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SMB:全球首个加密货币支付标准

新手3/24/2025, 7:53:55 AM
SMB 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币项目”,它是一种“现实金融基础设施+区块链底层协议+跨境支付体系”的三合一综合解决方案。SMB 具备:前瞻性的技术架构、完善的支付闭环设计、强烈的现实落地导向、已经布局多个应用场景、明确的全球化战略与合规路线。同时,它所面对的挑战也不容忽视,需要强大的运营能力、合作伙伴资源和灵活调整策略的能力。如果 SMB 团队能够持续推进生态落地,那它很有可能成为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可用的“加密货币支付标准”。

一、引言

自比特币诞生以来,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解决传统金融体系中心化、高昂手续费和交易缓慢的问题,到今天广泛探索智能合约、去中心化应用(DApp)和Web3生态,全球加密行业不断进化。然而,即便有以太坊、Solana、Polygon等公链的技术创新,真正“落地”的应用场景仍然有限,绝大多数加密货币依然局限在交易所和投资市场上,距离成为“人人可用、日常支付”的现实货币还有不小的差距。

这一差距,正是SMB(Social Master Branch)项目想要弥补的。SMB不是单纯推出另一种“更快、更便宜”的代币,而是尝试建立一个可以连接现实世界经济的双币系统:一枚用于价值储备和跨境流通的“Master Coin”,以及与各国法币1:1挂钩、支持本地支付和日常消费的“Branch Coin”。

通过创新性的DPOR共识机制(Delegated Proof of Reputation)、硬件级安全设计、高频交易处理能力和全球DEX(去中心化交易所)网络,SMB希望打通“区块链技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让用户像刷银行卡一样使用加密货币,而不需要关心背后的技术逻辑。


SMB 即将登陆 Gate.io 交易平台,开启交易时间为:2025年3月17日9:00(UTC+8),上线交易对为:SMB/USDT。敬请期待!更多加密货币交易,点击链接:https://www.gate.io/zh/trade/SMB_USDT

二、SMB 项目概述与起源

2.1 项目诞生背景

2008年,比特币的白皮书首次提出“无需第三方干预的点对点电子支付”,开启了区块链革命。2015年,以太坊主网发布,引入智能合约,推动了去中心化应用和Web3生态的早期发展。随后,众多公链项目如Ripple、Solana、Polygon和Avalanche相继出现,探索更快、更便宜、更安全的区块链服务。

然而,发展到今天,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大多数加密货币难以成为“可用货币”。原因包括价格剧烈波动、交易速度受限、手续费高昂,以及缺乏与现实支付体系的无缝对接。它们在金融投资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但在日常消费和实体经济中的使用率极低。

SMB项目由此诞生,目标直指“可落地应用”,旨在用创新的“双币模型”和高性能区块链,创建一个普通用户可以“无感知”使用加密货币的支付环境。

2.2 SMB 的核心使命

SMB(Social Master Branch)项目的使命,是打造一个“用户无需理解区块链技术本身,就可以像使用普通银行卡一样便捷使用”的全球加密支付系统。

它的设计理念包括:

• 消除价格波动带来的不便:通过Master Coin + Branch Coin模型,Branch Coin与法币1:1锚定,保持稳定价值。

• 全球可流通:用户可以随时将Master Coin兑换成本地Branch Coin,并用于本地消费,离开该国家后,Branch Coin可再换回Master Coin。

• 无缝支付体验:和VISA、MasterCard等传统卡组织对接,通过“SMB平台Vander”支付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加密货币即时结算。

2.3 项目名称含义与结构概览

SMB 全称为“Social Master Branch”,名称本身也揭示了它的双币体系:

• Master Coin:作为全局储备币,体现SMB系统价值,可在加密货币交易所买卖。

• Branch Coin:与本国法定货币1:1挂钩,用于本地化支付流通,仅在SMB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内流通兑换。

同时,SMB 不仅是技术项目,更是一个计划打通电商、物流、旅游、金融支付等多行业应用的全生态项目。它首要落地场景选择了“全球跨境电商支付+加密货币结算”体系,结合Web3理念,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区块链支付网络。

三、现有加密货币面临的问题与SMB的解决方案

3.1 市场现状与痛点

尽管加密货币市场在过去十年实现了指数级增长,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仍然受到三大核心问题的制约:

