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DeSci的概念成為熱門話題,並引起了廣泛討論,緊隨Vitalik和CZ的提名。從字面上看,DeSci指的是“分散式科學”。它旨在通過以分散方式改變學術活動的發布和傳播模式,解決傳統學術研究過程中的集中問題,使研究領域更加開放和公平。
傳統的學術研究和傳播系統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結構問題。如Elsevier和Springer等少數出版商控制著頂級期刊,並有效壟斷了高質量論文的發佈渠道,導致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此外,由於傳統學術評價制度的不足和其他因素,近年來的許多研究變成了“紙張裝飾”和“紙張至上”,抑制了研究中的創新和實用性。另一方面,不平等的資源分配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學術“邊緣化”,導致了研究系統的全球不平衡。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迫切需要重新思考:學術論文真的應該被設立付費牆嗎?學術界的挑戰關鍵在哪裡?鑒於最近圍繞諸如Sci-Hub等熱門話題的公開討論,我們可以開始探索DeSci,並期待Web3與研究領域的整合可能為學術界帶來的開放性和進步。
期刊是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也是推進科學進步的媒介之一。然而,在當今傳統學術界,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與期刊有關。從自然和《柳葉刀》到細胞頂級期刊的影響力不僅僅在於發表和傳播,它們已成為科學評價體系的核心。發表在期刊上的水平和發表的成果數量成為學術影響力分配中的重要標誌。這不可避免地將學術期刊的運作模式與聲譽和利潤交織在一起,使其商品化,這是當前傳統學術體系的本質。
從提交到發表,文章必須經歷一個複雜的編輯、同行評審和最終發表的過程。有許多方面可以被操縱。例如,同行評審主要由該領域的專家進行,涉及邀請相對權威的學者來評估提交的論文。然而,這些專家通常不會因其評論而收到財務補償。因此,這個“免費”的步驟已經成為出版商增加定價、利用評論者的權威作為行銷工具並從希望訪問期刊的人員收取高訂閱費的一個賣點之一。
人們不是不知道這種運作模式,但由於學術出版商強大的市場壟斷,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接受它。少數出版巨頭——如愛思唯爾(Elsevier)、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和威利(Wiley)——控制著全球近70%的科學期刊。這種壟斷給了出版商強大的議價能力,將學術期刊視為高端商品,根據影響因數和聲望進行定價,而不是實際運營成本。
機構和個人被迫為期刊訂閱支付高額費用。在某些情況下,要訪問特定期刊,他們必須購買數百種期刊的捆綁包。這種肆無忌憚的捆綁銷售模式被稱為“大交易”。愛思唯爾的母公司悅刻集團2022年在科技領域的獲利率為30%-40%,超過了蘋果和谷歌等科技巨頭。
這些異常現象都指向一個問題:學術界已經變得高度市場化,而且這是一個壟斷市場。壟斷會產生負面外部性,壟斷利潤被少數人獲取。學術市場的最終受益者無疑是代表資本的出版商,而負面外部性則由學術界的研究人員和讀者承擔。
影響因素和需求價格彈性 \
在傳統學術界,影響因子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期刊的影響因子是衡量其影響力的關鍵指標之一。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如下:
例如,如果一本期刊在2024年的影响因子为5.0,这意味着每篇在2022年和2023年发表的文章在2024年平均被引用5次。这被认为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衡量标准。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具有重要的声望和学术影响力,通常被称为“顶级期刊”。
出版巨头通常会收购并整合这些顶级期刊到他们的网络中。例如,Elsevier拥有《柳叶刀》、《细胞》等;Springer拥有《自然》及其相关期刊。这些出版商利用他们掌控的资源以各种方式垄断利润。除了订阅费,出版商还向作者收取投稿费。这种双重收费模式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
