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玩家(OG)很累,新手很疲惫,但游戏还没有结束。适者生存
这不仅仅是另一个加密周期——这就像你最喜欢的地下潜水酒吧被买断并变成了一个豪华的鸡尾酒廊。曾经掌管这个地方的德根人和散户赌徒正在疗伤,而对冲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和传统金融巨头们则身着量身定制的西装,带着算法策略登场,准备大杀四方。
那些老牌加密 OG 呢?他们经历过的风风雨雨,比真人秀重聚节目还要戏剧化——从 Mt. Gox 崩盘、ICO 赌局、DeFi 夏日狂欢,再到最终变成“车库甩卖”的 NFT 黄金潮。如今,他们寄望于比特币能尽快回到 12 万到 15 万美元,思考着这是否是该像退役牌手那样套现离场,还是再赌最后一把。
但有一点很明确——加密货币并没有消亡,它只是迎来了一场企业化改造。瓶装服务的精英玩家正在入场,游戏规则也随之改变。问题是:你在适应,还是还在问 Dogecoin 能不能涨到 10 美元?
加密货币市场就像一个曾经无法无天的边境小镇,现在迎来了星巴克和城市规划委员会——昔日的混乱正在消退,机构资金正在涌入。那种靠一张迷因图和一个梦想就能让你的资产翻 100 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游戏的关键词是:西装革履、监管合规、宏观经济博弈。
如果你仍然认为比特币的价格只由四年一个周期决定,那你就像个守着拨号上网等待连接的“老古董”——早已脱离现实。如今,比特币是一个宏观资产,它的价格不再仅仅受减半影响,而是随着利率、全球流动性和经济风险情绪波动,就像华尔街老手交易国债前还要先看看美债收益率,再决定是否买牛油果吐司。如果你不懂宏观经济,那你就是在下棋局里拿着指尖陀螺当武器。
还记得当年你的 Uber 司机和理发师一边推荐山寨币,一边争论以太坊 Gas 费的日子吗?那些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市场由黑石(BlackRock)、主权财富基金和传统金融巨头主导。ETF 已向市场注入了数十亿美元,但也让比特币变成了一种企业资产——它不再是那匹桀骜不驯的野马,而更像一只充满戏剧性的特斯拉股票。
机构资金正涌入 BTC、ETH 和少数蓝筹山寨币, 如同香槟在亿万富翁游艇派对上流淌那样。而其他币种呢?流动性正在枯竭,就像你的新年健身计划一样,撑不过几周。许多小市值代币已经变成了“鬼链”——被曾经的牛市美梦困住,持有者死死捂盘,不愿面对现实。
特朗普最近的亲加密态度给市场注入了一股新活力,关于“美国战略比特币储备”和加快稳定币监管的讨论甚嚣尘上。但真正的爆点是他的迷因币赌场($TRUMP,$MELANIA)——它成了市场的“流动性黑洞”,吸走了大量投机资金,导致更广泛的市场失去活力。这就像一个狂欢节,所有人都在花最后一块钱去赢一个巨型泰迪熊,最后才发现自己已经买不起回家的车票了。
Web3 本该颠覆世界,结果却更像一场拉斯维加斯的自助餐——炒作满天飞,偶尔有几道不错的菜品,但大多数都是垃圾食品。DeFi 号称要取代银行,NFT 说要重塑所有权,元宇宙曾被吹成下一个互联网,但在这些动辄上十亿美元的承诺中,唯一真正被广泛使用的,只有稳定币。