  • 价格波动剧烈

像比特币和以太坊这样的主流加密货币,价格随市场情绪波动剧烈,难以承担稳定支付工具的角色。一杯咖啡今天10美元,明天可能相当于12美元或8美元,消费者和商家都无法承受这种风险。

  • 交易速度不足

尽管区块链去中心化带来了透明性,但牺牲了处理效率。以比特币为例,其TPS(每秒交易处理速度)仅为7笔左右,而以太坊也仅为30笔左右。一旦用户数量激增,网络拥堵、手续费飙升、转账延迟等问题随之出现。

  • 缺乏应用生态与现实接口

加密货币应用多局限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NFT领域,普通人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更缺乏与现实支付系统(VISA、MasterCard、POS机网络)的接口,难以走进实体商业。

3.2 SMB 的创新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SMB项目提出了“三步闭环”解决方案:

1. 价格稳定机制

• 设计Master Coin + Branch Coin双币系统,

• Branch Coin与当地法币1:1锚定,作为日常支付媒介;

• Master Coin承担价值储备、跨境流通与生态激励功能。

2. 极致的交易性能

• 通过硬件支持的DPOR(Delegated Proof of Reputation)共识算法,

• 当前网络已实现单节点TPS 20,000-30,000,未来全球组网目标100万TPS,

• 支持真正意义上的“秒级到账”。

3. 打通现实应用生态

• 通过“SMB平台 Vander”接口与传统卡组织对接;

• 搭建全球DEX(去中心化交易所),实现跨币、跨境兑换;

• 与电商平台、物流企业、旅游平台等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 构建现实可用的加密支付网络。

总结来说,SMB并不只是一个“发币项目”,而是围绕“币—支付—场景”形成闭环的全生态构建者。

四、SMB区块链核心技术

4.1 核心技术设计原则

SMB区块链的设计理念可以用“三个S”总结:

• Security(安全)

• Speed(速度)

• Scalability(可扩展性)

没有足够的安全性,无法承载金融资产;没有足够的速度,无法支持实时支付;没有良好的扩展性,无法支撑未来大规模应用。

4.2 DPOR共识算法(Delegated Proof of Reputation)

SMB摒弃了传统的POW(工作量证明)和DPOS(委托权益证明),采用创新性的DPOR算法,其核心逻辑包括:

• 基于硬件性能和信誉度的共识参与条件,

• 节点需要满足高性能硬件(网络加速卡、超高速存储、专用安全模块)的要求,

• 节点按质押权益+信誉评分决定出块权,

• 引入普通节点“参与投票”制度(POPS机制),让小型节点通过“支持大节点”间接获得收益。

技术优势:

• 比传统DPOS更去中心化,

• 比POS更高效,

• 节点作弊代价高(需质押资金+硬件投入),

• 理论上可实现百万级TPS,超越Solana、Avalanche等公链。

4.3 硬件级安全架构

SMB设计了一整套硬件安全体系,保障网络的稳定与防篡改能力,包括:

• TEE(可信执行环境):用于智能合约的可信运行环境,防止数据在执行过程中的泄露或篡改。

• HSM(硬件安全模块):专用加密硬件,保障私钥安全,即使物理被盗也无法破解。

• TPM(可信平台模块):提供节点身份验证,防止“伪节点”攻击,确保所有参与节点为真实合法身份。

• 硬件级Oracle:外部数据接入通过物理硬件加密通道,避免“数据喂价”篡改。

这一硬件化体系,是SMB区别于多数纯软件公链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4.4 高速区块生成与治理体系

SMB区块链采用动态治理设计:

• 所有系统升级、参数调整,都由节点持币者投票决定;

• 投票需要通过KYC认证账户进行,避免“一人多票”;

• 重大提案需要至少三分之二节点支持;

• 所有治理结果在链上公开透明,历史不可篡改。

此机制旨在避免比特币、以太坊曾经遭遇的“硬分叉”问题,确保生态持续性和稳定性。

五、Master Coin与Branch Coin双币模型

5.1 为什么需要“双币模式”?