由於出版商“持有商品”,他們可以獲得壟斷利潤。例如,Elsevier的母公司RELX Group在2022年的營收超過80億美元,其中最大部分來自STM(科學、技術和醫學)出版,利潤率為30%-40%。相比之下,蘋果和谷歌等全球科技巨頭的利潤率僅約20%-25%,凸顯了學術出版的巨大利潤潛力。相比之下,大學學術期刊的訂閱費每年增加5%-7%,遠遠超過通脹率。
從RELX集團的2022年財務報告中
如此巨大的利潤空間,讓出版商不願意放棄這塊“學術蛋糕”。加上學術界對高影響力期刊的剛性需求,出版商利用其壟斷地位維持高定價策略,同時通過版權協定將研究人員的智慧財產權轉化為自己的商業資產。這種商業模式將學術期刊從知識傳播的橋樑變成了資本的工具,阻礙了科學研究的公開性和公平性。
2019年,由於無法負擔Elsevier昂貴的費用,加州大學系統暫停了兩年的訂閱服務。即使在全球知名的頂尖大學,也存在著“研究人員負擔不起論文”的現象,更不用說小型機構所面臨的研究困難了。
中国国家知識基礎設施(CNKI)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2016 年,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宣布,CNKI 的價格從 2010 年至 2016 年增長了 132.86%。 學校認為價格上漲過快,決定暫停使用 CNKI 的數據庫服務。 2021 年,南京大學宣布暫停訂閱 CNKI,理由是訂閱費用持續上升,給學校帶來了重大的經濟負擔。 2022 年 4 月,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宣布暫停使用 CNKI 數據庫,因續訂費用超過了數千萬元。
至今,CNKI因壟斷和非法行為多次受到罰款,罰款金額累計超過1.3億人民幣。這也間接估計了它依賴學術資源獲利的規模。
從“魯中早報”
學術資源壟斷的根源在於研究人員對研究資源的需求高度僵化。市場需求對價格變化的敏感度在經濟學中被稱為“需求價格彈性”。一個物品越基本,其彈性就越低,例如食品、藥品以及水和電等公用事業。相反,對於非必需品,如奢侈品和快速消費品,弹性更高。這兩種商品的需求曲線如下圖所示。
相對於一般的電子書市場,學術出版市場的特點是規模較小但黏性很高,因此需求彈性極低。由於研究機構和學者高度依賴特定期刊,出版商在定價方面面臨著很少的市場競爭。在這種“必備市場”中,一旦供應商獲得壟斷地位,由於幾乎沒有替代品,壟斷價格可以盡可能地提高,使訂閱和投稿費用保持在較高水平。這種學術出版體系反過來加劇了全球學術資源分配的不平等。發展中國家和較小的機構經常難以負擔期刊訂閱的高成本,這限制了它們的學術發展。即使是發達國家的中型機構也面臨著同樣的挑戰。著名大學和頂尖機構通常簽署“大交易”協議以獲取全面的學術資源,而較小的機構通常只能購買一些期刊或完全依賴公共資源。這種情況越多,小國家和小機構吸引人才和資金就越困難,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知識本身是無法排除和非競爭的,這使其成為一種自然的公共商品。許多科學研究依賴公共資金,特別是在基礎科學的情況下,通常是由政府補助金或非營利組織提供資助。這意味著產生科學知識的過程是整個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因此,研究成果應被視為全人類共享的公共資源,而不應該被一些出版商通過其各種市場優勢壟斷。
出版商使科學發現商品化,設定高價格壁壘以限制存取,並使用版權協議限制作者在其他情境中分享其作品的自由。這種封閉模式顯然與公共財的理念相矛盾,而且與現代科學合作的精神相違背。免費存取學術論文對於縮小具有不同經濟能力的研究實體之間的資源差距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由于预算限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无法承担昂贵的学术期刊订阅费用,这使得研究人员难以跟上国际前沿研究的步伐,进一步边缘化了他们的科学能力。如果学术论文可以免费获取,将大大改善这些国家的研究条件,让更多研究人员平等地参与全球科学交流。
更重要的是,如果論文免費提供給更廣泛的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和公眾,它將加速知識的傳播和創新。這將對防止直接的社會損失產生重大影響。例如,卡特里娜颶風過後,最新的氣象研究大大減少了隨後颶風的傷亡人數;荷蘭西南部「三角洲工程」中使用的防洪設計概念基於學術研究,防止了1953年災難的重演;醫學研究的及時更新挽救了無數生命。