别再谈什么 DeFi 革命和 NFT 帝国了,加密货币目前唯一真正落地的,就是创造出了一种更少中间商、体验稍微好点的数字美元。如果 Web3 是一部科幻电影,那稳定币就是唯一真正能用的外星科技,而其他的一切只是概念设计和粉丝的狂想。
整个加密行业依旧像一个高风险的庞氏赌场,靠 meme 币、KOL 带货、“次世代”公链(比如 TIA、SEI、MONAD、BERACHAIN)炒作,项目上线就是 50 亿美元+ 估值,但根本没人用。就像开了一家五星级餐厅,砸重金做营销,结果连厨师都没雇。
多年来,加密圈一直鼓吹胖协议理论(Fat Protocol Thesis),认为公链基础设施的价值应该高于构建在其上的应用。事实证明,这种逻辑就像投资公路,却指望它比连接的城市更值钱。现实世界的企业市销率(P/S)在 5-15 倍之间,而一些增长停滞的 L1 和 L2 仍然死撑着 150 -1000 倍 的估值,却几乎没多少实际应用。这些公链就像一个没任何游乐设施的主题公园,门票贵得离谱,承诺却全是空话。
许多“创新”项目的存在,归根结底只是为了让早期投资者顺利套现,就像 2017 年的 ICO 热潮。如果某个项目一上来就解锁大量代币,完全稀释估值比 Coinbase 还高,那么恭喜,你不是在投资,你就是风投的退出流动性。这感觉就像你买了一栋房子,结果前房主把土地、墙壁,甚至屋里的空气都单独卖给了你。
加密行业的顶级开发者正在逃离,涌向 AI 赛道,速度之快堪比 Web3 KOL 们删掉“去中心化永存”的推文,然后摇身一变成 AI 领域的思想领袖。
因为 AI 是新风口,而加密更像一个过气的摇滚明星,还在靠 2017 年那首老歌勉强卖票。
监管更清晰——AI 就像一个天赋异禀但略显危险的神童,政府还在纠结是培养它还是严密监管。而加密?还是那个用奶奶信用卡买狗狗币的叛逆少年,依然被监管层防着。
融资更容易——风投正在狂砸钱进 AI,把它当成下一个 Google,而加密项目方只能在一间空荡荡的会议室里,试图推销自己第 12 个“革命性 L1”。
周期更稳定——AI 更像是稳扎稳打的学霸,而加密行业要么就是全场最佳,要么直接炸毁实验室,没有中间地带。
当年那些信誓旦旦说要去中心化世界的“远见者”,如今正在帮企业训练 AI 模型,写自动化邮件,甚至生成高度逼真的 AI 伪造视频。
按照这个趋势,未来还留在加密行业的开发者,不是真正的信仰者,就是懒得更新 LinkedIn 资料的人。
那些经历过 Mt. Gox 崩盘、ICO 疯狂、DeFi 骗局,以及“手滑把整个资产转错地址”时代的加密老兵们,终于开始兑现收益。他们早已摸透市场,当 BlackRock 开始买比特币,意味着指数级增长的时代基本告一段落。
AI & 科技 —— 为什么还要赌 Memecoin?不如去构建一个能取代金融分析师的 AI 算法。
房地产 —— 经过多年的质押、流动性挖矿和杠杆交易,最稳的 100 倍收益或许是……迈阿密的一套房子。
半退休模式 —— 一些 OG 已经厌倦了凌晨两点刷 CoinGecko,搬到热带小岛,开启“只说比特币至上主义”的生活。
OG 们离场,并不意味着加密市场已死。相反,大型机构正在进场,像华尔街精英错过了 DeFi 夏天两年后才反应过来。
加密市场已不再是投机客的游乐场,而正在进化。赌场依然开门迎客,只不过现在老虎机的老板变成了高盛。
所以问题来了:你是准备迎接下一篇章,还是只想 FOMO 下一个 Memecoin?
