種子級別設定為 2,因此即便 $TEST 在上線時便面臨拋壓,HIP-2 依然能夠在 1 和 1.003 中提供相對應的買單,避免價格快速崩跌。但買單所需的 USDC 需要由代幣的部署者來提供,並會永久鎖倉於 HIP-2。相對地,若部署者並沒有根據代幣的分發情況設定適當的種子級別,代幣的價格有可能會跌到 HIP-2 所能提供的流動性範圍之下。此外,HIP-2 只是提供最基礎的流動性,其他市場參與者亦可以在系統中進行掛單,兩者並不衝突。

Hyperliquid 和 dYdX 的比較分析

Hyperliquid 和 dYdX 同為基於 Layer 1 建構的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所,也都佔有一定的市場定額。因此,接下來將分別從 Layer 1 底層的運作架構和衍生品交易兩部分比較 Hyperliquid 和 dYdX 之間的異同。

運作架構

Hyperliquid 之所以可以將鏈上 CLOB 系統付諸實現,得益於 HyperBFT 共識算法帶來的高性能,使網路可以處理大量的交易請求。而同為衍生品 Layer 1 的 dYdX,則是基於 Cosmos SDK 框架所建構,採用 CometBFT 演算法,和基於 HotStuff 開發的 HyperBFT 相比,CometBFT 的通信複雜度較高,且工作流程並非採用流水線設計,因此在吞吐量和生成區快的速度上會略遜一籌。

雖然在共識算法的優化上並不如 Hyperliquid 來得出色,但 dYdX 透過「鏈下撮合,鏈上執行」的方式來提升網路的性能。具體來說,每個 dYdX 的驗證節點都會各自將訂單簿儲存於鏈下的本地的記憶體中,當用戶下訂單時,會由其中一個驗證捷點將資訊廣播至其他節點,並在他們的記憶體中更新訂單簿,只有當訂單撮合成功時,該交易才會被包含在區塊中做驗證和結算。也就是說,用戶在 dYdX 提交和取消訂單時是不需支付 Gas Fee 的。而一筆訂單的實際過程如下:

  1. 用戶透過網站或其他前端入口下單。
  2. 訂單被傳送至某個驗證捷點,再廣播至其他節點,各自更新本地的訂單簿內容。
  3. 匹配訂單,並將訂單加入提議的新區塊中。
  4. 新區塊進入共識過程,若三分之二以上的節點投票並確認該區塊,則區塊被保存至所有驗證者的鏈上數據庫中;反之則拒絕該區塊,重新提議新區塊。
  5. 新區塊確認被記錄後,資料將會由節點流向索引者,索引者更新前端入口的數據。


(圖 9、dYdX Chain 的運作架構,來源:dYdX Docs

如此一來,dYdX 上的訂單隻有在匹配成功時才會上鍊,可以有效降低網路的負擔,進而增加夠處理的交易數量。根據官方文檔所述,dYdX 的系統每秒可以處理約 500 訂單,比普通的每秒交易數量高出約 100 倍,未來還會持續成長。

衍生品交易

和 Hyperliquid 一樣,dYdX 也是使用訂單簿系統,但並不像 Hyperliquid 一樣,每一個交易行為都是在鏈上進行,只有訂單匹配或是執行清算時的交易會記錄於區塊中。而在流動性的部分,dYdX 採用了和 Hyperliquid 的 HLP 很相似的 MegaVault 為各個市場提供流動性。用戶只需要將 USDC 存入,MegaVault 就會自動將這些資金投入各個子市場中配適相對應的掛單,並將收益按比例分配給所有參與者。值得注意的是,MegaVault 的運行商並不像 Hyperliquid 一樣是由官方來經營,而是由社區投票所決定的,目前的做市商為 Greave Cayman Limited。


(圖 10、MegaVault,來源:dYdX

比較可惜的是,除了 MegaVault 之外,dYdX 並沒有如 Hyperliquid 一樣開放其他用戶建構自己的金庫,以提供更多樣化的做市策略,在選擇性上相對受到侷限。