在學術期刊訂閱費居高不下、傳統行業存在巨大知識壁壘的背景下,2011年Sci-Hub的出現堪稱一場革命。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影子圖書館”,Sci-Hub不僅挑戰了出版巨頭的壟斷,還重新定義了知識的傳播方式。有些人甚至將科學中心的重要性比作普羅米修斯偷火為人類帶來光明,或者文藝復興時期將知識從教會的壟斷中解放出來。自成立以來,Sci-Hub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從2018年開始在互聯網上廣為人知。
上表中的數據比較表明,Sci-Hub的比喻比可能不遠。即使非專業研究人員,當然對於擁有碩士學位或更高學歷的任何人而言,都可以理解免費學術論文庫的巨大價值。此外,Sci-Hub並非政府實體,也沒有接受任何公共資金或補貼;它完全由私人創建和運營,這使其變得更加顯著。
Sci-Hub 是一個由哈薩克斯坦(前蘇聯)國民 Alexandra Elbakyan 於 2011 年創立的免費學術論文訪問平台。Elbakyan 的初衷是打破學術出版商對知識傳播的壟斷,讓每個人平等地獲取學術資源。她曾表示:「科學知識應該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而不是少數人佔有的私人資源。」截至目前,Sci-Hub 已經索引了近 9000 萬篇學術論文,涵蓋了大多數主要的全球期刊的內容。
作為一個免費平台,Sci-Hub通過多種方法獲取學術論文:
第一種方法是利用大學和研究機構訂閱的學術資源,通過授權訪問獲取論文。大學和研究機構通常訂閱愛思唯爾、施普林格和威利等主要出版商的資料庫。Sci-Hub通過使用學術使用者提供的帳戶訪問這些資源,然後使用腳本在授權範圍內自動批量下載論文,並將其保存在自己的伺服器上。當然,這種從主流出版商那裡“竊取”的方法遇到了阻力。2016年,紐約南區法院的一份法律文件顯示,Sci-Hub使用合法的學術帳戶非法批量下載愛思唯爾的論文,導致愛思唯爾提起版權訴訟。
第二種方法是,一旦Sci-Hub獲得一些認可,就會得到許多學術用戶的自發支持。這些人可能是學者、學生,或是研究機構的工作人員,他們自願提供訪問權限或上傳學術資源到Sci-Hub。這有助於Sci-Hub迅速積累大量的論文。Sci-Hub的創始人Alexandra Elbakyan在接受採訪時提到,許多學術用戶聯繫Sci-Hub,表達他們願意貢獻帳號或論文以支持知識分享。
第三種方法有些特殊。Sci-Hub可能會使用某些手段利用或導致大學或機構的帳戶信息洩露,以獲取訂閱資源。
報導指出,一些帳戶洩漏可能源於針對大學圖書館或數據庫使用者的釣魚郵件。Sci-Hub使用這些洩漏的帳戶批量下載論文。一些大學或機構使用者使用弱密碼(如“123456”或他們的帳戶名),這使得帳戶容易被破解。Sci-Hub或其支持者可能使用自動腳本測試密碼,找到弱密碼並批量登錄。此外,不更新密碼或在離職後未停用帳戶等行為可能為Sci-Hub提供機會。目前,已經明確的是Sci-Hub獲取學術資源的已知方式非常具有爭議性,但仍在可辯議的範圍內。更重要的問題是Sci-Hub是否使用極端非法手段獲取論文。雖然Sci-Hub的創始人Elbakyan多次否認使用黑客技術直接攻擊出版商的數據庫,強調Sci-Hub主要依賴自願帳戶共享和利用技術漏洞,但一些出版商和安全專家的報導表明,一些帳戶洩漏確實可能涉及黑客技術,如使用自動工具破解弱密碼或攻擊大學或研究機構內部網絡以竊取使用者登錄信息。
儘管Sci-Hub的获取方法存在争议,并且被出版商视为侵权和非法,但许多学者和支持者将这种行为视为Sci-Hub抵制传统学术垄断的最有力证据。它被视为知识分享的不可避免的革命,也是对当前出版系统垄断和高定价模式的必要反击。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到普通研究人員對於 Sci-Hub 的態度與出版商完全相反。為什麼呢?作為一個非營利平台,Sci-Hub 為數以億計的研究人員、學生和普通人開放了學術知識的訪問。在許多發展中國家,Sci-Hub 甚至是研究人員訪問最新研究成果的唯一選擇。統計數據顯示,Sci-Hub 已經被下載超過 6.5 億次,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發展中國家。例如,僅在2017年,伊朗和印度分別貢獻了2500萬和1500萬次下載。在知識壟斷的陰影下,Sci-Hub 幾乎使所有研究人員受益,特別是為那些因經濟、地理或其他原因而被排斥的人提供了訪問科學知識的機會,為知識的公平傳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儘管 Sci-Hub 在打破知識障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它的確因其對他人利益的影響而引起了反對。它的運作面臨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第一個挑戰是符合問題。Sci-Hub 對出版巨頭的商業模式構成直接威脅,因此面臨著持續的訴訟和封鎖。Elsevier 和 Springer 等出版商多次起訴 Sci-Hub,指控其侵犯版權。法院判決通常要求 Sci-Hub 停止運營,其域名已多次被封鎖。例如,2017 年,美國法院判決支持 Elsevier,多個 Sci-Hub 域名被迫關閉。自成立以來,Sci-Hub 已被封鎖了十多次。在印度和俄羅斯等國家,出版商曾試圖通過法律手段封鎖對 Sci-Hub 的訪問,但使用者通常通過 VPN 和鏡像站繞過此限制。