加密市场的下一波繁荣,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疯狂。就像那个曾经派对到天亮的朋友,现在开始穿西装吃早午餐,并且点沙拉而不是龙舌兰。市场的狂野时代正在过去,加密行业正从叛逆少年成长为投资级“成熟”市场——大概吧。
加密行业正在“整容”,从曾经的捣蛋鬼变成了学生会主席。它依然带点叛逆气质,但现在穿上了正装,别上了“我们要遵守规则”的徽章。
大型机构正在进军加密市场,就像金融界的“酷小孩”终于愿意让你坐在他们的午餐桌旁。
现在,加密市场正以“正装”形象进入公开市场。Kraken、Gemini、BitGo 等公司即将 IPO,让这个曾经像黑市地下扑克局的行业,变得更加透明和正规。
各国政府曾经把加密货币当成那个在家庭聚会上喝醉闹事的“疯癫表亲”,但现在却开始主动搭顺风车一起去酒吧了。加密货币终于开始获得它一直渴望的尊重。
是的,市场变了。是的,OG 们厌倦了,每天在 Boca Raton 度假。是的,骗子依然像 Instagram 上的“神奇减肥药”推销员一样活跃。但每个周期都会带来新的赢家——就像一档从不明确规则的真人秀。
2013:比特币极客们是最早的拓荒者,他们相信自己发现了“数字黄金”,而其他人还在摸索如何用 PayPal 付款。
2017:ICO 创始人们靠一篇白皮书就能融资 10 亿美元,像在沙漠里卖柠檬水,但银行账户的零比柠檬多得多。
2020:DeFi 开发者们疯狂推出新协议,快得连你叔叔都来不及推荐下一个“投机股”。他们是加密市场的“疯狂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造出去中心化金融,但差点炸掉整间实验室。
2021:NFT 炒家们的天下。他们把那些像素化的猴子头像当作通往“巧克力工厂”的金券,只不过这里的“糖果”换成了一袋袋现金。他们是 JPEG 世界的华尔街交易员,在疯狂套利的同时,剩下的人还在一脸懵地试图搞清楚“mint”到底是什么意思。
2024 年,我们见证了机构 ETF 的全面接管,以及 memecoin 狂热的崛起——两者相辅相成,直到 memecoin 信仰者们发现,西装革履的华尔街大鳄们的布局远比他们想象的要深。整个加密行业从一个只听朋克摇滚的叛逆少年,突然摇身一变,穿上剪裁得体的西装、打着领带走进商务会议室——尽管还是忍不住把咖啡洒了一身。
老玩家(OG)很累,新手很疲惫,但游戏还没有结束。适者生存
这不仅仅是另一个加密周期——这就像你最喜欢的地下潜水酒吧被买断并变成了一个豪华的鸡尾酒廊。曾经掌管这个地方的德根人和散户赌徒正在疗伤,而对冲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和传统金融巨头们则身着量身定制的西装,带着算法策略登场,准备大杀四方。
那些老牌加密 OG 呢?他们经历过的风风雨雨,比真人秀重聚节目还要戏剧化——从 Mt. Gox 崩盘、ICO 赌局、DeFi 夏日狂欢,再到最终变成“车库甩卖”的 NFT 黄金潮。如今,他们寄望于比特币能尽快回到 12 万到 15 万美元,思考着这是否是该像退役牌手那样套现离场,还是再赌最后一把。
但有一点很明确——加密货币并没有消亡,它只是迎来了一场企业化改造。瓶装服务的精英玩家正在入场,游戏规则也随之改变。问题是:你在适应,还是还在问 Dogecoin 能不能涨到 10 美元?