绝大多数加密货币项目都采用单币体系,例如:

• 比特币(BTC):价值储存与支付兼具,但波动剧烈;

• 以太坊(ETH):支付与智能合约Gas费同用,但价格同样不稳定;

• 稳定币(如USDT):稳定,但仅依赖法币储备,缺乏区块链原生权益;

SMB提出“Master Coin(主币)+ Branch Coin(分支币)”双币体系,目标是:

• 主币(Master Coin)负责价值储备、跨境流通、节点激励和治理功能;

• 分支币(Branch Coin)锚定各国法币,承担本地支付角色,无价格波动;

这种设计兼顾了“价值属性”与“支付属性”,既可以像黄金一样保值,又可以像现金一样随时消费。

5.2 Master Coin(主币)功能详解

功能主要分为用来储存/交易/激励/治理/跨境交换

例子:

当用户持有Master Coin时,可以通过SMB DEX将其兑换成任意国家的Branch Coin,在当地实现支付和消费;离开该国时,可将剩余Branch Coin兑换回Master Coin,继续用于下一站。

5.3 Branch Coin(分支币)功能详解

例子:

纽约的用户Andy前往东京旅行,可以将手中的Master Coin兑换为Branch Coin(JP)。

• 兑换比例基于美元兑日元汇率;

• 用Branch Coin(JP)在日本当地支付餐饮、交通、住宿;

• 旅行结束后,剩余Branch Coin(JP)可再兑换回Master Coin。

六、SMB的发行机制与代币经济

6.1 总发行量与分配机制

SMB的挖矿机制引入“半衰期”概念:

• 每一年,出块奖励按一定比例递减;

• 保证系统长期通胀受控,同时激励长期参与者。

6.2 预挖代币用途分配

6.3 主网挖矿奖励模式

出块奖励由硬件节点、质押持币者、生态参与者共同分享:

  1. 节点运营者:硬件贡献和出块权重决定奖励比例

  2. 质押用户(普通用户):通过参与节点质押获取收益

  3. 系统运营基金:维持网络升级、生态活动、技术开发

智能动态调节系统

• 若网络活跃度过低,出块奖励增加;

• 网络拥堵时,手续费自动调整;

• 保证系统动态平衡。

6.4 Token经济闭环

• 通过预挖(Pre-mining)、主网挖矿(Main mining)、DEX兑换和双币模型实现循环:

• 预挖用于建立初期流动性池

• 挖矿用于持续激励节点与持币者

• Master Coin在DEX上兑换为Branch Coin供支付

• Branch Coin消费后,商户再兑换回Master Coin

• Master Coin回流到市场,形成完整生态闭环

七、SMB平台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

7.1 核心应用场景

SMB并不仅仅是一种加密货币,更是一个面向现实商业的综合支付和流通体系。项目团队将重点落地以下几个场景:

(1)全球跨境电商支付

• 现状:跨境购物时,用户需要面对汇率差、手续费高、支付延迟等问题;

• SMB解决方案:

• 用户持有Master Coin,进入SMB平台DEX兑换成目的国的Branch Coin;

• 在海外电商平台直接支付,无需额外手续;

• 回国后剩余分支币再兑换回Master Coin继续使用。

实际举例:

• 韩国用户购买美国亚马逊商品

• 将SMB Master Coin兑换为Branch Coin(USD)

• 通过与平台Vander对接的支付API直接完成结算

• 免除繁琐的外汇手续费和多层中介

(2)旅游支付和本地消费

• 传统旅游支付:依赖信用卡,涉及货币转换费,结算延迟;

• SMB模式下:

• 提前兑换Branch Coin(当地货币),相当于数字旅行钱包;

• 到当地消费时,像刷银行卡一样直接付款;

• 零汇率损耗、无手续费,实时结算。

(3)物流与供应链金融

SMB与跨国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应用场景包括:

• 国际物流订单结算;

• B2B采购支付;

• 分布式供应链金融,支持订单融资、信用支付。

这种场景下,Branch Coin作为供应链内部结算媒介,

Master Coin作为跨境价值传递工具,

结合智能合约自动触发付款,提高流动性与透明度。

(4)本地社区与O2O(线上到线下)支付

Branch Coin也可以在本地范围内作为社区货币:

• 线上商城、线下门店均可使用;

• 适用于会员积分、奖励发放、消费返利等多元场景;

• 增强商家和消费者的粘性。

7.2 商业模式概览

SMB不是单一盈利项目,而是一个分布式商业网络。

每一个参与者——无论是用户、商户还是节点运营商——都可以获得激励。

八、SMB的发展路线图与未来展望

8.1 项目发展阶段

(1)初期阶段(2023年-2024年)

• 完成SMB主网开发

• 发布白皮书(V1.0至1.5版本)