第二個挑戰是公共財所面臨的常見問題——資金問題。Sci-Hub 的運作完全依賴使用者捐贈和學術帳戶,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這使得該平台的可持續性成為一個重大挑戰。一份2020年的報告顯示,Sci-Hub 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比特幣捐贈,年度捐贈總額約為120,000美元,這遠遠不足以支付平台的服務器和運營成本。然而,在2024年,一些用戶推出了以Sci-Hub命名的meme幣,並在meme幣變得流行後,將總代幣供應的20%捐贈給了Sci-Hub,這相當於其當前市場價值約500萬美元,大大緩解了Sci-Hub的財務困難。
總之,雖然Sci-Hub在知識共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但其模式並非沒有局限性。首先,Sci-Hub的法律地位不穩定,平臺的長期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其次,Sci-Hub解決了知識獲取問題,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學術出版的商業模式或權力結構。也許區塊鏈技術可以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來打破學術壟斷。去中心化科學(DeSci)的概念可以利用區塊鏈來實現學術論文的透明共用,智慧財產權的去中心化管理和資金的公平分配。與Sci-Hub的被動訪問模式相比,DeSci提供了一種更加合法化和系統化的知識共用方法。
隨著傳統學術出版的壟斷性質和高昂成本變得越來越明顯,去中心化科學(DeSci)正在成為應對這些挑戰的一個有希望的解決方案。DeSci的核心理念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原則創建一個新的研究生態系統,不依賴少數幾家出版商或資金機構。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研究人員可以直接獲得資金支持,研究結果是公開可訪問的,知識產權是透明管理的,確保所有貢獻者都能獲得公平報酬。
區塊鏈在解決金融相關問題方面具有根本性的優勢,而DeSci利用這一優勢來簡化學術出版流程。通過在區塊鏈上記錄發表、引用和審查過程,DeSci確保透明度和可信度。利用智能合約等技術,它可以顯著降低成本並增加研究人員的收入,幫助他們克服財務挑戰。作為區塊鏈的核心產品,代幣可以為研究人員提供多元化的收入來源。
在DeSci平台的愿景中,論文可以免費發表,研究人員根據讀者閱讀量和引用次數等指標直接獲得代幣獎勵。像Arweave這樣的平台已經嘗試將開放存取與區塊鏈相結合,確保文獻的永久保存和公平存取。對於研究人員來說,DeSci降低了成本,同時增加了收入,有效實現了“開源和節約”的雙重目標。
此外,像DAO(分散自治组织)这样的新组织结构为DeSci研究系统带来了更大的透明度。在DeSci中,研究资金可以直接流向特定的研究项目,减少中介。借助基于社区投票的DAO决策机制,资助者可以选择支持他们感兴趣的项目,同时实时监控资金的使用情况。
論文和研究數據等知識產品的核心挑戰是澄清智慧財產權。在傳統的學術出版中,智慧財產權的擁有權和利潤分配往往存在爭議。例如,大多數學術期刊要求研究人員將其論文的版權轉讓給出版商,從而限制了他們從隨後的作品分發中受益的能力。雖然開放獲取(OA)免費提供論文,但高昂的文章處理費仍然將經濟負擔轉移到研究人員身上。
NFT(非同質化代幣)天然適合解決IP/所有權澄清問題。DeSci使用IP-NFT(知識產權非同質化代幣)將研究成果的所有權數位化並記錄在區塊鏈上,確保透明且不可變的IP所有權,從而便於專利申請。研究人員可以直接擁有和控制自己的知識產權,而不需要將版權轉讓給出版商。此外,收入分配由智能合約自動處理。每次引用論文或使用研究數據時,相關貢獻者的收入即時分配。
這個模型不僅解決了傳統出版系統中的版權轉移和不公平利潤分配的問題,還激勵了研究數據的共享與協作。像分散式生物醫學研究平台Molecule這樣的項目已經開始嘗試使用這種方法。研究團隊可以將藥物專利轉換為IP-NFT,使用透明的分配機制,讓資助者和團隊成員都能受益。這一機制為知識產權管理帶來了新的公平性和效率,使其成為DeSci促進開放共享科學的重要元素。