加密货币市场就像一个曾经无法无天的边境小镇,现在迎来了星巴克和城市规划委员会——昔日的混乱正在消退,机构资金正在涌入。那种靠一张迷因图和一个梦想就能让你的资产翻 100 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游戏的关键词是:西装革履、监管合规、宏观经济博弈。
如果你仍然认为比特币的价格只由四年一个周期决定,那你就像个守着拨号上网等待连接的“老古董”——早已脱离现实。如今,比特币是一个宏观资产,它的价格不再仅仅受减半影响,而是随着利率、全球流动性和经济风险情绪波动,就像华尔街老手交易国债前还要先看看美债收益率,再决定是否买牛油果吐司。如果你不懂宏观经济,那你就是在下棋局里拿着指尖陀螺当武器。
还记得当年你的 Uber 司机和理发师一边推荐山寨币,一边争论以太坊 Gas 费的日子吗?那些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市场由黑石(BlackRock)、主权财富基金和传统金融巨头主导。ETF 已向市场注入了数十亿美元,但也让比特币变成了一种企业资产——它不再是那匹桀骜不驯的野马,而更像一只充满戏剧性的特斯拉股票。
机构资金正涌入 BTC、ETH 和少数蓝筹山寨币, 如同香槟在亿万富翁游艇派对上流淌那样。而其他币种呢?流动性正在枯竭,就像你的新年健身计划一样,撑不过几周。许多小市值代币已经变成了“鬼链”——被曾经的牛市美梦困住,持有者死死捂盘,不愿面对现实。
特朗普最近的亲加密态度给市场注入了一股新活力,关于“美国战略比特币储备”和加快稳定币监管的讨论甚嚣尘上。但真正的爆点是他的迷因币赌场($TRUMP,$MELANIA)——它成了市场的“流动性黑洞”,吸走了大量投机资金,导致更广泛的市场失去活力。这就像一个狂欢节,所有人都在花最后一块钱去赢一个巨型泰迪熊,最后才发现自己已经买不起回家的车票了。
Web3 本该颠覆世界,结果却更像一场拉斯维加斯的自助餐——炒作满天飞,偶尔有几道不错的菜品,但大多数都是垃圾食品。DeFi 号称要取代银行,NFT 说要重塑所有权,元宇宙曾被吹成下一个互联网,但在这些动辄上十亿美元的承诺中,唯一真正被广泛使用的,只有稳定币。
别再谈什么 DeFi 革命和 NFT 帝国了,加密货币目前唯一真正落地的,就是创造出了一种更少中间商、体验稍微好点的数字美元。如果 Web3 是一部科幻电影,那稳定币就是唯一真正能用的外星科技,而其他的一切只是概念设计和粉丝的狂想。
整个加密行业依旧像一个高风险的庞氏赌场,靠 meme 币、KOL 带货、“次世代”公链(比如 TIA、SEI、MONAD、BERACHAIN)炒作,项目上线就是 50 亿美元+ 估值,但根本没人用。就像开了一家五星级餐厅,砸重金做营销,结果连厨师都没雇。
多年来,加密圈一直鼓吹胖协议理论(Fat Protocol Thesis),认为公链基础设施的价值应该高于构建在其上的应用。事实证明,这种逻辑就像投资公路,却指望它比连接的城市更值钱。现实世界的企业市销率(P/S)在 5-15 倍之间,而一些增长停滞的 L1 和 L2 仍然死撑着 150 -1000 倍 的估值,却几乎没多少实际应用。这些公链就像一个没任何游乐设施的主题公园,门票贵得离谱,承诺却全是空话。
许多“创新”项目的存在,归根结底只是为了让早期投资者顺利套现,就像 2017 年的 ICO 热潮。如果某个项目一上来就解锁大量代币,完全稀释估值比 Coinbase 还高,那么恭喜,你不是在投资,你就是风投的退出流动性。这感觉就像你买了一栋房子,结果前房主把土地、墙壁,甚至屋里的空气都单独卖给了你。
加密行业的顶级开发者正在逃离,涌向 AI 赛道,速度之快堪比 Web3 KOL 们删掉“去中心化永存”的推文,然后摇身一变成 AI 领域的思想领袖。
因为 AI 是新风口,而加密更像一个过气的摇滚明星,还在靠 2017 年那首老歌勉强卖票。
监管更清晰——AI 就像一个天赋异禀但略显危险的神童,政府还在纠结是培养它还是严密监管。而加密?还是那个用奶奶信用卡买狗狗币的叛逆少年,依然被监管层防着。