小結

整體而言,Hyperliquuid 所採用的 HyperBFT 共識機制能夠實現鏈上的 CLOB 系統,所以交易行為皆紀錄於鏈上,並擁有出色的交易體驗,明顯比 dYdX 的 CometBFT 來得高效。即使 dYdX 透過「鏈下撮合、鏈下執行」的方式來改善性能上的不足,但在吞吐量和速度上仍與 Hyperliquid 有一定的差距。此外,在流動性方面,Hyperliquid 為使用者提供了多樣化的做市選擇,而 dYdX 僅有一個由社區投票決定做市商的 MegaVault。綜上兩點,可見 Hyperliquid 在性能和操作靈活性上都更具優勢。

然而,dYdX 的去中心化程度比 Hyperliquid 更高。目前,dYdX 協議的發展已經全權交由社區投票決定,官方基金會並不會做為主導者,且協議收入也歸於社區金庫所有,具有高度的透明性。但 Hyperliquid 僅開放 HyperEVM 讓開發者進駐,代碼和技術細節並未公開,且質押量最大的幾個節點皆由 Hyperliquid 基金會所運營,具有過度中心化的疑慮。

潛在風險

雖然 Hyperliquid 在短期內便在市場取得巨大的成功,但有兩個主要的風險值得注意:

  • 過度中心化
    如圖 3 所示,Hyperliquid 網路中最大的五個驗證節點皆由 Hyperliquid 基金會營運,質押量佔了整體的 80%,代表整個網路的運作幾乎是由官方所壟斷。如此高的權力集中可能帶來多方面的風險,例如驗證者濫用權力惡意操控交易排序、治理決策受官方主導,社群投票名存實亡等等。對於強調去中心化和透明性的 Web3 生態來說,Hyperliquid 的高度中心化使網路的未來發展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 \
  • 資金風險
    目前,Hyperliquid 僅接受來自 Arbitrum 的 USDC 存款,用戶的所有資金都儲存於 Hyperliquid 和 Arbitrum 連接的橋合約中,這意味著只要該合約被駭客攻破,Hyperliquid 的資產將會被全部盜走。當用戶發起提款請求時,該合約需要滿足三分之二以上的簽名權限批准,而可以進行該簽名的驗證者集僅有四個,只要駭客取得三個以上驗證者的私鑰便能夠任意進行提款。雖然提款批准後會進入一個約 200 秒的爭議期,若該筆提款具有疑慮,系統可以鎖定橋合約的資金暫停提款,但後續仍可以透過驗證者集的投票來解除鎖定。 Hyperliquid 的 TVL 超過 25 億美金,如此龐大的資金皆儲存於單一的橋合約中,且被少數的驗證者所控制,在資金管理上具有一定程度的風險。
  • 代碼風險
    Hyperliquid 底層的 Layer 1 代碼並不是開源的,雖然這減少了其被攻擊的可能性,但也無法透過社群的力量來共同審視代碼中的安全漏定。隨著交易量與日俱增以及 HyperEVM 的上線,當 Hyperliquid 的生態在未來成長到一定規模時,其代碼出現漏洞的可能性也在在逐步增加。

總結

綜合來說,Hyperliquid 的成功除了歸因於優秀的產品性能和使用體驗外,其重視社群的態度也至關重要。在沒有任何融資背景的情況下,Hyperliquid 將總量 31% 的代幣用於創世空投,因此在代幣推出後可以持續吸引大量的資金和使用者,並聚集開發者在 HyperEVM 上進駐,成為當下市場最受歡迎的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所。未來,Hyperliquid 除了需要在去中心化的部分努力外,HyperEVM 的生態是否能夠蓬勃發展也將決定 Hyperliquid 可以發揮多大的影響力,後續發展值得持續關注。

Author: Wildon
Translator: Michael Shao
Reviewer(s): Pow、Piccolo、Elisa
Translation Reviewer(s): Ashley、Joyce
* The information is not intended to be and does not constitute financial advice or any other recommendation of any sort offered or endorsed by Gate.io.
* This article may not be reproduced, transmitted or copied without referencing Gate.io. Contravention is an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Act and may be subject to legal action.
Start Now
Sign up and get a
$100
Vou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