總的來說,與在傳統互聯網邏輯內通過非主流方法創建不穩定的學術綠洲的 Sci-Hub 相比,DeSci 更像是從頭開始嘗試創新甚至“革命”,為學術資源提供了全新的系統和平台。
Partilhar
Conteúdos
最近,DeSci的概念成為熱門話題,並引起了廣泛討論,緊隨Vitalik和CZ的提名。從字面上看,DeSci指的是“分散式科學”。它旨在通過以分散方式改變學術活動的發布和傳播模式,解決傳統學術研究過程中的集中問題,使研究領域更加開放和公平。
傳統的學術研究和傳播系統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結構問題。如Elsevier和Springer等少數出版商控制著頂級期刊,並有效壟斷了高質量論文的發佈渠道,導致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此外,由於傳統學術評價制度的不足和其他因素,近年來的許多研究變成了“紙張裝飾”和“紙張至上”,抑制了研究中的創新和實用性。另一方面,不平等的資源分配加劇了發展中國家的學術“邊緣化”,導致了研究系統的全球不平衡。
在這種背景下,我們迫切需要重新思考:學術論文真的應該被設立付費牆嗎?學術界的挑戰關鍵在哪裡?鑒於最近圍繞諸如Sci-Hub等熱門話題的公開討論,我們可以開始探索DeSci,並期待Web3與研究領域的整合可能為學術界帶來的開放性和進步。
期刊是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也是推進科學進步的媒介之一。然而,在當今傳統學術界,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與期刊有關。從自然和《柳葉刀》到細胞頂級期刊的影響力不僅僅在於發表和傳播,它們已成為科學評價體系的核心。發表在期刊上的水平和發表的成果數量成為學術影響力分配中的重要標誌。這不可避免地將學術期刊的運作模式與聲譽和利潤交織在一起,使其商品化,這是當前傳統學術體系的本質。
從提交到發表,文章必須經歷一個複雜的編輯、同行評審和最終發表的過程。有許多方面可以被操縱。例如,同行評審主要由該領域的專家進行,涉及邀請相對權威的學者來評估提交的論文。然而,這些專家通常不會因其評論而收到財務補償。因此,這個“免費”的步驟已經成為出版商增加定價、利用評論者的權威作為行銷工具並從希望訪問期刊的人員收取高訂閱費的一個賣點之一。
人們不是不知道這種運作模式,但由於學術出版商強大的市場壟斷,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接受它。少數出版巨頭——如愛思唯爾(Elsevier)、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和威利(Wiley)——控制著全球近70%的科學期刊。這種壟斷給了出版商強大的議價能力,將學術期刊視為高端商品,根據影響因數和聲望進行定價,而不是實際運營成本。
機構和個人被迫為期刊訂閱支付高額費用。在某些情況下,要訪問特定期刊,他們必須購買數百種期刊的捆綁包。這種肆無忌憚的捆綁銷售模式被稱為“大交易”。愛思唯爾的母公司悅刻集團2022年在科技領域的獲利率為30%-40%,超過了蘋果和谷歌等科技巨頭。
這些異常現象都指向一個問題:學術界已經變得高度市場化,而且這是一個壟斷市場。壟斷會產生負面外部性,壟斷利潤被少數人獲取。學術市場的最終受益者無疑是代表資本的出版商,而負面外部性則由學術界的研究人員和讀者承擔。
影響因素和需求價格彈性 \
在傳統學術界,影響因子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期刊的影響因子是衡量其影響力的關鍵指標之一。影響因子的計算方法如下:
例如,如果一本期刊在2024年的影响因子为5.0,这意味着每篇在2022年和2023年发表的文章在2024年平均被引用5次。这被认为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衡量标准。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具有重要的声望和学术影响力,通常被称为“顶级期刊”。
出版巨头通常会收购并整合这些顶级期刊到他们的网络中。例如,Elsevier拥有《柳叶刀》、《细胞》等;Springer拥有《自然》及其相关期刊。这些出版商利用他们掌控的资源以各种方式垄断利润。除了订阅费,出版商还向作者收取投稿费。这种双重收费模式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