• 启动预挖(Pre-mining)与早期社区建设

• 上线SMB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测试版

• 与第一批跨境电商平台达成合作意向

(2)中期阶段(2025年-2027年)

• 主网升级,支持百万级TPS处理能力

• Vander支付接口正式上线,开始与VISA、MasterCard对接

• 生态DApp商店上线,支持第三方开发者接入

• 拓展物流、旅游支付应用场景

• 完成亚洲、北美、欧洲主要经济区的Branch Coin部署

(3)长期阶段(2028年-2033年)

• 形成“全球支付+跨链资产管理+DeFi金融平台”三位一体生态

• 成为Web3支付行业基础设施之一

• 开展B2B企业级结算系统,与全球主要金融科技公司建立联盟

• 支持数字身份(DID)与链上信用体系

• 计划推出SMB硬件钱包和支付卡实体产品

8.2 技术进化规划

8.3 市场战略

SMB目标不仅仅是做一个加密项目,而是成为“全球化去中心化支付底层协议”,服务于个人、企业与机构。

8.4 长期远景

• 2030年之前,成为全球排名前十的支付类公链

• Branch Coin覆盖全球至少50个国家

• 支持年均跨境交易额突破100亿美元

• 打造链上去中心化信用评级体系

• 成为Web3全球支付标准之一

结语

SMB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币项目”,它是一种“现实金融基础设施+区块链底层协议+跨境支付体系”的三合一综合解决方案。SMB具备:前瞻性的技术架构、完善的支付闭环设计、强烈的现实落地导向、已经布局多个应用场景、明确的全球化战略与合规路线。同时,它所面对的挑战也不容忽视,需要强大的运营能力、合作伙伴资源和灵活调整策略的能力。如果SMB团队能够持续推进生态落地,那它很有可能成为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可用的“加密货币支付标准”。

Автор: Frank
* Информация не предназначена и не является финансовым советом или любой другой рекомендацией любого рода, предложенной или одобренной Gate.io.
* Эта статья не может быть опубликована, передана или скопирована без ссылки на Gate.io. Нарушение является нарушением Закона об авторском праве и может повлечь за собой судебное разбирательство.

什么是 SMB:全球首个加密货币支付标准

新手3/24/2025, 7:53:55 AM
SMB 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币项目”,它是一种“现实金融基础设施+区块链底层协议+跨境支付体系”的三合一综合解决方案。SMB 具备:前瞻性的技术架构、完善的支付闭环设计、强烈的现实落地导向、已经布局多个应用场景、明确的全球化战略与合规路线。同时,它所面对的挑战也不容忽视,需要强大的运营能力、合作伙伴资源和灵活调整策略的能力。如果 SMB 团队能够持续推进生态落地,那它很有可能成为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可用的“加密货币支付标准”。

一、引言

自比特币诞生以来,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解决传统金融体系中心化、高昂手续费和交易缓慢的问题,到今天广泛探索智能合约、去中心化应用(DApp)和Web3生态,全球加密行业不断进化。然而,即便有以太坊、Solana、Polygon等公链的技术创新,真正“落地”的应用场景仍然有限,绝大多数加密货币依然局限在交易所和投资市场上,距离成为“人人可用、日常支付”的现实货币还有不小的差距。

这一差距,正是SMB(Social Master Branch)项目想要弥补的。SMB不是单纯推出另一种“更快、更便宜”的代币,而是尝试建立一个可以连接现实世界经济的双币系统:一枚用于价值储备和跨境流通的“Master Coin”,以及与各国法币1:1挂钩、支持本地支付和日常消费的“Branch Coin”。

通过创新性的DPOR共识机制(Delegated Proof of Reputation)、硬件级安全设计、高频交易处理能力和全球DEX(去中心化交易所)网络,SMB希望打通“区块链技术”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让用户像刷银行卡一样使用加密货币,而不需要关心背后的技术逻辑。


SMB 即将登陆 Gate.io 交易平台,开启交易时间为:2025年3月17日9:00(UTC+8),上线交易对为:SMB/USDT。敬请期待!更多加密货币交易,点击链接:https://www.gate.io/zh/trade/SMB_USDT

二、SMB 项目概述与起源

2.1 项目诞生背景

2008年,比特币的白皮书首次提出“无需第三方干预的点对点电子支付”,开启了区块链革命。2015年,以太坊主网发布,引入智能合约,推动了去中心化应用和Web3生态的早期发展。随后,众多公链项目如Ripple、Solana、Polygon和Avalanche相继出现,探索更快、更便宜、更安全的区块链服务。