融资更容易——风投正在狂砸钱进 AI,把它当成下一个 Google,而加密项目方只能在一间空荡荡的会议室里,试图推销自己第 12 个“革命性 L1”。
周期更稳定——AI 更像是稳扎稳打的学霸,而加密行业要么就是全场最佳,要么直接炸毁实验室,没有中间地带。
当年那些信誓旦旦说要去中心化世界的“远见者”,如今正在帮企业训练 AI 模型,写自动化邮件,甚至生成高度逼真的 AI 伪造视频。
按照这个趋势,未来还留在加密行业的开发者,不是真正的信仰者,就是懒得更新 LinkedIn 资料的人。
那些经历过 Mt. Gox 崩盘、ICO 疯狂、DeFi 骗局,以及“手滑把整个资产转错地址”时代的加密老兵们,终于开始兑现收益。他们早已摸透市场,当 BlackRock 开始买比特币,意味着指数级增长的时代基本告一段落。
AI & 科技 —— 为什么还要赌 Memecoin?不如去构建一个能取代金融分析师的 AI 算法。
房地产 —— 经过多年的质押、流动性挖矿和杠杆交易,最稳的 100 倍收益或许是……迈阿密的一套房子。
半退休模式 —— 一些 OG 已经厌倦了凌晨两点刷 CoinGecko,搬到热带小岛,开启“只说比特币至上主义”的生活。
OG 们离场,并不意味着加密市场已死。相反,大型机构正在进场,像华尔街精英错过了 DeFi 夏天两年后才反应过来。
加密市场已不再是投机客的游乐场,而正在进化。赌场依然开门迎客,只不过现在老虎机的老板变成了高盛。
所以问题来了:你是准备迎接下一篇章,还是只想 FOMO 下一个 Memecoin?
加密市场的下一波繁荣,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疯狂。就像那个曾经派对到天亮的朋友,现在开始穿西装吃早午餐,并且点沙拉而不是龙舌兰。市场的狂野时代正在过去,加密行业正从叛逆少年成长为投资级“成熟”市场——大概吧。
加密行业正在“整容”,从曾经的捣蛋鬼变成了学生会主席。它依然带点叛逆气质,但现在穿上了正装,别上了“我们要遵守规则”的徽章。
大型机构正在进军加密市场,就像金融界的“酷小孩”终于愿意让你坐在他们的午餐桌旁。
现在,加密市场正以“正装”形象进入公开市场。Kraken、Gemini、BitGo 等公司即将 IPO,让这个曾经像黑市地下扑克局的行业,变得更加透明和正规。
各国政府曾经把加密货币当成那个在家庭聚会上喝醉闹事的“疯癫表亲”,但现在却开始主动搭顺风车一起去酒吧了。加密货币终于开始获得它一直渴望的尊重。
是的,市场变了。是的,OG 们厌倦了,每天在 Boca Raton 度假。是的,骗子依然像 Instagram 上的“神奇减肥药”推销员一样活跃。但每个周期都会带来新的赢家——就像一档从不明确规则的真人秀。
2013:比特币极客们是最早的拓荒者,他们相信自己发现了“数字黄金”,而其他人还在摸索如何用 PayPal 付款。
2017:ICO 创始人们靠一篇白皮书就能融资 10 亿美元,像在沙漠里卖柠檬水,但银行账户的零比柠檬多得多。
2020:DeFi 开发者们疯狂推出新协议,快得连你叔叔都来不及推荐下一个“投机股”。他们是加密市场的“疯狂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造出去中心化金融,但差点炸掉整间实验室。
2021:NFT 炒家们的天下。他们把那些像素化的猴子头像当作通往“巧克力工厂”的金券,只不过这里的“糖果”换成了一袋袋现金。他们是 JPEG 世界的华尔街交易员,在疯狂套利的同时,剩下的人还在一脸懵地试图搞清楚“mint”到底是什么意思。
2024 年,我们见证了机构 ETF 的全面接管,以及 memecoin 狂热的崛起——两者相辅相成,直到 memecoin 信仰者们发现,西装革履的华尔街大鳄们的布局远比他们想象的要深。整个加密行业从一个只听朋克摇滚的叛逆少年,突然摇身一变,穿上剪裁得体的西装、打着领带走进商务会议室——尽管还是忍不住把咖啡洒了一身。