由於出版商“持有商品”,他們可以獲得壟斷利潤。例如,Elsevier的母公司RELX Group在2022年的營收超過80億美元,其中最大部分來自STM(科學、技術和醫學)出版,利潤率為30%-40%。相比之下,蘋果和谷歌等全球科技巨頭的利潤率僅約20%-25%,凸顯了學術出版的巨大利潤潛力。相比之下,大學學術期刊的訂閱費每年增加5%-7%,遠遠超過通脹率。
從RELX集團的2022年財務報告中
如此巨大的利潤空間,讓出版商不願意放棄這塊“學術蛋糕”。加上學術界對高影響力期刊的剛性需求,出版商利用其壟斷地位維持高定價策略,同時通過版權協定將研究人員的智慧財產權轉化為自己的商業資產。這種商業模式將學術期刊從知識傳播的橋樑變成了資本的工具,阻礙了科學研究的公開性和公平性。
2019年,由於無法負擔Elsevier昂貴的費用,加州大學系統暫停了兩年的訂閱服務。即使在全球知名的頂尖大學,也存在著“研究人員負擔不起論文”的現象,更不用說小型機構所面臨的研究困難了。
中国国家知識基礎設施(CNKI)面臨著類似的問題。 2016 年,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宣布,CNKI 的價格從 2010 年至 2016 年增長了 132.86%。 學校認為價格上漲過快,決定暫停使用 CNKI 的數據庫服務。 2021 年,南京大學宣布暫停訂閱 CNKI,理由是訂閱費用持續上升,給學校帶來了重大的經濟負擔。 2022 年 4 月,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宣布暫停使用 CNKI 數據庫,因續訂費用超過了數千萬元。
至今,CNKI因壟斷和非法行為多次受到罰款,罰款金額累計超過1.3億人民幣。這也間接估計了它依賴學術資源獲利的規模。
從“魯中早報”
學術資源壟斷的根源在於研究人員對研究資源的需求高度僵化。市場需求對價格變化的敏感度在經濟學中被稱為“需求價格彈性”。一個物品越基本,其彈性就越低,例如食品、藥品以及水和電等公用事業。相反,對於非必需品,如奢侈品和快速消費品,弹性更高。這兩種商品的需求曲線如下圖所示。
相對於一般的電子書市場,學術出版市場的特點是規模較小但黏性很高,因此需求彈性極低。由於研究機構和學者高度依賴特定期刊,出版商在定價方面面臨著很少的市場競爭。在這種“必備市場”中,一旦供應商獲得壟斷地位,由於幾乎沒有替代品,壟斷價格可以盡可能地提高,使訂閱和投稿費用保持在較高水平。這種學術出版體系反過來加劇了全球學術資源分配的不平等。發展中國家和較小的機構經常難以負擔期刊訂閱的高成本,這限制了它們的學術發展。即使是發達國家的中型機構也面臨著同樣的挑戰。著名大學和頂尖機構通常簽署“大交易”協議以獲取全面的學術資源,而較小的機構通常只能購買一些期刊或完全依賴公共資源。這種情況越多,小國家和小機構吸引人才和資金就越困難,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知識本身是無法排除和非競爭的,這使其成為一種自然的公共商品。許多科學研究依賴公共資金,特別是在基礎科學的情況下,通常是由政府補助金或非營利組織提供資助。這意味著產生科學知識的過程是整個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因此,研究成果應被視為全人類共享的公共資源,而不應該被一些出版商通過其各種市場優勢壟斷。
出版商使科學發現商品化,設定高價格壁壘以限制存取,並使用版權協議限制作者在其他情境中分享其作品的自由。這種封閉模式顯然與公共財的理念相矛盾,而且與現代科學合作的精神相違背。免費存取學術論文對於縮小具有不同經濟能力的研究實體之間的資源差距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由于预算限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无法承担昂贵的学术期刊订阅费用,这使得研究人员难以跟上国际前沿研究的步伐,进一步边缘化了他们的科学能力。如果学术论文可以免费获取,将大大改善这些国家的研究条件,让更多研究人员平等地参与全球科学交流。
更重要的是,如果論文免費提供給更廣泛的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和公眾,它將加速知識的傳播和創新。這將對防止直接的社會損失產生重大影響。例如,卡特里娜颶風過後,最新的氣象研究大大減少了隨後颶風的傷亡人數;荷蘭西南部「三角洲工程」中使用的防洪設計概念基於學術研究,防止了1953年災難的重演;醫學研究的及時更新挽救了無數生命。
在學術期刊訂閱費居高不下、傳統行業存在巨大知識壁壘的背景下,2011年Sci-Hub的出現堪稱一場革命。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影子圖書館”,Sci-Hub不僅挑戰了出版巨頭的壟斷,還重新定義了知識的傳播方式。有些人甚至將科學中心的重要性比作普羅米修斯偷火為人類帶來光明,或者文藝復興時期將知識從教會的壟斷中解放出來。自成立以來,Sci-Hub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從2018年開始在互聯網上廣為人知。