然而,发展到今天,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大多数加密货币难以成为“可用货币”。原因包括价格剧烈波动、交易速度受限、手续费高昂,以及缺乏与现实支付体系的无缝对接。它们在金融投资领域取得了广泛应用,但在日常消费和实体经济中的使用率极低。

SMB项目由此诞生,目标直指“可落地应用”,旨在用创新的“双币模型”和高性能区块链,创建一个普通用户可以“无感知”使用加密货币的支付环境。

2.2 SMB 的核心使命

SMB(Social Master Branch)项目的使命,是打造一个“用户无需理解区块链技术本身,就可以像使用普通银行卡一样便捷使用”的全球加密支付系统。

它的设计理念包括:

• 消除价格波动带来的不便:通过Master Coin + Branch Coin模型,Branch Coin与法币1:1锚定,保持稳定价值。

• 全球可流通:用户可以随时将Master Coin兑换成本地Branch Coin,并用于本地消费,离开该国家后,Branch Coin可再换回Master Coin。

• 无缝支付体验:和VISA、MasterCard等传统卡组织对接,通过“SMB平台Vander”支付网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加密货币即时结算。

2.3 项目名称含义与结构概览

SMB 全称为“Social Master Branch”,名称本身也揭示了它的双币体系:

• Master Coin:作为全局储备币,体现SMB系统价值,可在加密货币交易所买卖。

• Branch Coin:与本国法定货币1:1挂钩,用于本地化支付流通,仅在SMB去中心化交易所(DEX)内流通兑换。

同时,SMB 不仅是技术项目,更是一个计划打通电商、物流、旅游、金融支付等多行业应用的全生态项目。它首要落地场景选择了“全球跨境电商支付+加密货币结算”体系,结合Web3理念,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区块链支付网络。

三、现有加密货币面临的问题与SMB的解决方案

3.1 市场现状与痛点

尽管加密货币市场在过去十年实现了指数级增长,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仍然受到三大核心问题的制约:

  • 价格波动剧烈

像比特币和以太坊这样的主流加密货币,价格随市场情绪波动剧烈,难以承担稳定支付工具的角色。一杯咖啡今天10美元,明天可能相当于12美元或8美元,消费者和商家都无法承受这种风险。

  • 交易速度不足

尽管区块链去中心化带来了透明性,但牺牲了处理效率。以比特币为例,其TPS(每秒交易处理速度)仅为7笔左右,而以太坊也仅为30笔左右。一旦用户数量激增,网络拥堵、手续费飙升、转账延迟等问题随之出现。

  • 缺乏应用生态与现实接口

加密货币应用多局限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NFT领域,普通人接触的机会少之又少。更缺乏与现实支付系统(VISA、MasterCard、POS机网络)的接口,难以走进实体商业。

3.2 SMB 的创新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SMB项目提出了“三步闭环”解决方案:

1. 价格稳定机制

• 设计Master Coin + Branch Coin双币系统,

• Branch Coin与当地法币1:1锚定,作为日常支付媒介;

• Master Coin承担价值储备、跨境流通与生态激励功能。

2. 极致的交易性能

• 通过硬件支持的DPOR(Delegated Proof of Reputation)共识算法,

• 当前网络已实现单节点TPS 20,000-30,000,未来全球组网目标100万TPS,

• 支持真正意义上的“秒级到账”。

3. 打通现实应用生态

• 通过“SMB平台 Vander”接口与传统卡组织对接;

• 搭建全球DEX(去中心化交易所),实现跨币、跨境兑换;

• 与电商平台、物流企业、旅游平台等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 构建现实可用的加密支付网络。

总结来说,SMB并不只是一个“发币项目”,而是围绕“币—支付—场景”形成闭环的全生态构建者。

四、SMB区块链核心技术

4.1 核心技术设计原则

SMB区块链的设计理念可以用“三个S”总结:

• Security(安全)

• Speed(速度)

• Scalability(可扩展性)

没有足够的安全性,无法承载金融资产;没有足够的速度,无法支持实时支付;没有良好的扩展性,无法支撑未来大规模应用。

4.2 DPOR共识算法(Delegated Proof of Reputation)

SMB摒弃了传统的POW(工作量证明)和DPOS(委托权益证明),采用创新性的DPOR算法,其核心逻辑包括:

• 基于硬件性能和信誉度的共识参与条件,

• 节点需要满足高性能硬件(网络加速卡、超高速存储、专用安全模块)的要求,

• 节点按质押权益+信誉评分决定出块权,

• 引入普通节点“参与投票”制度(POPS机制),让小型节点通过“支持大节点”间接获得收益。

技术优势:

• 比传统DPOS更去中心化,

• 比POS更高效,

• 节点作弊代价高(需质押资金+硬件投入),

• 理论上可实现百万级TPS,超越Solana、Avalanche等公链。

4.3 硬件级安全架构

SMB设计了一整套硬件安全体系,保障网络的稳定与防篡改能力,包括:

• TEE(可信执行环境):用于智能合约的可信运行环境,防止数据在执行过程中的泄露或篡改。

• HSM(硬件安全模块):专用加密硬件,保障私钥安全,即使物理被盗也无法破解。

• TPM(可信平台模块):提供节点身份验证,防止“伪节点”攻击,确保所有参与节点为真实合法身份。

• 硬件级Oracle:外部数据接入通过物理硬件加密通道,避免“数据喂价”篡改。

这一硬件化体系,是SMB区别于多数纯软件公链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4.4 高速区块生成与治理体系

SMB区块链采用动态治理设计:

• 所有系统升级、参数调整,都由节点持币者投票决定;

• 投票需要通过KYC认证账户进行,避免“一人多票”;

• 重大提案需要至少三分之二节点支持;

• 所有治理结果在链上公开透明,历史不可篡改。

此机制旨在避免比特币、以太坊曾经遭遇的“硬分叉”问题,确保生态持续性和稳定性。

五、Master Coin与Branch Coin双币模型

5.1 为什么需要“双币模式”?

绝大多数加密货币项目都采用单币体系,例如:

• 比特币(BTC):价值储存与支付兼具,但波动剧烈;

• 以太坊(ETH):支付与智能合约Gas费同用,但价格同样不稳定;

• 稳定币(如USDT):稳定,但仅依赖法币储备,缺乏区块链原生权益;

SMB提出“Master Coin(主币)+ Branch Coin(分支币)”双币体系,目标是:

• 主币(Master Coin)负责价值储备、跨境流通、节点激励和治理功能;

• 分支币(Branch Coin)锚定各国法币,承担本地支付角色,无价格波动;

这种设计兼顾了“价值属性”与“支付属性”,既可以像黄金一样保值,又可以像现金一样随时消费。

5.2 Master Coin(主币)功能详解

功能主要分为用来储存/交易/激励/治理/跨境交换

例子:

当用户持有Master Coin时,可以通过SMB DEX将其兑换成任意国家的Branch Coin,在当地实现支付和消费;离开该国时,可将剩余Branch Coin兑换回Master Coin,继续用于下一站。

5.3 Branch Coin(分支币)功能详解

例子:

纽约的用户Andy前往东京旅行,可以将手中的Master Coin兑换为Branch Coin(JP)。

• 兑换比例基于美元兑日元汇率;

• 用Branch Coin(JP)在日本当地支付餐饮、交通、住宿;

• 旅行结束后,剩余Branch Coin(JP)可再兑换回Master Coin。

六、SMB的发行机制与代币经济

6.1 总发行量与分配机制

SMB的挖矿机制引入“半衰期”概念:

• 每一年,出块奖励按一定比例递减;

• 保证系统长期通胀受控,同时激励长期参与者。

6.2 预挖代币用途分配

6.3 主网挖矿奖励模式

出块奖励由硬件节点、质押持币者、生态参与者共同分享:

  1. 节点运营者:硬件贡献和出块权重决定奖励比例

  2. 质押用户(普通用户):通过参与节点质押获取收益

  3. 系统运营基金:维持网络升级、生态活动、技术开发

智能动态调节系统

• 若网络活跃度过低,出块奖励增加;

• 网络拥堵时,手续费自动调整;

• 保证系统动态平衡。

6.4 Token经济闭环

• 通过预挖(Pre-mining)、主网挖矿(Main mining)、DEX兑换和双币模型实现循环:

• 预挖用于建立初期流动性池

• 挖矿用于持续激励节点与持币者

• Master Coin在DEX上兑换为Branch Coin供支付

• Branch Coin消费后,商户再兑换回Master Coin

• Master Coin回流到市场,形成完整生态闭环

七、SMB平台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

7.1 核心应用场景

SMB并不仅仅是一种加密货币,更是一个面向现实商业的综合支付和流通体系。项目团队将重点落地以下几个场景:

(1)全球跨境电商支付

• 现状:跨境购物时,用户需要面对汇率差、手续费高、支付延迟等问题;

• SMB解决方案:

• 用户持有Master Coin,进入SMB平台DEX兑换成目的国的Branch Coin;

• 在海外电商平台直接支付,无需额外手续;

• 回国后剩余分支币再兑换回Master Coin继续使用。

实际举例:

• 韩国用户购买美国亚马逊商品

• 将SMB Master Coin兑换为Branch Coin(USD)

• 通过与平台Vander对接的支付API直接完成结算

• 免除繁琐的外汇手续费和多层中介

(2)旅游支付和本地消费

• 传统旅游支付:依赖信用卡,涉及货币转换费,结算延迟;

• SMB模式下:

• 提前兑换Branch Coin(当地货币),相当于数字旅行钱包;

• 到当地消费时,像刷银行卡一样直接付款;

• 零汇率损耗、无手续费,实时结算。

(3)物流与供应链金融

SMB与跨国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应用场景包括:

• 国际物流订单结算;

• B2B采购支付;

• 分布式供应链金融,支持订单融资、信用支付。

这种场景下,Branch Coin作为供应链内部结算媒介,

Master Coin作为跨境价值传递工具,

结合智能合约自动触发付款,提高流动性与透明度。

(4)本地社区与O2O(线上到线下)支付

Branch Coin也可以在本地范围内作为社区货币:

• 线上商城、线下门店均可使用;

• 适用于会员积分、奖励发放、消费返利等多元场景;

• 增强商家和消费者的粘性。

7.2 商业模式概览

SMB不是单一盈利项目,而是一个分布式商业网络。

每一个参与者——无论是用户、商户还是节点运营商——都可以获得激励。

八、SMB的发展路线图与未来展望

8.1 项目发展阶段

(1)初期阶段(2023年-2024年)

• 完成SMB主网开发

• 发布白皮书(V1.0至1.5版本)

• 启动预挖(Pre-mining)与早期社区建设

• 上线SMB去中心化交易所(DEX)测试版

• 与第一批跨境电商平台达成合作意向

(2)中期阶段(2025年-2027年)

• 主网升级,支持百万级TPS处理能力

• Vander支付接口正式上线,开始与VISA、MasterCard对接

• 生态DApp商店上线,支持第三方开发者接入

• 拓展物流、旅游支付应用场景

• 完成亚洲、北美、欧洲主要经济区的Branch Coin部署

(3)长期阶段(2028年-2033年)

• 形成“全球支付+跨链资产管理+DeFi金融平台”三位一体生态

• 成为Web3支付行业基础设施之一

• 开展B2B企业级结算系统,与全球主要金融科技公司建立联盟

• 支持数字身份(DID)与链上信用体系

• 计划推出SMB硬件钱包和支付卡实体产品

8.2 技术进化规划

8.3 市场战略

SMB目标不仅仅是做一个加密项目,而是成为“全球化去中心化支付底层协议”,服务于个人、企业与机构。

8.4 长期远景

• 2030年之前,成为全球排名前十的支付类公链

• Branch Coin覆盖全球至少50个国家

• 支持年均跨境交易额突破100亿美元

• 打造链上去中心化信用评级体系

• 成为Web3全球支付标准之一

结语

SMB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币项目”,它是一种“现实金融基础设施+区块链底层协议+跨境支付体系”的三合一综合解决方案。SMB具备:前瞻性的技术架构、完善的支付闭环设计、强烈的现实落地导向、已经布局多个应用场景、明确的全球化战略与合规路线。同时,它所面对的挑战也不容忽视,需要强大的运营能力、合作伙伴资源和灵活调整策略的能力。如果SMB团队能够持续推进生态落地,那它很有可能成为全球首个真正意义上可用的“加密货币支付标准”。

Автор: Frank
* Информация не предназначена и не является финансовым советом или любой другой рекомендацией любого рода, предложенной или одобренной Gate.io.
* Эта статья не может быть опубликована, передана или скопирована без ссылки на Gate.io. Нарушение является нарушением Закона об авторском праве и может повлечь за собой судебное разбирательство.
Начните торговать сейчас
Зарегистрируйтесь сейчас и получите ваучер на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