上表中的數據比較表明,Sci-Hub的比喻比可能不遠。即使非專業研究人員,當然對於擁有碩士學位或更高學歷的任何人而言,都可以理解免費學術論文庫的巨大價值。此外,Sci-Hub並非政府實體,也沒有接受任何公共資金或補貼;它完全由私人創建和運營,這使其變得更加顯著。
Sci-Hub 是一個由哈薩克斯坦(前蘇聯)國民 Alexandra Elbakyan 於 2011 年創立的免費學術論文訪問平台。Elbakyan 的初衷是打破學術出版商對知識傳播的壟斷,讓每個人平等地獲取學術資源。她曾表示:「科學知識應該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而不是少數人佔有的私人資源。」截至目前,Sci-Hub 已經索引了近 9000 萬篇學術論文,涵蓋了大多數主要的全球期刊的內容。
作為一個免費平台,Sci-Hub通過多種方法獲取學術論文:
第一種方法是利用大學和研究機構訂閱的學術資源,通過授權訪問獲取論文。大學和研究機構通常訂閱愛思唯爾、施普林格和威利等主要出版商的資料庫。Sci-Hub通過使用學術使用者提供的帳戶訪問這些資源,然後使用腳本在授權範圍內自動批量下載論文,並將其保存在自己的伺服器上。當然,這種從主流出版商那裡“竊取”的方法遇到了阻力。2016年,紐約南區法院的一份法律文件顯示,Sci-Hub使用合法的學術帳戶非法批量下載愛思唯爾的論文,導致愛思唯爾提起版權訴訟。
第二種方法是,一旦Sci-Hub獲得一些認可,就會得到許多學術用戶的自發支持。這些人可能是學者、學生,或是研究機構的工作人員,他們自願提供訪問權限或上傳學術資源到Sci-Hub。這有助於Sci-Hub迅速積累大量的論文。Sci-Hub的創始人Alexandra Elbakyan在接受採訪時提到,許多學術用戶聯繫Sci-Hub,表達他們願意貢獻帳號或論文以支持知識分享。
第三種方法有些特殊。Sci-Hub可能會使用某些手段利用或導致大學或機構的帳戶信息洩露,以獲取訂閱資源。
報導指出,一些帳戶洩漏可能源於針對大學圖書館或數據庫使用者的釣魚郵件。Sci-Hub使用這些洩漏的帳戶批量下載論文。一些大學或機構使用者使用弱密碼(如“123456”或他們的帳戶名),這使得帳戶容易被破解。Sci-Hub或其支持者可能使用自動腳本測試密碼,找到弱密碼並批量登錄。此外,不更新密碼或在離職後未停用帳戶等行為可能為Sci-Hub提供機會。目前,已經明確的是Sci-Hub獲取學術資源的已知方式非常具有爭議性,但仍在可辯議的範圍內。更重要的問題是Sci-Hub是否使用極端非法手段獲取論文。雖然Sci-Hub的創始人Elbakyan多次否認使用黑客技術直接攻擊出版商的數據庫,強調Sci-Hub主要依賴自願帳戶共享和利用技術漏洞,但一些出版商和安全專家的報導表明,一些帳戶洩漏確實可能涉及黑客技術,如使用自動工具破解弱密碼或攻擊大學或研究機構內部網絡以竊取使用者登錄信息。
儘管Sci-Hub的获取方法存在争议,并且被出版商视为侵权和非法,但许多学者和支持者将这种行为视为Sci-Hub抵制传统学术垄断的最有力证据。它被视为知识分享的不可避免的革命,也是对当前出版系统垄断和高定价模式的必要反击。
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到普通研究人員對於 Sci-Hub 的態度與出版商完全相反。為什麼呢?作為一個非營利平台,Sci-Hub 為數以億計的研究人員、學生和普通人開放了學術知識的訪問。在許多發展中國家,Sci-Hub 甚至是研究人員訪問最新研究成果的唯一選擇。統計數據顯示,Sci-Hub 已經被下載超過 6.5 億次,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來自發展中國家。例如,僅在2017年,伊朗和印度分別貢獻了2500萬和1500萬次下載。在知識壟斷的陰影下,Sci-Hub 幾乎使所有研究人員受益,特別是為那些因經濟、地理或其他原因而被排斥的人提供了訪問科學知識的機會,為知識的公平傳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儘管 Sci-Hub 在打破知識障礙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它的確因其對他人利益的影響而引起了反對。它的運作面臨來自各個方面的挑戰。第一個挑戰是符合問題。Sci-Hub 對出版巨頭的商業模式構成直接威脅,因此面臨著持續的訴訟和封鎖。Elsevier 和 Springer 等出版商多次起訴 Sci-Hub,指控其侵犯版權。法院判決通常要求 Sci-Hub 停止運營,其域名已多次被封鎖。例如,2017 年,美國法院判決支持 Elsevier,多個 Sci-Hub 域名被迫關閉。自成立以來,Sci-Hub 已被封鎖了十多次。在印度和俄羅斯等國家,出版商曾試圖通過法律手段封鎖對 Sci-Hub 的訪問,但使用者通常通過 VPN 和鏡像站繞過此限制。
第二個挑戰是公共財所面臨的常見問題——資金問題。Sci-Hub 的運作完全依賴使用者捐贈和學術帳戶,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這使得該平台的可持續性成為一個重大挑戰。一份2020年的報告顯示,Sci-Hub 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比特幣捐贈,年度捐贈總額約為120,000美元,這遠遠不足以支付平台的服務器和運營成本。然而,在2024年,一些用戶推出了以Sci-Hub命名的meme幣,並在meme幣變得流行後,將總代幣供應的20%捐贈給了Sci-Hub,這相當於其當前市場價值約500萬美元,大大緩解了Sci-Hub的財務困難。
總之,雖然Sci-Hub在知識共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功,但其模式並非沒有局限性。首先,Sci-Hub的法律地位不穩定,平臺的長期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其次,Sci-Hub解決了知識獲取問題,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學術出版的商業模式或權力結構。也許區塊鏈技術可以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來打破學術壟斷。去中心化科學(DeSci)的概念可以利用區塊鏈來實現學術論文的透明共用,智慧財產權的去中心化管理和資金的公平分配。與Sci-Hub的被動訪問模式相比,DeSci提供了一種更加合法化和系統化的知識共用方法。
隨著傳統學術出版的壟斷性質和高昂成本變得越來越明顯,去中心化科學(DeSci)正在成為應對這些挑戰的一個有希望的解決方案。DeSci的核心理念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原則創建一個新的研究生態系統,不依賴少數幾家出版商或資金機構。在這個生態系統中,研究人員可以直接獲得資金支持,研究結果是公開可訪問的,知識產權是透明管理的,確保所有貢獻者都能獲得公平報酬。
區塊鏈在解決金融相關問題方面具有根本性的優勢,而DeSci利用這一優勢來簡化學術出版流程。通過在區塊鏈上記錄發表、引用和審查過程,DeSci確保透明度和可信度。利用智能合約等技術,它可以顯著降低成本並增加研究人員的收入,幫助他們克服財務挑戰。作為區塊鏈的核心產品,代幣可以為研究人員提供多元化的收入來源。
在DeSci平台的愿景中,論文可以免費發表,研究人員根據讀者閱讀量和引用次數等指標直接獲得代幣獎勵。像Arweave這樣的平台已經嘗試將開放存取與區塊鏈相結合,確保文獻的永久保存和公平存取。對於研究人員來說,DeSci降低了成本,同時增加了收入,有效實現了“開源和節約”的雙重目標。
此外,像DAO(分散自治组织)这样的新组织结构为DeSci研究系统带来了更大的透明度。在DeSci中,研究资金可以直接流向特定的研究项目,减少中介。借助基于社区投票的DAO决策机制,资助者可以选择支持他们感兴趣的项目,同时实时监控资金的使用情况。
論文和研究數據等知識產品的核心挑戰是澄清智慧財產權。在傳統的學術出版中,智慧財產權的擁有權和利潤分配往往存在爭議。例如,大多數學術期刊要求研究人員將其論文的版權轉讓給出版商,從而限制了他們從隨後的作品分發中受益的能力。雖然開放獲取(OA)免費提供論文,但高昂的文章處理費仍然將經濟負擔轉移到研究人員身上。
NFT(非同質化代幣)天然適合解決IP/所有權澄清問題。DeSci使用IP-NFT(知識產權非同質化代幣)將研究成果的所有權數位化並記錄在區塊鏈上,確保透明且不可變的IP所有權,從而便於專利申請。研究人員可以直接擁有和控制自己的知識產權,而不需要將版權轉讓給出版商。此外,收入分配由智能合約自動處理。每次引用論文或使用研究數據時,相關貢獻者的收入即時分配。
這個模型不僅解決了傳統出版系統中的版權轉移和不公平利潤分配的問題,還激勵了研究數據的共享與協作。像分散式生物醫學研究平台Molecule這樣的項目已經開始嘗試使用這種方法。研究團隊可以將藥物專利轉換為IP-NFT,使用透明的分配機制,讓資助者和團隊成員都能受益。這一機制為知識產權管理帶來了新的公平性和效率,使其成為DeSci促進開放共享科學的重要元素。
總的來說,與在傳統互聯網邏輯內通過非主流方法創建不穩定的學術綠洲的 Sci-Hub 相比,DeSci 更像是從頭開始嘗試創新甚至“革命”,為學術資源提供了全新的系統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